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进”工作体系的构建

2020-09-10 07:22陈益华
关键词:思政特色时代

陈益华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拓展为“六进”工作,即精准进校园、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及时进网络、扎实进“社区”、真正进头脑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创新发展。“六进”工作体系是一个存在内在逻辑关联的体系,进校园是统领,进教材是载体,进课堂是核心,进网络是关键,进“社区”是基础,进头脑是目的。因此,在厘清“六进”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供人才队伍保障、考核评估体系保障、激励与问责机制保障和工作平台保障,以推进“六进”工作成效,对大学生、高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六进”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写入党章,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了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2018年5月14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新版教材使用培训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指出,推动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是当前教育系统的一件头等大事。高校思政课面临着新环境、新挑战,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政课堂真正结出硕果,就必须在“三进”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进”工作,即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社区”、进头脑。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人才的聚集地和各种思潮的汇聚地。高校作为校园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高校的力量。因此,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主动融入时代的潮流。故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在思想上与时俱进,通过自上而下的推动,及时用新思想新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成长成才,工作以后,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有利于完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使命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时代新人。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使命,推进“六进”工作体系,有利于完成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崇高使命。

(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14亿中国人民最大的公约数,也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新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和科学指引。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新思想一经大学生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让新思想在大学生头脑里扎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保证。

综上,高校应深刻认识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进”工作的战略意义,从体系上保障“六进”工作的实效,尽快使新思想转化为高校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强大思想武器,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坚决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攻坚战。

高校要把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社区、进头脑,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统筹安排,精心部署。

(一)精准进校园

进校园是新思想“六进”的最先一公里。高校要从实际出发,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针对大学、专门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特点,根据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校情、党情、学情和教情,制定“六进”工作方案,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新思想进校园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不搞一刀切、一把尺。这样更能发挥各高校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实效性。新思想进校园,重在精准,贵在具体,要在精准性上着力。

(二)系统进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体系转化为教材体系,系统地修订马工程重点教材首当其冲。截至目前,马工程重点教材已经进行了全面系统地修订,并已投入使用。2018年5月14日至19日,教育部、中宣部对全国高校66365名思政课教师进行新教材使用的扁平化培训,旨在增强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然而,四门公共必修课中思政课还没有具体教学参考书,大部分综合素养课、专业课教材还没有同步修订,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组织专家学者尽快以马工程重点教材为样板,编写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学参考书、修订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教材,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教材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三)生动进课堂

一是要把思政课堂作为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渠道。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要以“8个相统一”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要以“6个要”提升自身素养,率先深刻领会新思想的精神实质与精髓要义,彻底把新思想学懂弄通做实,以便在课堂上生动形象地把新思想讲深、讲活、讲透。二是其他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教师也担负着育人的职责,故而要加强新思想在其他学科的融入,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引领广大教师自觉把新思想贯穿渗透至课堂教学全过程。三是通过集体备课、评课、讲课比赛等形式,打造一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品牌课,淘汰“水课”。

(四)及时进网络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四空间,是“六进”工作的主战场,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因此,高校要牢牢占领网络阵地,彻底粉碎西方反华势力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的图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网络,必须把握好时效性。当前,习近平亲自指挥全国人民防控疫情,实地考察疫情防控进展,多次作出批示,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这些动态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及时进网络,让大学生在网络中时时处处都能看到听到,感受到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大学生通过网络在家学习,教师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授课辅导,教师在网上发帖发声,讲思政微课,可对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下载教学资源、课上互动数据和课堂作业测试等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但是,由于网络平台技术不够成熟,系统经常出现故障,而且师生没有经过技术培训,只能靠自己摸索,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网络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须完善技术平台,加强对师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指导和培训,弥补信息化建设滞后的短板。

(五)扎实进“社区”

将大学生公寓划分为若干社区,分社区教育管理,是新时代大学生管理现代化的大趋势。大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社区,社区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做到学生在哪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在哪里。因此,高校宣教机构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新思想像空气一样,在社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利用社区的电子显示屏、橱窗宣传栏、标语横幅与校园广播等传统文化阵地和微信、微博、网络直播、抖音与快手等新媒体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发挥社区党支部、团队组织、学生会的引领作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为“青马工程”、学生理论社团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高校社区,深入人心。

(六)真正进头脑

要打通“六进”最后一公里,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进入大学生头脑。真正进头脑就是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价值体系,让大学生用新思想新理念武装头脑,并践行于日常生活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否高效进头脑,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考验。首先,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教师,都要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培训与教育,要做到“六进”工作培训教育的全覆盖。其次,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确保协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进大学生头脑。

总之,“六进”是一个存在内在逻辑关联的体系。其中,进校园是统领,进教材是载体,进课堂是核心,进网络是关键,进“社区”是基础,进头脑是目的。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社区”都只是手段和途径,最终的目的是进头脑。

(一)人才队伍保障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进”工作离不开人才支撑,培养一支稳定的“六进”工作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应将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政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作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进”工作的骨干力量。由于思想认识、编制、经费等因素的制约,这支骨干力量还不够强大,尤其是民办高校,这支骨干力量仍非常薄弱,上述干部教师显性和隐性流失比较严重。其中,思政课教师紧缺,执教压力大,并且被边缘化。要根据《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要求,本科院校思政课专职教师按师生比1:350—400配备,专科院校思政课专职教师按师生比1:550—600配备。此外,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進”工作还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干部的作用,把学生干部作为重要依靠力量。

(二)考核评估体系保障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进”工作就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至今仍然没有一套统一权威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这势必影响到“六进”工作的可持续性。徐建飞指出,要“以评促学”,通过专项评估与综合评估、阶段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自我评估与他者评估相结合,建构一套科学完备的评估体系,而且要将评估结果作为考核依据,确保“六进”工作的成效。

(三)激励与问责机制保障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人离开了利益,制度的压力就极其有限。“六进”工作也是如此。靠从上而下传导压力来推进“六进”工作是不可能长久的。反之,如果利益激励及时且切合高校师生成长和发展需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进”工作就会成为一种内心自觉。因此,要落实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和课时补助,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师地位,让他们有“尊严感”和“自豪感”。广大思政课教师就会自觉讲好思政课,自觉进行新思想的研究,从而舒心从教,甚至终身从教。另一方面,各高校要成立“六进”工作领导小组,制订精准“六进”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层层签订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头,每年都要展示“六进”工作成果,对先进典型进行“专项”表彰奖励,对敷衍消极者进行追责问责。

(四)工作平台保障

一方面,要利用现有的工作平台,包括学“习”进行时微信公号网上平台、校园网站、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社团、学报和实践教学基地等。另一方面,要搭建“六进”工作新平台。比如,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创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刊物与开拓新的实践教学基地等。这些现有的和新建的平台都是师生施展才华、锻炼成长的舞台,通过这些平台的传帮带实践活动,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师生中内化于心外见于行。

[1]崔健,刘雨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战略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4):40.

[2]陳益华.以“四个意识”引领高校党建工作[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7(01):10.

[3]吴爱萍.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考——以“概论”课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3):62.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7]景李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办指导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J].广东教育·职教,2017(12):6.

[8]央视网.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20-01-29].http://news.cctv.com/2019/03/18/ARTIQfuAgYriqdIP8wfUszCe190318.shtml.

[9]马俊峰,刘殷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1):16.

[10]中国教育新闻网.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的通知[EB/OL].(2010-07-12)[2020-01-29].http://www.jyb.cn/info/jyzck/201509/t20150928_638437.html.

[11]徐建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评估体系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33(22):34-35.

[12]刘宗洪.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意蕴及实践路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21(04):104.

[13]周良发,余蕾,杨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4):49.

[14]张莉,陆海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5):35.

责任编辑  杨慧芝

猜你喜欢
思政特色时代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