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盲校数学课堂质量提升策略

2020-09-10 10:05杨薇
天府数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盲生盲校新课标

杨薇

摘 要:新课标理念下的盲校数学课堂质量提升要符合盲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强调补偿盲生视觉缺陷,丰富其感性经验,培养其数学素养。具体的策略为:教师应注重以准确明晰的数学语言授课;在教学中强调直观教学法的应用;教学设计与盲生生活经验接轨;注重启发盲生实现数学思考;扎实做好个别化分类教学;学会用信息技术资源为盲生数学学习添翼。

2016版盲校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盲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依据。盲校数学新课标指出,盲校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使每个盲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指出,数学课程设计要符合盲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强调选择合适的辅助手段补偿视觉缺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培养盲生的数学素养。基于这样的新课标理念,笔者依据多年从事盲教数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提出以下盲校数学课堂质量提升策略。

一、运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进行授课表述

盲生由于视觉缺陷,直接影响到其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和内化能力,由于以耳代目,语言成为其学习的主通道。教师作为盲校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其教学语言和教学技能的综合运用是盲生数学学习成败的诱因和关键。教师应尽可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选择科学严谨,逻辑缜密,表达清晰的教学语言。在语言表述时尽量做到准确简洁、干净利落,以免引起歧义,造成盲生思维陷入混乱。如:忌使用“这边、那边、这个、那个”等对于盲生来讲缺乏方位参照,指向性不够明确的词语;读换算单位“1000克=1千克”及“2000米=2千米”时,可以通过在数字和单位之间做出适当停顿以示区分等。

二、加强直观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视力残疾影响了盲生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空间方位等概念的建立,而直观性教学恰恰是训练盲生以上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发挥学生的听觉、触觉、残余视力等优势潜能,补偿視觉缺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将长方体纸盒沿棱长裁开,得到直观的展开图形让盲生触摸分析、进行公式推导;学习分数时,用圆形纸片进行多次对折,让学生通过折痕分析认识分数的数学意义;学习大数时,借助算盘帮助盲生拨珠定位,建立形象的珠心算模式,解决盲生计算大数困难的问题等。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内容,提升数学实践应用能力

盲校数学新课标总目标提出,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盲校数学教材中有一些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题目和素材,有些经典题目可以继承并拓展使用,有些随着时代变迁,与当前现实生活脱轨,已不适宜使用。如何创造性地取舍使用这些资源,并根据学情,进行数学教学内容挖掘,开展好个性化教学,是提升盲生数学实践应用能力,凸显教师教学智慧的点睛之笔。如:笔者在讲述盲五年级《可能性大小》这节公开课时,为了让盲生理解“游戏如何才是公平的?”这一概念,自制了面积不等的三色彩色转盘,让全班同学分组进行转盘游戏并记录结果,为总结游戏的公平性结论打下基础。又如:学习元、角、分时,教师特别设计超市购物情境和道具,分配角色让盲生体验式购物,将数学内容的学习生活化、实践化。

四、以生为本,启发盲生实现数学思考

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相当一部分盲生不喜欢学习数学,究其原因,是其在数学环环相扣的学习节奏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极容易陷入机械被动、畏难学习的死穴。为了让盲生重拾对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应转变思维,按照盲校新课标中关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四维课标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盲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创造必要条件。特别要重视盲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如: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操作试验、观察实验、提出猜想、推理论证,有效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小组探究,分享发现,总结归纳并反思,以获取成功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盲生通过这些丰富的数学活动体验,获得了有意义的数学思考,持之以恒,必然会逐步提高数学综合学习的素养。

五、熟悉掌握学情,做好个别化分类教学

由于视觉缺陷,影响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造成盲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理解能力弱、解题速度慢,出错率较高等特点。基于以上原因,在盲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情,对学生进行精准的分层分类教学,让每一个层次的孩子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数学知识水平上有所发展和提升。如:笔者曾执教盲五年级《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班中共有13位同学,数学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根据其学习能力差异性,学生被分为A、B、C、D、E五层进行个别化教学,A层8位同学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本节课中“质疑、实验、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应用”等数学活动过程。B、C、D、E层的五位同学,学习能力尚停留在二年级两位数乘一位数,一年级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一位数加一位数及学前水平四个层次。为此,教师安排B、C、D、E层学生在本节课巩固旧知进行习题练习;同时,在A层同学合作学习间隙,5次对B、C、D、E层学习情况给予个别化辅导、评价及反馈,积极有效地在课内落实完成了分层教学目标。

六、用信息技术资源为盲生数学学习添翼

在互联网+教育的新时代,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盲生学科教学,将为师生教育教学工作和学习的开展提质增效。如:教师可以通过录音、录像方式制作适合低视力和全盲学生使用的个性化数学微课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运用读屏软件、放大软件自主收听收看,不断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需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制作音响资料和有声课件,构建身临其境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刺激盲生感官,增强盲生学习数学的注意力和兴趣。师生还可以通过钉钉、教育云等各类授课软件实现互动在线课堂,让盲生个性化数学学习在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化运用下变为现实。

新课标理念下的盲校数学课堂,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盲生始终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充分考虑到盲生在学习通道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要注重通过数学质量提升策略,补偿盲生缺陷,开发潜能,提高盲生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盲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版)》.

猜你喜欢
盲生盲校新课标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在盲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网络时代盲生的德育工作
盲生“现场作文”的教学策略
基于IPAD的盲校职业教育课堂探索*
盲校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浅谈盲校学生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
浅谈盲校学生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