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编导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20-09-10 12:33周营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2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人才培养

周营

[摘 要]在很多高校设置影视编导专业逐渐蔚然成风。但不容忽视的是,从高校实践来看,这门专业无论在课程安排还是在教学方法上,抑或是在实践教学上,都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文章重点总结高校影视编导专业在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抱着探索交流的态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供新的教学方式和思路,希望能提升影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影视编导专业;专业创新人才;教学实践;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9年吉林艺术学院校级课题“高校影视艺术专业精英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019】27号)

[作者简介]周 营(1983—),男,吉林长春人,博士,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影视艺术创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159-03[收稿日期] 2020-01-22

一、引言

近些年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传媒事业也水涨船高,顺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这一趋势相对应,当前社会对传媒事业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很多高校,尤其是高等传媒类高校也开始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传媒教育,重点培养和发展影视编导专业高素质全能人才,并將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与技术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影视编导专业发轫于1998年,并于当年在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设立。简而言之,这个专业是在高校开设的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专业,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环节中,一些高校都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说来,高校影视编导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从兴起到发展再到壮大的过程。从影视编导专业的自身特质来看,这个专业是一个追求实践性与应用性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除课程要传授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动手实践,因此该专业对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有着极高的标准和要求[1]。但笔者调研发现,很多高校由于专业开设时间短、资源配置不同步,因而往往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在影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现状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问题

影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节目编导、策划、创作、摄像、制作等诸多方面,每个环节都应参与统筹协作,从而形成水银泻地般的流畅链条。同时,在课程设置中的每门课,都有一个统一核心,就是影视节目制作系统。然而,事与愿违,受制于师资力量、设施配备匮乏等因素,实验课开设得并不完整,学生获取的也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因而知行脱节,教学实践不连贯[2]。

另一方面,各课授课老师标准不一,对于实践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部分老师甚至只局限于本课目内容,缺乏融会贯通,导致讲述单一、知识点割裂。即使有操作实验,往往也仅仅是进行本课程单一操作,与其他课程实践脱节,导致学生无法进行综合系统操作。

(二)教学方式问题

就笔者调研来看,大部分高校采用封闭教学方式,学生实践往往也只是课堂快餐模式,仅仅局限于课堂几十分钟,到下课时实践也即结束。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适用于实操性强的编导专业。

单从简短的课堂封闭教学来看,课堂实验项目往往提前内定,也即是由教师设计好的,虽不乏科学性,却缺乏艺术性,学生思维处处受限,创新空间不是很大。到了课余时间,实验室又很少开放,学生没有实践的机会,自主动手拍摄、编辑片子的想法无法实现。即便部分学生可以自己筹备相关实践设备,但课程设置问题导致学生课余时间极为有限,影视编导专业的实践创作需要遵循创作规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障,这也成为学生实践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实验设备问题

操作性强是影视编导专业的首要学科特点,因而教学实践需要依赖强大的设备支持,诸如摄像机、导播台与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等。受到近些年来高校扩招影响,除却国内少数专业高校外,大部分开设影视编导专业的高校都存在实验设备数量不足的问题,这使得影视实验课无法获得兼顾[3]。僧多粥少、人多机少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学校投入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实验设备设施等硬件的配置速度远未跟上学生扩招增速,或者实验室设备明显滞后于时代。

举例来说,电视摄像课与影视后期上机实验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要保证有一台设备,囿于设备数量限制,就只能分组操作,一般一个班分3—4组,于是少是五六人,多则十几人轮流上机操作使用摄像机,一番周折下来几个课时过去了,学生的平均上机实际操作时间却少得可怜,他们尚且不能熟悉和掌握设备功能,更毋庸谈熟练地运用仪器设备进行实践操作。

(四)实践教学问题

影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也是个很大的问题,首先是课程实践无法明确具体时间地点,在学生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导师如同牧羊之人,无暇自顾,更勿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只得任羊群自生自灭,学生也只能自主自觉去完成实践任务,然后交由牧羊人单纯根据卷面结果给出评价。这种方式目前在诸多高校广为采用,不完全否认其可行性,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其缺乏约束性与监督性,因此存在不小的弊端,囫囵吞枣、邯郸学步或者瞎子摸象等情况时有发生。

在专业综合教学实践方面,在为数不少的高校当中,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或者毕业实习期间,前往广电媒体单位或新媒体单位实习,到这些机构进行实践锻炼。但不容乐观的是,广电媒体单位和新媒体平台数量毕竟有限,且设有一定门槛,面对逐年增多的影视编导专业学生也如杯水车薪[4]。如此一来,很多学生只能旁观学习记者采访,协助摄像师摄像,帮助后期完成剪辑处理等环节。

三、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

综上所述,影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不尽如人意,因此必须对现行模式进行改革。笔者结合对其他高等学校举措的考察,提出以下想法与创新思路,以供同仁和有兴趣的研究者们参考。

(一)引进先进设备

毋庸置疑,离开高性能的先进设备,学生实践教学势必难以顺利开展。影视编导专业特点,决定了实验室教学对硬件要求级别较高,且标准严格。

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尤其是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引进一批高端前沿的影视制作设备,比如高清摄像机、演播室设备、高配置后期制作设备等,同时建立局域网,安装最新版本的制作软件,引导学生更顺畅地完成节目制作。

(二)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把打破以往高校的封闭式教学魔咒,赋予学生一个自主创造、探索创新的空间和环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5]。

对演播室、视音频工作室、编辑机房等场所,除了保证课堂几十分钟外,同样允许学生于课外和假期期间进行申请使用,拓宽学生的实验时间,为学生提供场地支持[6]。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课余时间到开放实验室创作节目,大大有利于培养和加强他们的科研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加强师资建设

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影视编导专业人才,良好的师资配备是根本。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具备充足的书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在师资队伍引进方面,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通过社会招聘、定向培养、访问交流等模式,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加强与媒体单位间的合作,请资深媒体人来校演讲,培养学术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选派优秀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到一流高校学习进修,接受专业岗位实战训练,等等。

在师资激励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与奖励机制,优化教师就职环境,打造教师职业生涯升级机制,鼓励教师全心全意投入,融洽师生关系,带动学生創作优秀作品[7]。

(四)创造实践平台

校园广播站或者校园电视台,是很多高校都设有的非常好的创造实践平台。借此平台,学校不仅可以进行内部宣传,且还可以有机联系课堂教学与校园媒体,促使学生自主组织新闻节目、电视专题,独立完成一个节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前期策划、信息采编、摄像以及后期制作与播出),自己操作,既培养了其动手能力,也激发了其创造能力。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该实践平台为导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教与学相融合的窗口,教育结果更直观,学生不足更清晰,实践成效更显著[7]。对于理论实践缺少融会贯通不足之处,发现更及时、辅导更及时、指导有重点,更能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与信心[8]。

(五)加强外联工作

对于影视编导学生而言,校外实践尤其重要。最适合影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实习机构一般有报社、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到这些实习单位实习,能让学生快速融入专业团队,体验影视制作气氛,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带到社会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9]。因此,高校应多为学生联系这一类媒体实习机构,最好是有影响、有规模的,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从校园走向社会铺就一条康庄大道。

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外联工作也不只是局限于输送学生到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还包括邀请外援,比如请社会名流、媒体专家、知名教授到校授课,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交流、高校互动,组织学生摄录专题活动,定期安排学生外出采风,录制编辑专题纪录片,拓宽学生思路,使其及早适应社会[10]。

(六)鼓励学生参赛

很多传媒高校都会定期举办一些专业比赛,于影视编导专业学生而言,参加比赛是最好的实践方式。学生通过参加比赛让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加了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机会;教师也能够从参赛作品中更加直观地看到学生的进步。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工作室制度,以导师团队带动学生团队,点对点地进行指导和实践,最终以作品形式完成对创作人才的培养。

除了参加校内赛事,学生也要大胆走出去,多参加校外大型比赛,积极参与良性竞争,开阔眼界,发散思维,展现自己,增强信心,从而激发专业热情,提升创新能力。当然,学校也应当建立健全一定的奖励机制,对于校外获奖学生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七)建立监督机制

影视编导课程与实践设计很多要有创作场景与创作过程,教师一般很难全程跟踪,实践环节缺乏监督机制。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建立监督机制。

一方面,让学生进行相互评测。策划、摄像、录制……一个节目有很多环节,往往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在实践过程中,每位小组成员做出的贡献,其他人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非常清楚,往往会给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因此,学生之间的相互评测机制,能有效地实现实践过程监督。

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监督机制的建立方面,老师占主导地位不变,辅导老师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查,通过上交的学生作品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11]。当然这种主导方式并不只是监督学生,更重要的是能及早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指导指正,以完善实践教学过程、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四、结论

高校影视编导是一门欣欣向荣的专业,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实验与实践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所以一定要重视高校影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调研笔者发现,从很多高校实践来看,这门专业无论在课程安排还是在教学方法上,抑或是在实践教学上,都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笔者重点总结高校影视编导专业在教学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抱着探索交流的态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思路,具体包括引进先进设备、开放式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建设、创造实践平台、加强外联工作、鼓励学生参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寄希望于能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促进我国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段雨欣.浅析广播电视编导的素质要求[J].新课程(下),2012, (04):175-176.

[2]张政良,赵文颖,王峰.高校教师引导影视编导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05):229-230.

[3]杨莉.电视编导教学改革—做中学[J].大学教育科学,2005, (06):53-54.

[4]杨术,王淑华.浅谈如何激发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2):83-84.

[5]王铁军.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的创新之路[J].神州,2013, (20):122.

[6]王玉娇.独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197.

[7]坚斌,方婷婷.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策略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05):180-182.

[8]赵静超.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思考[J].时代教育,2014,(09):196.

[9]句磊,杨博.浅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J].大众文艺,2015,(03):225.

[10]蔡月忠.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计划下高校影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11):190-193.

[11]杨磊,曹林.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改革初探—以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12(04):117-119.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