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2020-09-10 06:53褚艳梅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35期
关键词:兴趣初中数学信息技术

褚艳梅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所关注的话题。对于初中数学这一学科而言,由于它区别于小学,呈现出的知识抽象性较强。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到实际课堂中,进而使教学活动呈现出有效性的特征。本文笔者以初中数学学科为切入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教学的有效性方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问题;信息技术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思维与所学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这便使得学生常常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思维障碍。基于此,教师作为课堂的构建者,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并落实学生为主的教育观,此外,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构建教学活动场景,这样既有助于學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实现有机统一,还能够给学生更多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从而使他们真正完成数学新知识的自主构建。

一、设置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兴趣是探究行为产生的驱动力。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教学情境,这样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积极的学习场,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还能够以情境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不断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向着更加高效的态势发展。

以“线段、直线、射线”为例,笔者首先利用生活中学生熟知的情境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生活中所蕴含的图形,随后,为了使学生建立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笔者再次以笔直的路灯等实物入手,使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并使他们广泛参与、积极主动的学习。此外,为了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去真实感受到这一事实,并帮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结论、说出结论。可见,通过具体情境的积极构建,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将课堂氛围推向一个高潮,还使得教学内容了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从而保证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二、巧设课堂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课堂问题的设置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落实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并结合学生的数学认知巧设课堂问题,使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有效联结,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不断产生,使他们产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行为,还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从而帮助他们更新数学知识体系。

以“有理数的加法”为例,为了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并使他们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笔者首先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出示问题,即: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笔直的马路上行走,任意取一点为O,若把向东走1km记作1,则向西走1km记作-1,则小明向东走1km,然后继续向西走2km,两次行走后,小明从O点向哪个方向走了多少千米?小明向西走2km,然后继续向西走3km,两次行走后,小明从O点向哪个方向走了多少千米?以这样的问题为导向,不仅唤醒了学生的思维意识,使他们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进一步推动了学习活动的积极展开。此外,以这样的问题为导向,也使得学生归纳、总结出了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可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问题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完成了数学新知识的自主构建,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不断建立了新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运用信息技术,降低理解难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相整合的模式已经屡见不鲜。这种模式既为初中数学课堂注入了新活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还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加清晰,从而完善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

例如:在“几何图形”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并能够使他们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提出问题,即: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这样的视频便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并使他们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图片中的建筑物形状,进而使他们对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结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分析立体图形的结构奠定基础。可见,引入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辅助工具,既能够帮助学生降低理解新知识的难度,还能够保证学习活动的高效开展。

四、渗透生活实例,提高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并最终作用到实际生活中。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需要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思维,还需要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并将生活实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能够将数学知识赋予生活化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行为更加有效用,还能够以生活问题为研究对象,使他们不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其应用意识。

例如:在“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正数、负数以及有理数的意义,笔者首先以温度为主题,引入生活化问题,即:某市白天的最高气温经常在零上几摄氏度,而夜晚的最低气温为零下几摄氏度,如何区分零上的度数与零下的度数?由于温度的零上与零下意义相反,这便使学生对正数、负数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并以此建立了正数、负数的概念,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使他们灵活运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的量。可见,建立在具体实例的基础上渗透生活化因素,既能够使数学学科与生活建立有效联结,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有效用,还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有意义。

综上所述,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并且影响着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而教师作为课程的构建者,应从教学内容出发,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构建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效果,并最终使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吕峰.初中数学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7(11):20-21.

猜你喜欢
兴趣初中数学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