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部编教材 培养习作修改能力

2020-08-26 07:41费忠孝
关键词:部编教材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费忠孝

摘要:习作修改是习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部编教材编写凸显习作修改能力的培养,提供多种修改方法的指导,注重修改能力的循序渐进。针对习作修改的编排特点,教师要充分揣摩编者意图,从兴趣的激发、路径的多样、评价的多维等方面入手,扎实提升学生的修改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习作修改;编排特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3-0014-04

习作过程包括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俗话说“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习作修改是习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部编教材非常重视学生习作修改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践中该如何有效开展习作修改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只有研究好教材,揣摩编者意图,寻找习作修改的编排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部编教材习作修改的编排特点

(一)教材编写凸显习作修改能力的培养

笔者翻阅部编教材后发现,三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62个单元共有习作练习58次,其中明确提及“修改”的有34次,占习作练习的59%(如下图所示)。编者试图通过多循环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修改的基本方法,为习作能力的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编写提供了多种修改方法的指导

方法1:修改符号的正确使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园地的词句段练习中安排了“修改符号”的学习。它以“范改”的形式学习“改正”“增补”“删除”三种修改符号,让引导学生试着使用这些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园地的词句段中也有相似的编排,重点介绍了“对调”“移动”两种修改符号。通过两个单元园地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常用的五种修改符号。同时,为了强化修改符号的运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语文作业本三年级下》在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中专门安排了相应的巩固练习。

方法2:在朗读中学习修改。叶圣陶老先生说:“文章写完了,从头至尾看一遍,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改,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文章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做是从群众观点审核自己的文章,也是一种好习惯。”部编教材重视在“朗读”中学习修改。“写好以后小声读一读”“写好后自己读一读”“写好以后大声读一读”,这样的表达在习作教材中比比皆是。朗读修改法对于习作中丢字落词的现象,句子有明显错误的现象是快捷有效的修改方法。

方法3:在交际中进行互改。《课程标准》关于习作教学有这样的阐述:“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部编教材重视习作的交际功能,尤其是在修改中更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看图画,写一写》中要求“跟同学交换习作读一读,评一评”、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小小“动物园”》中要求“写好了读给同桌听,看看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二十年后的家乡》中要求“跟同学交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等。在互评互改中开展习作修改,既有利于学生分享习作的快乐,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不能发现的习作错误,从而提高修改水平。

(三)教材编写注重修改能力的循序渐进

《课程标准》对“习作修改”的要求,在不同学段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详细阐述。第二学段是这样要求的:“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本学段的习作,教材中提出的修改要求均为“错别字、明显错误、不通顺”等要求。例如,《这儿真美》的修改要求是“改正错别字”,《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修改要求是“改正用得不合适的词语”,《小小“动物园”》的修改要求是“不通顺的句子”。

《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本学段的习作,教材编写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精准定位。例如,《二十年后的家鄉》的修改要求是“写完后,跟同学互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再根据同学的建议认真修改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的修改要求是“写完后和同学交流,看看有没有把受到触动的那个瞬间写具体,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漫画的启示》的修改要求是“写完后,同学互换习作读一读,看看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是不是写清楚了,再根据同学的建议,认真修改”。

由此可见,教材编写清晰地将修改训练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层层推进的练习中习得修改能力。笔者认为,只有研究好教材,揣摩编者意图,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从而提高学生习作修改的能力。

二、习作修改实践运用与策略探究

有关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要求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其重要性都了然于心,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修改更多的仅仅是停留在口头布置,并没有太多实践的引领。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认为可以从兴趣的激发、路径的多样、评价的多维等方面人手,扎实提升学生的修改能力。

(一)创设交流活动,树立修改愿景

修改文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对于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修改兴趣的培养。

1.名人故事树榜样。古往今来,不少名人、伟人修改作文的典故深深地打动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还有著名作家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文章的故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在班中开展一次“学名人,学修改”的班会。通过这样的活动,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重视修改”的种子,让学生明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2.活动创设激兴趣。传统的习作修改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情境,在活动中开展习作修改。例如,笔者曾在班中开展“啄木鸟行动”。习作后,将全班的习作张贴于教室专门开辟的“作文栏”,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交流。“啄木鸟行动”是指学生在阅读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帮助同学寻找习作中的错误之处。此外,为培养学生修改兴趣的持续性,也可开展集中的修改活动。如每节课前的3分钟教师朗读一个学生习作片段,读后带领学生一起找找片段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修改兴趣,又获得了修改的能力。

(二)丰富教学路径,习得修改方法

1.教师范改,搭建支架。在学生作文上圈画批注,指出值得肯定和不足之处,是语文老师最常用的批改方式。但是,这样的批改并不能面对面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大多数学生也只是在作文发下来的时候关注一下分数的高低,对教师指出的不足之处并不能进行修改,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范改”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修改方法。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续写故事》时,笔者这样进行示范修改。

第一步:回顾修改方法。在第三单元的园地中,学生也初步认识了“改正、增补、删减”三种修改符号。在修改之前,可通过回顾的方式,为接下来修改的开展做好铺垫。

第二步:朗读。鲁迅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发现文章错误的最好方法就是朗读,朗读不仅有利于发现文中的错字,还有利于检查有无不通顺的句子。教师将学生习作呈现在多媒体上进行朗读。

第三步:示范修改。教师借助希沃中批注功能进行示范修改。

第四步:修改后朗读。修改步骤的示范呈现,有助于帮助学生清楚修改的全过程。尤其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处于习作初始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放慢速度,降低难度,通过循环往复的范改等方式,不断增强学生修改的意识。

2.自主修改,学以致用。修改能力是学生作文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方法上的指导外,还要充分给予学生自我修改的时间。在2019年浙江省小学语文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专题暨部编教材培训会上,来自湖州的莫晶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推荐一本书》,40分钟的课堂安排两次自改练习(见下图)。

仔细阅读“修改要求”不难发现,莫老师除了标注教材中已学习过的修改符号外,还明确了修改的要求,如“单独成一段”“分段”,这些要求明确,给学生搭建了修改的支架。通过自改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语言文字的用法,使语言更加准确、生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深刻、充实,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

3.同伴互改,协同发展。部编教材重视学生的互评互改。在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定组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互改,学生通过交换朗读,在读中改,在改中读,寻找优点、发现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例如,莫晶老师执教《推荐一本书》时,将互改纳入教学过程。

(1)出示互改要求:读:和同伴交换读习作。画:重要理由写具体,做到分段写,画上。评:读习作后,评一评是否激发了你的阅读兴趣?(见下图)

(2)改后分享。生朗读重要理由:对于我来说,它的精彩在于它的故事,每一个故事有酸甜苦辣。可以说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宝库,它像一位睿智而平和的老人,给我们讲述着宇宙间的运行规律,于读者而言是何其有幸,你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吗?

师:同学们感兴趣吗?(感兴趣)你们小组来评一评?

生:听了他的介紹,我知道了这本书里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生:听了他的介绍,我觉得再加上一些简短的故事情节,可能我们对书就更加了解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莫老师通过“读、画、评”三个步骤引领学生开展互评互改。这样的操作,让互评不流于形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创立多维评价,提升修改能力

传统的习作评价,只关注习作本身。但笔者认为,习作修改能力的提升,同样离不开对修改过程的评价。

1.设置修改奖励卡。为鼓励和激发学生习作修改的兴趣,笔者设计了各类奖励卡。例如,针对三年级教材中多次提到的“改正错别字”这一要求,笔者设计了“无错字奖励卡”(见下图),此外,教师还可设计“无病句奖励卡”“标点规范奖励卡”等,让学生获得修改带来的成功体验,从而产生持续修改的动力。

2.创新评价主体。常规的习作教学,教师是唯一评价者。但对于习作修改的评价,笔者认为应创新评价主体,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家长评价”三者有机结合,针对习作修改中的朗读、修改符号等内容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

学生习作修改能力的习得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关注螺旋上升的修改要求,在精心开展多样修改活动的同时,呵护学生的习作以及习作修改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喜欢习作,乐于修改,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猜你喜欢
部编教材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