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日语口译课程教学研究

2020-09-10 07:22张文洪瑜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时代性应用型

张文 洪瑜瑛

摘 要:本文以高校日语口译课堂教学中的诸问题为依据,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教学改进创新策略开展分析。提出高校日语口译课程应充分利用新型网络资源,对教学内容加以扩容;在教学方式上应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在教学效果检验上应结合学生翻译实践展开。

关键词:口译课程;应用型;时代性;内涵拓展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2

“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商务交流朝向多方面深入发展,日语专业作为福建地域有代表性的实用型语言专业,如何在新的时代命题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发现现有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日语口译课程教学研究的出发点。

一、高校日语口译课堂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问题

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日语口译 基础篇》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中日口译——即席翻译》为例,二者皆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本科阶段日语专业口译教学中的经典教材。二者对口译课程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梳理。主要内容包括外事活动、商务活动、中日文化交流等,具有科学性、趣味性,也为口译教学提供了经典依据。

我国进入十三五规划后,社会发展更加日新月异。新思想指导下的新时代,新热点、新事物源源不断。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社会均出现了新的模式与转型。比如移动支付带来的消费方式巨变、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十九大新的指导思想等相关内容。但现有最新的日语专业本科生培养口译课程教材,尚未全面实现相应内容的补充与更新。

根据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反馈,口译课程的学习内容对从事文化政治交流方面的工作很有帮助,但在商务经济类方向的工作实践中,存在较大的知识空白。因此,在坚持培养学生扎实语言基本功与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如何及时有效地把新时代、新思想、新事物引入本科日语口译教学[1],紧随应用型高校的建设步伐,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方式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僵化

由于口译课程是在学生完成基础阶段的相关课程后才开始,可以说口译教学与本科教学前阶段的低年级基础教学成果以及文化视野的熏陶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基于此,教师的课堂活动主要依赖于教材,以教材内容的听、译、复听为主。其教学时间大部分停留在句子翻译上,偏重词、句子对译以及句式结构的分析,或是听力内容的复述与精细讲解。口译课定位不明确,很容易上成精读课、语法课、笔译课,忽视口译技巧的总结与训练,缺少文化教养与语言技能的结合,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不明确。

2.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低

网络大数据时代诞生了各类优质的网络资源。国家已经从战略层面提出了“互联網+”的概念。但因教学时长短,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等因素所限,这些新型的、灵活方便的多媒体资源应用率低,没有实现新型资源的合理利用。紧跟时代步伐,提高上课效率,优化教学效果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教学时长的问题

目前高校日语口译课程多在大三上下两个学期,48-64学时的设置。一周一次,90分钟的课程时长,在口译基础能力训练以及口译技巧的量与质的积累与提高方面,在时间上略显不足。

(三)教学主体的问题

1.教师的口译实践经验有待提高

担任口译课程的教师应当熟练掌握汉日双语及丰富的中日跨文化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储备,并且有一定量的翻译实践经验。但由于教师较多从事教学工作,实践机会较少,教学过程难免纸上谈兵。同时,针对大学日语教师的培训,多以“听、说、读、写”等基础课程为主,尚未完善高校口译课程教师的培训机制。

2.学生语言基础较弱、主体性欠佳

因口译课程注重学生“听”“说”“译”能力,但很多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更倾向基础语言知识的记忆,无法适应突然要求较高的听译训练系统。出现听力较大程度听不懂,口语不会表达,甚至在中文表述上也不流畅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占用大量时间进行类似精读课程的语法和词汇讲解。

口译课设置在大三下、大四上学期。在大三、大四学期,学生将大量精力投入日语N1能力考试以及就业相关资格考试准备。口译课时偏少,给学生造成口译课程重要性低的印象,口译课本着拿学分的最低原则,课程参与度及积极性较低,对口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不重视,不符合“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对口译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高校日语口译课堂需解决的问题

(一)拓展教学内涵,提高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时代性、实用性

调整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增加各行业领域专业术语的学习,增加社会热点的对译练习,实现课堂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实践过程中,减少知识空白区。

(二)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

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易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学习自主性与口译综合能力提高。需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改变口译训练模式,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三)提高新型优质教学资源、设备的利用率

外语教学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将网络多媒体变为有效的教学手段。把优质网络资源作为口译练习材料,融入课堂教学中,扩充课堂容量。在每学期开设同声传译模拟体验环节,发挥设备资源优势。

(四)改善学生只学日语语法、欠缺社会常识、文化背景知识的现状

第一,口译课是门集大成的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语言知识,也要求其涉猎多领域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母语组织能力。学生平时较少读书看报,多关注娱乐新闻,少关心时事政治,易造成一些常识性知识的欠缺。

第二,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在中日互译过程中,容易因理解不透而导致译语失误。另外,手机的普及,碎片式信息的泛滥,有效阅读时间减少,导致作为母语的汉语组织能力下降,需引导学生自主提高接触新事物、新信息的能力与知识转化能力,提高母语水平修养。

三、高校日语口译课堂改革的策略思考

(一)拓展教学内涵,利用新型网络资源

利用“新媒体”,让“新时代”“新思想”“新事物”走进课堂。设立“每周新词”环节,每一次课程都让学生接触到新词汇。把优质网络资源,如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资源,作为口译练習材料与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扩充课堂容量。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人民网(日文版)及日本NHK新闻[2]、微博日语catti,手机postcard App等优质权威的网络资源,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口译课上有机会接触到中日社会出现的新现象、新名词、新说法的中日互译,让教学内容与时代接轨同步。

(二)带入“地方特色”,以实践开拓“第二课堂”

日语专业口译课堂教学内容上,以福建为例,可导入福建著名旅游景点、茶文化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及语言知识,并大力引导学生去自主索引相关知识,建立知识储备。利用“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6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丝绸之路电影节”等福建省大型贸易拾洽会、电影节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大型商务、文化活动的口译志愿者工作。

学校及专业可积极搭建校外日企实习合作平台,通过让学生进入日企实习的方式,实地体验日语环境,感受日企文化氛围,增加专业领域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增加口译演练体验,把实习实践作为口译课的第二课堂。

(三)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宣传“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对日语口译人才的新要求,提高学生加强口译自主训练以及自发性的能力提高意识。改革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授课方式,配合教材课程主题,增加商务场景、文化交流、生活陪同等不同场景下的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自主进行口译练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深入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课堂模拟演练的参与度与表现,增设口译课堂演练平时分,纳入期末考试统分机制[3],全面辅助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可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日语翻译资格考试,或是考取相关口译资格证书,提高就业能力储备。

(四)课程改革与网络平台知识资源库的建设并行

课程改革伴随着教学内容、教材与授课方式的调整优化。人民网(日语版)等优质网络学习资源的导入,每周新词的建立,情景模拟等课堂新型训练模式的建立,把每堂课的新知识、新词、新句进行积累总结,把每种情景模式下的口译训练形式进行整理,可形成数量可观的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知识资源。口译课程的改革,可同时与专业知识网络平台搭建、口译知识资源库的建立同时并行[4]。搭建后的网络平台与口译知识资源库可不断更新循环利用,既可为教学改革提供经验数据支持,也可作为专业特色,与课题申报、App开发、教材编写等相挂钩。

(五)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提高并行

口译课程应与日语专业其他语言、文学、文化、历史等课程相融合,而不应做特意切割。在低年级培养学生扎实语言功底的同时,应注重文学素养的提升。从入学初即安排中日文优秀书单供学生选择阅读,定期开展人文类信息讲座,推广优秀的人文信息获取渠道,加强学生外语知识能力的同时,不忽略母语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文素养的同步增强[1]。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日语口译课程改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者应该要有紧跟时代发展的视野,实时动态地摸索改革教学方法。既要将外部因素,如教材使用、教师授课体系、设备使用、地域特点等结合进改革内容,也应将学生作为改革主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教育及学习习惯,注重其母语能力、外语水平以及人文素养的全方位提高。既要为学生创造紧跟时代发展的外部学习环境,也应注重培养学生个体提高口译能力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小慰.口译课程“每周热词分享”教改实践探讨[J].外语教学,2018(2):63-67.

[2]赵立红.论独立学院“3+1”培养方案下的日语口译教学[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2):78-79.

[3]赵德旺.关于日语口译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1):184-185.

[4]刘琛琛,冯亚静.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日语口译”课程教学实践[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4):63-69+93.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时代性应用型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网络视频节目的特点及优势简析
新形势下做好园林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浅谈
新形势下做好园林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浅谈
中国共产党党员质量标准演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