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创新发展新格局 实现产教真融真合

2020-09-10 07:22何曼
在线学习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产教育人转型

何曼

10月30日上午,2020(第十九届)中国远程教育大会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与产教融合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在线学习研究院副院长田克美,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杨亚萍作主题报告。来自高等院校、中职学校、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的50余位嘉宾,围绕职业教育发展和产教融合进行交流与探讨。田克美主持论坛,论坛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主办。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产教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出了重大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正在从“怎么看”转向“怎么干”的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时代。院校与行业企业嘉宾同堂碰撞,大家一致认为,职业教育已经进入爬坡过坎、提质培优的历史关键期,要着力补短板、激活力、提质量,通过管理创新推动体系创新,实现产教真融真合。

打造共同体  开启“双元”育人模式

“十三五”时期,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领推动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迎来了政策红利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昭示着我国即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在线学习研究院副院长田克美表示,“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产教融合国家战略对产教双方在推动企业转型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我理解,产教融合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由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倒逼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

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构建多元办学格局,解决企业参与度不高的痛点。那么,企業如何主动成为育人双主体“双元”中关键的“一元”?田克美认为,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最重要的动力是社会需求,创新主体是企业而非高校。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因此,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要以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为目标。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刁庆军同样认为,企业是继续教育的主战场(需求侧),高校是继续教育的主力军(供给侧)。产教融合实质是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与企业(企业大学)共同面对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的需求。

刁庆军指出,企业与高校要从甲乙方的商业合同关系变为战略伙伴关系。企业要在人才战略需求上拓宽视野;高校要在教学项目设计上拓宽视野。应充分利用双方的综合优势,助力企业发展。企业应视高校为智力库、人才库、资源库;高校则要深度了解企业的人才战略需求,挖掘自身服务能力。双方做到上接战略、下接绩效,打造学习共同体,形成校企深度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丁凯分享了产教融合时代人民大学育人模式探索的样本。他表示,新时代给高校继续教育提出了新使命。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由“创收机器”向“双一流”建设者攀爬;二是由“局外人”向“在主流”行走;三是由“备胎”向“一线”转变;四是由“过小日子”向“桥梁纽带”演进。在此背景下,高校要当好“外挂”,与企业客户一起成长;当好“外脑”,成为企业客户的“自己人”。

值得关注的是,《行动计划》突出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这条主线,绘制了职业教育质量革命的“作战图”。职业教育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离不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田克美指出,教育出新,以终为始。特别是对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企业培训来说,一定是以经济主战场人才发展目标的生产力倒逼整体教学的改进。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四轮”驱动,即构建与社会及个人合作共赢的市场机制、建设职业教育专业化服务能力、职业教育服务输出产品化、实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回归本质,组织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基础。

协同式教学  推动个性化育人

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让在线教学模式被熟知。我国广大师生已经逐渐适应了线上教学,甚至有很多师生更倾向于线上教学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杨亚萍表示,“要通过充分调研,在学校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利用阶段累积的数据开展探索性研究,引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和创新,进而启动面向未来的教学研究工作。”她认为,未来教育应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二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让学习和人才培养更加个性化为未来目标;三是教育OMO线上线下协同式学习成为未来常态。

那么,疫情期间教学实践背后的支撑是什么?是网络飞速发展及快速普及,硬件性能爆炸式的增长,软件领域百花争放,但归根结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新科技可以推动继续教育培训更人性化,也可以提高培训管理和工作的效率。杨亚萍说,一场疫情,把科技推向了前端,让大家认识、体验到智慧校园的魅力和便捷;也让更多的人真切感受到,信息共享、数据一致、天然整合集成的智慧科技平台必将成为未来教育培训的“标配”。

多维实践  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正崛起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数字新基建全面布局、传统工业社会加速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迈进的阶段,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既是重大责任,也是加快自身转型提升的重大机遇。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常务副主任、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童晓明表示,产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项目要以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为中心,以教育培训为载体与抓手,全面整合“政、产、学、研、企”生态资源,为企业提供一体化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为行业重构、创新、扩展服务价值,以此赋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在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同时,我们要结合学校特点,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委会分级分类指导下,共同推进。”四川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冉蜀阳认为,产教融合的最高境界是将企业需求、社会需求变成项目,变成培训产品,变成品牌。作为企业代表,贵州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于洪泽表示,校企合作的路径可以从点、线、面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点是继续委托高校培养,线是企业与高校内外分工协作,面是在数字化转型当中搭建生态体系。建行大学执行副校长徐云清通过案例展现了一条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路径和一套转型发展方法,并表示,建行大学面向新金融实践的学科教育体系正在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深度融合,在产教融合、人才共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主任、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谢册提出“绩控大于人控”,并认为,项目实施的目标在于对人才赋能,要对标立标达标,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建优势。

对于数字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金融专委会秘书长巨强颇有研究。他认为,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数字货币在发行流通、管理方面会变得越来越成熟。这给未来教育面向新兴产业做好专业转型提供了一个方向。在祥龙产教共同体实践过程中,北京市商业学校原党委书记、北京祥龙(企业)大学校长史晓鹤强调,“服务也是需要研究的,怎样做到对服务放心?这需要针对性地‘开方子’。”

“要通过推进产教无缝对接机制建设、校企学分互换互认机制建设、‘智慧学习工场’建设等方面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江苏交控大学(党校)副校长、江苏交控培训有限公司总经理施玲如是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学院院长、物产中大国际学院副院长李弟财则表示,产教融合的前提是对所服务产业的深入研究。而“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人才链和资本链;发挥联盟政、产、学、研的资源优势,构建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深度融合的机制与模式;建立开放的、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平台”,是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冯亚东对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与育人的未来展望。

猜你喜欢
产教育人转型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