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2020-08-25 10:02张红梅李道胜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张红梅 李道胜

[摘要]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具有目标上的高度一致性、对象上的内在兼容性和内容上的深层适应性。目前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通过提升教育扶贫科学决策能力和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发展匹配度不够等问题。面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新使命、完成全面脱贫新挑战和共享数字信息新机遇,文章从优化顶层设计、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完善学生资助体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等角度提出了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贫困代际传递;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作者简介]张红梅(1976- ),女,宁夏平罗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宁夏  银川  750021)李道胜(1978- ),男,山东日照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务厅贸易促进处副处长,博士。(宁夏 银川  7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宁夏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视阈下的教育精准扶贫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NXBSH14)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5-0045-06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就要深入研究导致贫困的根源,对症下药。“貧有多样,困有千种”,对具有多样化特点的贫困状况要有精准扶贫、实施有针对性的脱贫路径。知识改变命运,教育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尤其对于出身贫困家庭的子女而言,更是成为其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重要扶梯。通过教育改变和增加贫困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能力,让教育这一核心要素流动起来,形成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

教育公平缺失导致贫困,科学教育水平低下,限制贫困人口运用科学、摆脱贫困的能力。教育贫困是贫困的主要致因和表现形式。贫困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职业教育是消除贫困地区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目标上的高度一致性

1.职业教育具有消除绝对贫困、缩小相对贫困的功能。从经济视角分析,自然资源匮乏和人力资本缺陷都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甚至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但两者间起决定作用的根本性因素在于人,而非自然因素。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是一种客观存在,产生贫困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自然环境和地域区位等外在原因,而是思想观念、知识储备、个人本领的落后和不足。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要求,加大职业教育脱贫力度,让贫困地区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适应就业创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只有教育才能帮助人们主动改变思维方式、增进知识储备、提高个人能力。职业教育作为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社会活动,具有消除绝对贫困、缩小相对贫困、消除能力贫困的多元化功能。

2.精准扶贫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教育精准扶贫对特定的贫困群体有积极的帮助作用,特别是那些累积式代际贫困群体。对特定群体的教育可以是多维的,包括基础教育、技能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其中提供技能教育或培训的职业教育是帮助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最精准的路径之一。精准扶贫不仅仅是做好物质扶持,更重要的是做好扶志和扶智等精神扶持工作。职业教育能够帮助受助者从精神上精准脱贫,实现可持续的、根本性的防止返贫。

(二)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对象上的内在兼容性

“一技在手,终身受益。”作为脱贫致富的“直通车”和“金钥匙”,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能更好地结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实际需求,提供公益性、广泛性、持续性、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中,精准选择年龄适合的人,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让他们系统掌握一技之长,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因为职业教育能够赋予受教育者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能够改变他们的就业观、价值观,能够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对提升贫困人群的收入具有持续性作用,所以职业教育可以针对不同地区、各类产业,按照不同学历、年龄等开展精准培训,在实训环节使其提升技能,为贫困人群在创业就业两个方面提供有效的知识和技能保障。

(三)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内容上的深层适应性

职业教育本身可以直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通过与产业经济的密切联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也就是在实现精准扶贫,因此,职业教育扶贫是实现造血式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措施。贫困地区多地处偏远,缺乏应用技能型劳动者,而长期从事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生产也使得他们健康水平差、收入低,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式能够让贫困人群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与生产、工作相匹配的技能,这些基本技能易学实用、见效快,能够有效促进精准脱贫、防止返贫。通过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不仅能够让他们在某一领域内技术熟练,还能够为贫困地区的产业提供必要的技能人才支撑。对贫困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或培训,不仅能够完善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结构,还能够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要求,教育扶贫一直是宁夏贫困地区长远脱贫的根本之策。宁夏聚焦9个贫困县(区),843所贫困村学校和1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通过派驻职业学校优秀的管理人员驻村扶贫、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等精准扶贫方式,重点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技能培训提供物质保障及技术支持。同时,建立“造血”机制,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加强专业建设,面向社会培养技能人才,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取得可喜成绩。

(一)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措施与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扶贫开发历经“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四个阶段,实现了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从分散帮扶、普惠扶持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转变,形成了党政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新机制,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不断巩固提升,全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辉煌成就,中南部地区面貌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1.提升教育扶贫科学决策能力,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宁夏紧盯58.1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把握教育扶贫方向,选择教育扶贫方法,完善教育扶贫政策,坚持精准扶贫和脱贫基本方略,全方位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向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倾斜经费,支持中南部地区贫困家庭子女更多地依靠职业教育走出去。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富民政策的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培养体系的构建等十项行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2014年以来,对照中央的扶贫政策和标准,兼顾各县区发展实际,结合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分年推进,助力全区脱贫攻坚。2019年,宁夏集中力量,主攻难点,使同心县、海原县、原州区、红寺堡区四个贫困县实现了脱贫“摘帽”,10.25万名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109个村退出了贫困村行列。

2.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南部地区办学水平明显改善,义务教育水平逐步提高,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教育资源均等化明显加快。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固原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创办,同心县和红寺堡区县级职教中心的建立,海原县和泾源县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入推进,均带动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组织下,从全区11所公办高职院校中每年选派20名管理人员,深入贫困地区挂职锻炼。同时,对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專业教师进行每年100名人员的专项培训。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初中毕业生全部动员到县以外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或接受技能培训,确保“一个不少”,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鉴定,努力使其学到一技之长,用技能脱掉贫困的帽子。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的“短板”在农村,宁夏教育的“短板”在南部山区特别是贫困县乡村。虽然教育已成为宁夏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职业教育“上热下不热”“官热民不热”“校热企不热”等现象一直存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扶贫能力“短板”。

1.职业技能培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贫困人群只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年轻人无技傍身,除了靠体力挣钱别无他选。自然条件限制和生产方式的落后,将贫困原因归咎于大自然,对职业教育阻断贫困无动于衷,造成基础教育和普通教育投入功亏一篑,不能实现价值转化。此外,许多贫困家庭认为,初中、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不如打工挣钱。他们意识不到职业教育培训也是“斩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

2.统筹各类教育发展的能力相对薄弱。教育部门主管职业教育,人社部门主管技工培训。然而,教育部门不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就业服务,人社部门不掌握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生源情况,使得教育和就业脱轨成为应然,职业教育被割裂成为必然。同时,贫困县域统筹能力十分有限,受制于地方经济、产业的实际,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大都囿于形式,甚至是走过场。县级中职学校、职教中心囿于办学资金匮乏、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生源不足等现实因素制约,教育质量与培训质量较差,提升扶贫脱贫的能力无法有效实施。

3.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发展匹配度不高。职业教育没有真正在扶贫攻坚中发挥“最后一公里”的作用,随着产业结构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职业教育缺乏灵活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导致产业结构在宁夏贫困县乡村存在严重失衡,尤其是宁夏南部山区贫困县,因为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利用率低,产业发展目标相对模糊并且同质化,专业设置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致使宁夏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贫困家庭及社会的需求。

三、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新环境

(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新使命

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强调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宁夏必须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出发,确认职业教育能够帮助劳动者通过提高工作能力,实现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目标,这是战胜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

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是:现行标准下,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高,“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得到解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可见,精准扶贫不仅仅是简单地帮助贫困人口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证他们能够进入小康社会的新课题。

(二)完成全面脱贫新挑战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但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却影响了脱贫攻坚的进程。当前最突出的任务是帮助中西部地区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尽管宁夏目前只剩西吉县没有脱贫,然而部分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要在劳务协作上帮、在消费扶贫上帮。对农民来说,富民不仅是“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扶贫攻坚的关键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分级、分类、分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找准农民需求,开设实用的培训项目,为贫困户送技术和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产业发展。农民只有成为扶贫的主体力量,而不是处于“外围”,保持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才能促进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培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职业教育具有无法取代的优势。面对疫情影响和所余贫困现状,除了地方产业结构改革、各类支持政策外,加快职业教育改革,针对精准扶贫开展校企合作是关键。育训结合,多元化的办学是健全职业教育格局的方向;构建资历框架,实行1+X证书,是职业教育互通链接的桥梁。这既是当前职业教育必须面临的新挑战,又是新探索。

(三)共享数字信息新机遇

宁夏是国家“互联网+教育”试点地区之一。加快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把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信息手段输送到贫困地区,实现贫困地区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是当前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借助数字化职业教育新平台,让贫困地区学生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推进职业教育进农村、进家庭,让每一个人有技能学、有专家教,保障随时学、时时学,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教学质量和成果。

四、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优化路径

贫困是社会问题,扶贫是社会责任,脱贫是协作结果。不仅要精准扶贫,还要系统扶贫。众人拾柴火焰高,宁夏职业教育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才能摆脱宁夏的贫困死结,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

1.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加快修订与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既确保各方利益,又要保证强制性、内容完善性和可执行性。加大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制定必要的单行法,补充和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围绕新修订的法规尽快调整相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使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具有制度保障。

2.完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完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的目的在于解决职业院校精准扶贫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合作不够、监管缺失、扶贫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跨地区扶贫协作有益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理念的更新,能够推动职业教育体系更完善、更系统。从贫困地区角度来看,跨地区扶贫协作交流能推动职业院校互相促进,拉动本地经济发展。通过增加跨地区职业院校扶贫协作,教师交换轮训、学生学习、教学资源、合作交流互补等多方面联动,能更快推动职业院校长足发展。因此增加跨地区扶贫协作,与中东部地区学校合作发展职业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加强与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院校扶贫协作,在增长教师才干、补充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能够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加先进和全面的技能和知识学习机会。通过跨地区扶贫协作,“走出去”能够引进优质资源,大力推动宁夏职业教育发展。

(二)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增强职业教育宣传力度

职业教育是助力精准脱贫工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保障。因此,除了职业教育执行主体制定有效对策外,各级政府也应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扶贫机制。根据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明确各级政府的职业教育责任,通过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举措来协调解决各级政府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可以尝试建立负责清单制度,赋予地方权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引导职业教育发展,有效避免政府的缺位、越位和错位。宁夏教育扶贫成效显著,关键在于机制科学。领导干部定点联系机制的实行,可以保障各类考核评估机制、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和教育脱贫机制的有效运用。

2.加大地方政府的考核力度。“发展乡村教育”是对精准扶贫和教育扶贫的最佳诠释。把高职院校投入和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政绩、升降挂钩。同时,设立农业类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优先支持发展涉农职业教育。职业院校要以服务求发展,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提高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完善监督机制,紧紧围绕“简政放权”,通过分权或授权激活职业院校办学活力;完善内部与外部监督机制,改革考核机制,避免出现“软弱涣散”的问题。

3.增强职业教育的宣传广度。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是影响宁夏发展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问题,要面向贫困群体积极宣传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紧缺,教学条件差,这里的人们通常忽视教育。增加贫困群体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从整体上提高贫困群体的认可度,有益于提升贫困学生入学信心。同时,引导和鼓励适龄青年报考职业院校而不是继续在“贫困文化”中成长,增加他们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决心和自信。要面向贫困学生宣传职业院校扶贫助困相关政策,做到信息公开精准,打破以往贫困家庭的学生由于信息不畅而失去求学机会的局面。

(三)完善学生资助体系,鼓励贫困学生创新创业

⒈精准扶弱扶基。发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当前扶贫助困的重点工作之一。扶贫先扶智,扶智的背后是“扶人”,职业教育应更加突出“人”。职业教育在发展专业性的同时,要完善职业院校的学生资助体系,惠及所有贫困学生,实现对贫困学生的“物质”“精神”双扶,从制度上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辍学。面向贫困学生实行“奖”和“助”,除了学习成绩的激励,可以综合学生实践能力、学术能力进行创新设置,增加投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争取政府、社会组织和公益集团提供的教育贷款,根据学生家庭贫困程度发放不同等次的免息有期贷款。建立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资助贫困生需增加成本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补偿机制,克服一次性投入的弊端,切实解决“真假贫困生”问题。

2.精准培训培养。条件允许的职业院校可以单独成立职业规划服务机构,帮助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就业难题,能够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提供个性化就业帮扶。精心引导是关键,用心栽培是根本,培养贫困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支持“心中有火,充满激情,眼睛有光,充满智慧,手中有料,充满技艺”的有梦青年。倡导工匠精神,提供多元的成长路径选择,是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鼓励贫困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实践活动,依托本地创业产业孵化园,给学生搭建就业和创新创业的基地和平台,增加创业的实践实训经验。

(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职业是变化的,教育是永恒的,职业教育是变化与永恒的统一。职业具有工具性,教育具有文化性,职业教育是工具与文化的统一。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需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1.整合资源设置,精准发力。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工作重点、产业结构特点和地区紧缺人才,规划、优化专业;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特点,整合资源,设置对精准扶贫有效的专业;结合地方性产业资源和优势,发挥职业教育作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要基地的功能。

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赢。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从招生工作入手,争取直接与企业建立沟通渠道,依据企业要求在相应专业开设“订单班”,多措并举培养创业者,并且优先考虑贫困学生入读“订单班”,协调配合企业在学校内设立创业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最终实现“贫困群体愿意学、学完之后用得上、企业招聘喜欢要”的良好效果。教育扶贫和产业扶贫具有共同的服务对象和追求目标,其中产业扶贫的技术项目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而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面向企业的熟练技术工人。要深化产教融合,推行现代学徒制,加强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可以结合产业扶贫建立校企合作,實现校企双赢。通过开展针对贫困群体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学标准版。依靠市场机制撬动社会资源,企业是学校的,学校也是企业的,双方深度融合,各负其责,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安磊,张淑云.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绩效评价研究——以涞水县食用菌产业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8.

[2]胡军.精准扶贫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8(8):144-149.

[3]刘胜勇.职业教育有效对接精准扶贫[J].教育与职业,2017(22):39-42.

[4]穆志强.脱贫攻坚法律问题研究[C]// 第十三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2018.

[5]肖力.职业教育信息化助力精准扶贫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21):34-40.

[6]谢德新,陶红.职业教育扶贫与反贫困研究: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J].职教论坛,2017(16):10-18.

[7]许宝成.从职教入手培育一流的产业工人[J].施工企业管理,2016(4):50-51.

[8]余应鸿.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J].探索,2018(3):170-177.

[9]张艾力.民族教育扶贫理论及其内蒙古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0]曾岚.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与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1):248-249.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