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2020-09-10 07:22宋烨
今古文创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个性化培养构建策略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 给每个学生提供人尽其才的教育,把自主选择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如何实施有效的个性化培养,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个性发展理论和高等教育分流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个性化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89-0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重点课题《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XJKX18A106)研究成果。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教育既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也是两型社会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调全社会要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教育,以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人才辈出、出类拔萃、德技双馨的人才培养格局。

所谓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了达成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的理论模型与操作式样,具有独特性、主体性、创造性与和谐性的特点,通常由人才培养理念、目标、模式、主体、对象、途径、条件与制度等要素构成的。以学生为立足点,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以此来推动社会性发展。立足学生的独特性,注重提髙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建构,达到自我实现的能力。立足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个性自由张扬,让创造应运而生。立足个性的和谐性,通过智力、情感、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和性格等要素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交互作用,促进智、情、意、性的和谐发展,其实质就是一种人性化的培养过程。

一、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特定的社会或文化环境下,用以解决每个个体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每个人的智能因人而异,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每一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方式又是千差万别的,倘若能将这些智能进行有机组合,则其在解决某些问题或在某些领域表现与众不同,而每个个体的智能在智能类别、激发因素和实现途径等诸多方面都取决于个体所处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因此人才培养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性,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培养理念,创设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人文环境,营造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每种智能的主观能动性。在全面开发学生智能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差异,发挥学生个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

(二)个性发展理论

个性发展既是人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又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更是创新驱动的必然要求。个性发展理论认为:个性发展的实质是根据个人的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知识、能力与社会阅历等诸多方面进行差异式发展,这些差异主要由个體的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决定,其中生理差异主要由遗传基因决定,不同的遗传基因具有不同的智能特征。研究证明,对学生的学习、成才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生理差异是神经特质的差异,若能根据其神经特质的差异性选择适合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就容易成才。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之间的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性格以及社会阅历等方面,即通常所说的智商和情商,其中智商是影响成才的一个关键因素,情商则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个性发展理论明确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容和目标,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三)高等教育分流理论

高等教育分流理论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是教育系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个人的意愿与条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按比例分别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各取所需、各尽其用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学生成才的立交桥。高等教育分流理论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构建策略。

二、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

(一)强调个性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对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属性、价值取向、主要内容和组织原则等的全面认识。人才培养理念旨在回答“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等一系列问题,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因此个性化人才培养应强调个性理念,强化个性培养。

(二)改进专业模式

专业模式具体表现为专业设置的时间、空间、方向和口径等方面。通常专业设置的时间就是学生选择专业的时机,是刚入校时确定专业还是试读一段时间后再确定。专业设置空间是指学生在一旦确定专业以后,是否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潜能调换专业等。专业设置方向是指在专业大类之内是否还有细分方向。专业设置口径是指专业面向的行业领域。由此可见专业模式的设置应注重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涉及专业模式的诸多要素上进行设计和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具灵性、活性和刚性,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对课程类型、课程门类、教学进程和学时分配以及对各类课程标准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其中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是评价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的关键因素。课程结构指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包括课程开设的门类、数量、顺序和学时等,在保持相对统一的框架下,应能提供适当的课程学习弹性和自由度,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需求。课程内容的安排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也能反映专业领域的主要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更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个性化培养应在课程设置上促进交叉专业课程的开设,加强通识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尽量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等。

(四)创新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要采取怎样的组织方式,安排在怎样的教学场地,具备怎样的教学条件以及需要怎样的教学资源等的具体安排方式。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知识的获得与应用、技能的习得与提升以及综合职业素养的养成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文献检索,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个性化人才培养更应重视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应以工程实践应用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分层教学、小组讨论、问题导向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和充分发挥个性优势,促进个性自由发展,助推个性提升。

(五)完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学校对人才培养过程及其质量与效益做出诊断与评判的标准,既是检验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调控人才培养过程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包括评价目的、评价范围、评价依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个性化人才培养应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促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在评价范围上应重视过程评价,加大对学习过程的监测。在评价目的上应重视教学的反馈与矫正,即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以提高学生自我评估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在评价内容上應该林亮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可行。在评价依据上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考察。在评价方法上应体现多维度评价。

(六)健全制度体系

教学制度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过程有效的各种规章制度的统称。其核心内容有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实习管理制度、成绩管理制度、弹性学分制、校企双导师制等等,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中是最为活跃的一个变量,教学活动的有效运行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与之相配套。制订高效灵活的个性化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提髙教育教学质量、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除了健全和完善较为常规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外,更要注重结合自身的传统与优势,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如课程导修制、师徒合约制、专业分流制、分层导学制、弹性学制等,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便于实施因材施教。

三、结语

人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是在个性化的同时社会化的过程。个性是一个具有多层面心理成分和结构复杂的整体,因此,个性化培养必须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差异特征和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不断探索和改革专业设置模式,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创新适合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不断开发和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断优化和完善多元、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方式,不断建立和健全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注重潜能、承认差异、发挥自我、崇尚自由,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于晓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34-36.

[2]崔瑞锋,钟秋玲.个性化教育:内涵及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07).

[3]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J].教育科学,2014,(02).

作者简介:

宋烨,男,汉族,湖南双峰人,教授,长期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个性化培养构建策略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分层次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分层教学,促进高中生个性化培养
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