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编织

2020-09-02 07:15张艳红
北极光 2020年3期
关键词:艳红毛线姐妹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的阴霾就笼罩在全国人民的心头,边陲小镇呼玛县虽然各项发病指数均为零,但是各级领导对疫情防控工作丝毫没有放松,每一个人都在为疫情防控工作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主要是由退休或无业妇女组成,因喜爱编织而聚集在一起,是县妇联下属的“四新”组织,它就是呼玛妇女编织基地。编织基地以县妇联为龙头,先后成立了多个编织团队,带动当地妇女实行居家灵活就业,实现创业增收。在大疫当前的关键时刻,编织基地的姐妹们响应县妇联发起的“宅在家里做手工”的号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迫切地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呼玛县地处山区,纬度高,二月初的白天气温依然能够达到零下30℃左右,大量防疫人员需要长时间在室外工作,手、脸极容易冻伤。呼玛县妇联按照县委的要求和防疫工作总体部署,组织呼玛妇女编织基地的妇联执委和团队姐妹们开展“爱心破疫”手工编织活动,利用县妇联购买的毛线,为全县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和志愿者们编织爱心保暖手套和口罩,让防疫一线的人们暖手更暖心。

县妇联在编织团队微信群发出了“爱心破疫”编织活动的倡议,号召编织基地的姐妹们宅在家不添乱的同时,奉献一份爱心,为呼玛防疫工作做一份贡献。

仅仅两个多小时,镇内区域就有三十多名姐妹积极报名参加,成为爱心编织巾帼志愿者。呼玛妇女编织团队带头人高雪花家住荣边村,由于交通管制,一时半会儿出不了村,急得直上火。时间紧,任务急,编织基地的妇联主席冯可心和张艳红、杨秀兰简单商议了一下,立即着手安排:由张艳红在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的前提下,步行到各个社区给姐妹们发毛线,高雪花、冯可心、杨秀兰负责在网上通过直播视频的形式向巾帼志愿者们传授技艺。张艳红的第一份毛线是上午九点发出去的,第一副手套下午三点多就“新鲜出炉”了。按照这个速度,发给每个人手上的毛线到第二天上午应该就不剩啥了,这可怎么办?当时张艳红正作为县小火柴志愿队的义工队员和他的儿子一起参加防疫上路巡查工作。等她四点半下岗后。立即在团队核心群里上报了这一情况,由于实际工作中使用的一次性口罩太薄,建议在口罩外侧加上一层毛线加强保暖和吸湿效果,所以口罩的需求更迫切。

县妇联主席邹君采纳了这个建议,高雪花、冯可心主动提出,把自己私人的毛线捐出一部分,供广大姐妹们钩织口罩。杨秀兰又专门录制了简单实用的口罩编织教学视频,加快了口罩的编织速度。

高雪花又与三卡乡妇联主席燕淑萍对接,组织了三卡妇女编织团队的二十多名爱心志愿者,加入了爱心编织的行列。

短短四天时间,呼玛镇内妇女编织团队捐赠数量为:口罩116个,手套42双;三卡妇女编织团队捐赠数量为:口罩71个,手套20双。呼玛妇女编织团队于2月12日上午将捐赠物资送到县防疫指挥部。三卡妇女编织团队也将第一批捐赠物资于2月11日上午送给三卡防疫一线,三卡妇女的第二批捐赠还在编织中。

呼玛妇女编织基地,是省地县三级妇联表彰的三八红旗集体和巾帼文明示范岗、县委组织部定点人才培训基地,现有雪花妹编织坊、乌娜吉巧手女红坊、十三妹文创工作室、佳卡西雅兴安绢绣坊等五支队伍260多名巧女,这些巧女们在这次“爱心破疫”活动中的故事感人至深。

在小牛犊的陪伴下录视频

2月9日晚7时许,在距离呼玛镇中心三公里多的一个小山村里,一户农家的牛舍还亮着灯,他们家的大母牛最近喜添了一头新丁,还有一头牛也要下犊子了,一家人都在忙前忙后地精心看护,女主人就是编织基地的创始人——高雪花。在2017年7月28日呼玛农业大集上,县委吴福林书记发掘了高雪花的独有编织技艺,后由县妇联负责对接,县委县政府投入资金建设了呼玛妇女编织基地,随着两年来的发展壮大,先后开设了五期大规模的培训班,培养学员五百多人次,创建了雪花妹编织坊。“叮叮”,手机里传来了微信的提示音,高雪花打开手机一看,原来是编织团队核心群里传来了县妇联的“爱心破疫”活动倡议,高雪花毫不犹豫地在报名接龙中打上了自己的名字。交通管制出不了村,那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马上连夜开工,录制编织手套的视频,保证了第二天团队姐妹在拿到毛线后,可以第一时间开始编织。高雪花的丈夫见她牛也不管了,还拿起了织针,有些埋怨地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摆弄这个!”当他听明白了“爱心破疫”活动后,一拍胸脯说:“雪花,你是团队的带头人,团队的事你就应该多操心,家里的事有我呢!”他忙前忙后地帮助拉电线,立支架,打灯光,摆背景,要是没有这位“贤内助”,高雪花的视频真不一定能那么顺利完成。

这里还要悄悄说一声,由于录制的时间太仓促,又怕吵醒了孩子,高雪花的视频是边看小牛犊边录制的,不过由于她制作精妙,把小牛犊淘气的画面都给去掉了,你要是仔细找找,说不定还能找到一星半点!

捐赠品永远比订单优先

在距高家三公里多的呼玛镇内,有一个龙腾小区,小区相距不远的两栋楼里,是编织基地的妇联主席冯可心和副主席杨秀兰的家,她们两位都是编织基地的第一批学员,手艺那是杠杠的!

冯雪花一直在通过网络接到源源不断的编织产品订单,分发给团队姐妹,创建了乌娜吉巧手女红坊。年前接的糖果訂单已经做得差不多了,这两天得抓紧进行分类包装,最近防疫形势紧,物流走得慢,得早点发货才行!美人鱼订单的各个部件姐妹们前几天就已经制作完成,陆续送了过来,现在正需要抓紧时间进行最关键的缝合环节,离交货日期没几天了,冯雪花望着成堆的小部件,恨不得再长出一双手来。

由于“爱心破疫”活动是突发性倡议,编织捐赠品与订单的出货时间毫无疑问会发生冲突,订单延期了可能还要涉及赔偿,怎么办?冯雪花想,我们虽然是个体户,但是“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这个道理还是懂的。“爱心破疫”是政治任务,是一次团队精神的展现,比任何订单都优先,两位不约而同地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于是,她们重新调整了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制订了以团队利益为重,优先进行捐赠品制作的总方针。她们分头行动,轮流进行捐赠品和订单产品的制作指导,力争确保两项工作都能够顺利进行。从挑灯夜战到黎明曙光,从腰酸背痛到面露欣喜,在团队姐妹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既制作了大量的捐赠品,订单的生产也没有耽误,加班加点地圆满完成了任务,维护了商业信誉。

姐妹们的需要就是我的工作

这次“爱心破疫”活动,由于防疫需要,姐妹们都是在互相不见面的情况下完成工作的,而有一个人却是例外,她就是张艳红。张艳红是编织基地的妇联副主席,是全地区第一个具有自有品牌的文创旅游产品制作单位——十三妹文创工作室的负责人。2月8日,农历的正月十五,这一天本该是阖家团圆,把酒言欢的日子,张艳红在参加完“小火柴志愿服务队”的工作后,已是下午四点多钟了,天空飘起了雪花,张艳红又继续开始了她的第二份工作,那就是到各个小区为团队姐妹们送毛线。只见她手里提着一个红色的大包,那是象征着编织姐妹一颗颗火热的爱心,包里的一团团毛线那是送给前线防疫战士的一份份温暖。从来没有感觉到呼玛的小区楼栋有那么多,拖着疲惫的双腿,在发完最后一团毛线后,天已经黑了下来,姐妹们这两天赶工都累出了黑眼圈,互道辛苦的同时也都在叮嘱要小心。是啊,疫情形势这么严峻,说不怕,那是假的,但是总要有人挺身而出,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到了该出手的时候了。在“爱心破疫”活动开始之前,张艳红已经携同一家三口,第一批报名参加了县“小火柴志愿服务队”的工作,得知“爱心破疫”活动后,她积极协助团队其他姐妹,开展动员与协调工作。分发毛线和收取成品的工作危险系数是最高的,张艳红主动请缨,提出了“姐妹们的需要就是我的工作”。

为了尽量避免接触,张艳红真是十八武艺全用上了,高抛、投篮、吊绳,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为了让其他姐妹安心,她总是说,我有全额医保,我不怕。我钩活慢,当交通员正合适。她就是这样一个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在“爱心破疫”活动中,她既要参加“小火柴志愿服务队”的工作,又要当交通员分发毛线和收取成品,还要承担所在单位的本职工作,就是在这么忙碌的情况下,她还完成了4个口罩的制作,这其中的忙碌与辛劳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中国速度的爱心编织机

与张艳红的4个口罩相比,有人却在短短的二十多个小时里制作了20个口罩,创造这一“中国速度”的人就是团队的编织能手李艳英。说起李艳英,团队姐妹们没有一个不佩服她的手巧、手快。她是一名美发师,烫个发,盘个头,从来都是手到擒来,做订单,抢时间,从来都不在话下。“爱心破疫”活动开始后,她主动报名,领取了两副手套的编织用线,第二天中午线就织完了,她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在群里问还有没有毛线了,其他几个快手的姐妹也是毛线告罄,当团队的高雪花、冯可心捐出毛线后,张艳红冒着小雪第一时间把第二批毛线送到需要的姐妹手中,李艳英本来预定了5团毛线,当她了解到张艳红手中还有一些机动毛线时,毫不犹豫地又追加了5团。她说:“我起点早,贪点晚,尽量再多织一些,防疫一线的同志太辛苦了,我们能做的有限,就尽量多做点!”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纯洁的心灵,事后姐妹们才知道,由于赶工导致吃饭不应时,李艳英的老胃病都犯了。

正是在她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又有很多姐妹第二次领取毛线,投入到火热的“爱心破疫”活动中来。

呼玛镇园西社区的残疾妇女孙蓉,3岁时患小儿麻痹症,一直依靠轮椅生活,轮椅禁锢了她的双脚,却无法禁锢她多彩的人生,她在2019年初通过朋友介绍,加入到呼玛妇女编织团队中,在团队骨干上门手把手的指导下,身残志坚的她学会了各种编织技艺。疫情防控时期,她通过网络直播和视频教学,除了坚持完成订单产品外也积极参与到“爱心破疫”活动中来,她的身体情况特殊,做活需要一直坐着,非常容易疲劳,大家都劝她少做一点,她嘴上应着,等到上交捐赠品时,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少。

团队执委张玉梅,公婆都患有慢性病,老公因照顾双亲被隔离在乡下,她自己一个人在镇内,需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特别是小女儿,刚刚上一年级,学校每天在网上留的作业,都需要她协助完成。由于年前照顾老人,手里的苏绣订单也快要到期了。做过苏绣的人都知道,苏绣对手的光滑度要求非常高,为了保护手,她平时做家务都是戴手套的,但是得知“爱心破疫”活动,她第一时间报了名,这也就意味着做了织手套的毛线编织活,手会变得粗糙,她至少两三天需要“养手”,就无法做苏绣活了。舍小家顾大家,张玉梅,不但积极参加了手套编织,还给姐妹们传授缝绣爱心图标的小技巧,和另外几位姐妹一起又额外多做了许多爱心图标,用于捐赠品的装饰。回收成品的时候,不顾危险,主动协助张艳红的工作,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团队执委的责任与担当。

回收成品的时候时间紧,姐妹们又住得比较分散,团队执委赵金玲,也分担了一部分工作。她在这次抗击疫情战役中,同时也是一名“小火柴志愿队”的义工,担任后勤保障组工作,每天早晨8点到下午5点,随时待命,不定时负责接单给隔离人员买菜和生活必需品,抽空还要给一位盲人送饭,就是在这么忙碌的情况下,她还是出色地完成了捐赠品的制作。

六十六岁的于国英大姐,别看年齡大,团队的公益性任务总是抢在前头,这次活动,她克服年老眼花带来的不便,在完成所在小区消杀任务的同时,挤时间完成捐赠品的制作,捐赠数量依然名列前茅。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张丽军发动女儿,母女齐上阵,一起参加活动;訾淑菊、续连琴承担收尾工作。让公益毛线物尽其用;表现突出的还有王淑萍、刘雪莲、韩玉梅、程艳波、于秋芬、付丽君、裴新艳、张立超……

团队的姐妹们就是这样,有一份力,尽一份力,有一份光,发一份光,很多人捐赠品的用线量都超过了她们领取的毛线,装饰图标的制作用料更是全部来自于个人。她们当中有很多人来自低收入群体或贫困家庭,靠做手工贴补家用,拿出百元的捐款对她们来说可能都是一笔大数目,但是她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了“爱心破疫”活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2020,爱你,爱你,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一起用爱心,共筑破疫的钢铁长城,期盼破疫告捷,等待春暖花开。

猜你喜欢
艳红毛线姐妹
毛线绕呀绕
难忘的一天
冯艳红作品
八闽姐妹的2020
你懂毛线的快乐
毛线大改造
A Note on Stage Structure Predator-Prey Model with Prey Refuge
八闽姐妹的2019
“我想帮更多留守姐妹在家门口就业”
港澳台姐妹的新年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