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0-09-10 07:22邓华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新时代

邓华

摘 要:新时代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有利于树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汉语言文学产业化发展,在此模式下,汉语言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所以新时代网络语言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应正确认知当前的问题,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H136;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02

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在历史沉淀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文化瑰宝。网络语言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型语言形式,同时也伴随着网络的大范围普及,广泛应用于人们的语言表达中。网络语言并不能纳入正规的文学体系,之所以受到当代年轻人的广泛使用,主要是其充分凸显了趣味性、调侃性,接近人们的实际生活。但是近年来,人们逐渐出现了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的混淆,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汉语言文学的严肃性,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明确网络语言的鲜明特点,以及对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长期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网络语言概述

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立足于互联网发展环境的,作为一种新型语言形式,与传统的语言形式在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特别是网络语言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应用受众是网络中的社会群众。人与人的社交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强化语言的运用效率,以及更加清晰明确地表现语言含义,则会对语言表达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更为简洁明了地表明语言内容。伴随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网络语言依托网络媒体平台飞速发展,网络语言被网民广泛应用,获得了十分豐厚的沃土。

第一,极强的简化性,以往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会运用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这种交流形式虽然能够清晰地表达语言含义,但是却缺少交流的趣味性。然而应用网络语言则能够强化语言表达的趣味性与创造性,逐步突破传统的语言表达形式,强化社交沟通效率。网络语言中包含数字、谐音、同音等不同的语言类型,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应用了诸多发音相似的词汇,体现出鲜明的指代性。例如,社交平台“微博”,人们运用网络语言表达为“围脖”。

第二,极强的混合性,网络语言的衍生和快速发展,离不开90后青年群体,特别是当前崛起的00后一代,他们在网络聊天交流的过程中,十分善于运用网络语言,如火星文字、颜文字、英文词语、图形符号等,例如“PFPF”代表“佩服佩服”。网络语言以简单便捷的输入方式和表达形式,在网络中广泛传播和发展,能够十分灵活地表达各种词汇和含义。

二、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第一,丰富汉语言文学内容。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当前运用较为广泛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力。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形式,一些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并已经正式引用。网络语言中数字和英文字母也形成了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例如“88”代表“拜拜”“gg”代表“哥哥”等,进一步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内容与形式。

第二,使汉语言文学生动化。通过应用网络语言,也进一步提高了汉语言文学表达的生动化,人们在利用网络语言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符号表情表达微笑、悲伤等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双方交流的生动性,消除了冷漠感。网络语言的应用,不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对方意图,具有人情味和趣味性的网络语言相比纯文字更能够深化交流。与此同时,新时代网络语言交流环境下,人们的汉语言文学表述更具有趣味性,可以在网络沟通交流过程中应用网络语言,充分凸显网络的自由性与休闲性,使其获得更多的愉悦感。例如“囧”字,在汉语言文学中原义被阐释为光明,但是在网络语言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更多的是代表郁闷无奈。

第三,汉语言文学表达简洁化。网络语言是承载信息的重要载体形式,所以语言文字表述的过程中应简洁明了,且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节奏相对较快,所以对于语言的要求更加倾向于简洁化。网络语言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表达形式,均突破了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局限性,引入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对传统的文字进行重新组装和构建,大大提高了文字输入与交流的效率,不仅高度契合当代人的语言发展需求,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

第一,影响汉语言学习。网络语言是基于互联网高速发展在小群体聊天中产生的一种新型语言形式,所以无论是在创造角度还是实用范畴上均缺少规范性。特别是在当前网络语言不断创新发展的影响下,诸多网络语言的产生和运用很难被正确地认知和理解。网络语言中存在诸多谐音字、同音字,所以很容易引导学生写错别字,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汉语言文学应用的标准和意义。特别是青少年学语言的认知和使用过程中,十分容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导致对自身语言的不正确认知,不利于青少年日后学习和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与此同时,网络语言的影响下,导致汉语言文学中的文字记忆度降低。在互联网环境中人们通过电子信息设备进行文字传播,所以很容易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由于长期运用网络语言,在正式的书面表述中会不自觉地引入网络语言,并不利于记忆文字和使用文字。除此之外,网络语言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的发展,由于网络语言具有碎片化的显著特征,在其影响下人们使用语言的习惯,也呈现出碎片化特点,这并不利于我国汉语言文字的系统化传播和发展。

第二,影响文字发音和句意。当前诸多网络语言的产生是基于传统语言文字发音上的相似性,运用其他文字来代替原有的文字,例如“这样子”的汉字表达转化为网络语言是“酱紫”“想哭”变成“香菇”“难受”变为“蓝瘦”。网络语言的运用虽然能够表达文字的意义,并不会对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针对刚刚接触和学习汉语发音的人而言,不仅很难理解网络语言的含义,同时还会影响其发音的标准性。特别是我国当代青少年,长期运用网络语言会导致自身汉语应用能力逐渐降低,在日后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理解难度增大,并且十分容易造成认知偏差。

第三,影响汉语言文学传承。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逐渐沉淀而来,汉语言文字在语法结构和应用上均不断完善,并且在文化表达方面体现出十分鲜明的民族特征。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广泛运用和发展,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同时网络语言中还存在一些与常规思维相背离的现象。例如“奇葩”,在汉语言文字中原有的含义是奇特珍贵而又美丽的花朵,但是在网络语言中的含义则体现出较强的讽刺意味。网络语言的传播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汉语言文字原本的含义,将会对我国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三、新时代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汉语言文学规范教学

新时代,网络不仅仅冲击着当代人们的实际生活,同时也对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所以应在教育领域予以更多重视,不断规范汉语言文学教学,才能使其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知网络语言的积极价值和交际影响,只有在适当的教学时机引入网络语言,才能为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并进一步彰显汉语言文学的时代感。针对网络语言中存在的诸多与汉语言文学使用规范不符的内容,语文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正确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科学区分网络语言文学的本质差异,只有充分了解两种不同语言形式的区别,才能在不同的语用情境下规范使用语言。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汉语言文学,明确汉语言文学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避免学生两种语言形式混淆应用。

(二)日常交流中规范运用语言

针对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的消极影响,应着力规范当代青少年的日常语言应用。许多青少年由于在网络沟通交流过程中习惯使用网络语言,所以在书面表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对学生语言使用习惯的引导和培养,进一步增强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使其充分认知汉语言文学本身的价值和魅力,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以汉语言文学为主要的语言形式,这不仅能不断规范青少年的语言应用,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汉语言文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选择性使用网络语言教学

网络语言之所以产生并广泛发展,证明其中具有一定的可取价值,特别是在情感表达方面,网络语言比汉语言文字具有更明显的推进作用。但是网络语言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正确辨别网络语言的可取之处,避免过度应用和一味模仿。新时代的背景下,网络文化多元发展,只有合力,并选择性地引入网络语言,才能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当代传承与发展。针对网络语言中传递不良信息以及违背汉语言文字原有意义的语言应予以抵制,虽然网络具有虚拟性特点,与现实之间存在距离,但是仍然不能在网络环境下过度消遣,应始终秉持自律意识,才能真正发挥网络语言的积极作用,避免网络语言的应用导致当代青少年形成恶劣的语言习惯。除此之外,针对低俗的网络语言,应引导学生认知其危害,从自身做起,坚决杜绝传播,才能真正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大力推动汉语言文学的进步和发展。

四、结语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形成了诸多新生事物,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凭借自身的鲜明特点和优势实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人们的语言表达潜意识与习惯。虽然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言文学内容,使汉语言文字更加生动化,表达更加简洁化,但同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弊端同样不容忽视。因此新时代要想实现汉语言文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应将网络语言纳入规范框架内,将其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传播的载体,避免网络语言的低俗化,逐步走向正规的发展道路。这样一来,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将更加充实,并在新时代背景下体现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瑛.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200-201.

[2]赵涵宇,王新鹏.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2):116-117.

[3]朱玉焕.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J].大学教育,2018(6):120-122.

[4]徐晨.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學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电脑迷,2018(10):168.

[5]戈双峰.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334-335.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新时代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探析汉语言文学中国学文化的魅力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