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导向的校企合作研究

2020-08-31 15:51葛文娇赵倩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0期
关键词:合作模式中华传统文化校企合作

葛文娇 赵倩

摘 要: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都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我国高职院校开始重视校企合作的规划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职业教育的生存依据和发展活力,我们要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充分挖掘它与职业教育的天然关系,构建当今校企合作文化基础的融合和依恋关系,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华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基于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打造人才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充分利用彼此优势资源进行的多方位深层次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获得目标需求人才,学生可以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可以掌握更多实操经验,学校也可以及时有效地了解社会和市场需求,并有充分的依据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尽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已经卓有成效,订单式培养、承包制培训等合作模式已经驾轻就熟,随着合作的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校企合作的实际现状,从文化角度上对于校企合作进行了新的思考。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

(一)高职院校方面的存在的相关问题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又必须结合市场需求而设。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就会出问题,如出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要极不相符的情形。此外,高职院校的部分教师存在较多不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专任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实践操作能力却存在短板。

(二)企业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

由于当前国内校企合作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水平,不可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明显利润。有的企业认为开展校企合作要增加成本投资;有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对实习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精心培养,学生有了一点成绩并实习期满后,就会离开,这就在无形中影响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从而最终造成企业对合作缺乏积极性。另外,部分企业没有正视校企合作。企业经营目的就是使利益最大化,并非培养学生,毕竟企业不是教育机构,不会用培养人才的眼光看待学生。从本质上讲,国内较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目的只是把实习或见习的学生视为他们公司的短期员工,并没有正确认识校企合作的实践意义。

(三)校企合作的机制尚不健全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研,特别是缺乏对高职院校所在地企业的调查,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另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对校内学习及校外实习信息进行反馈,即使有反馈,反馈的内容大多是个人感想,及时、科学、有效的反馈系统尚未形成。此外,评价、监督机制尚未形成。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对校企合作进行评价,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二、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思考

(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导向,加强校企双方的文化建设力度

要突破当前校企合作的瓶颈,就应当加强校企双方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企业文化的建设又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实现创新性的发展与提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共生”思想是建立现阶段校企合作和谐关系的基础。“共生”理念可以引导校企双方协调处理好人事物直接的关系,平等的合作机制是保证校企双方平衡合作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华传统文化的“交相利”思想是校企合作的共同目标,“交相利”的观点体现了校企双方“互惠双赢”的价值取向,激励的合作机制是促使校企双方努力共建的动力;“艺徒制”现场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做中学、学中做”的具体实践,师徒式的实践机制是实施校企合作的工具;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参验功用”主张是校企合作的监督检验方法,“参验功用”的主张强调循名责实,检验事务的成效不重虚名,注重对实际应用效果的考察,务实的监督机制是校企合作效果的保障。

(二)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导向,加强文化共建并多元化发展校企合作

一个没有信念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因此,每个企业都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面对校企合作中企业文化的建设问题,应当寻找出共性的规律,寻找各个企业共同尊崇的文化根源。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文化,比如,经营目标、价值观的相关度存在差距,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利益的共通点。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人才,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备中坚力量。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需要优质对口的人才,以扩大在行业、社会的影响力,这与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的价值取向具有共同的着力点,二者若是能协调发展,无疑为社会经济的产业转型与发展带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结合企业与学校各自的优势特征,可多元化发展校企合作模式。

(三)以中华文化为导向,加强和推进校企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中华传统文化中并不缺少职业教育文化思想的精华,不论是儒家的“学用一致”的观点,还是法家的“事于参验”的主张,或是墨家的“以技立身”的倡导,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且这些主张和实践与当今的职业教育理念是相吻合的。第一,提出了教育与安身立命的职业密不可分;第二,提出了职业教育与实践密不可分;第三,提出了教育实践与岗位一线密不可分。从实际的方法论出发,实践实习基地是校企合作的运行依托,包括校内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是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校中厂”,引进企业进驻学校,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安排学生顶岗学习,使教学与生产结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真实生产情境结合。校外基地是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厂中校”,企业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实训内容,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作用愈发明显,校企合作已经演化为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要素之一。现阶段,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正在广泛地推行和实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导向,如何更进一步地推进和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否更深层次的发展,此课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思考。

參考文献:

[1]覃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J].才智,2020(14):160-161.

[2]李献华.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探究[J].职业,2020(13):32-33.

猜你喜欢
合作模式中华传统文化校企合作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