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留”原本俱诗眼 只缘“诗”“佛”归一人

2020-09-12 14:29徐晓华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诗眼山水诗表现力

徐晓华

长久以来,王维《山居秋暝》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它既是王维五律山水诗的代表作,更体现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高度成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对这首典范诗作的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山居秋暝》除了具备一般山水诗的描山绘水、情景交融、寄情山水、归隐山林等特点外,还涉及诗画一体,理想社会图景,王维独特人格、佛禅心境,禅意、诗情、画意的合一,佛教对诗歌的影响,王维对山水诗发展的贡献及其诗坛地位等,所以这首诗看似简单,其实不同寻常。在课堂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对《山居秋暝》的特点把握不全面,开掘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结果造成对这样一篇经典作品教学过程简单化、内容解读平面化。有的即便认识到以上特点,想加入体现广度和深度的知识,但苦于不能找到合适的抓手,只能在课堂上灌输知识,导致教学环节支离破碎,油水分离,结构繁冗拖沓,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既不能深入体会、真正理解这首经典诗歌丰富而深刻的意蕴,难以实现内在建构,他们的思维也不能得到积极调动、真正激活和有效训练,这些均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努力探索破局之道,以“诗眼”作为突破口,打通全诗脉络层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为“第二板块”教学片段:

第二板块

1.聚焦诗眼

(展示幾首诗词,给特定的字加点:李煜《虞美人》“愁”、王安石《泊船瓜洲》“绿”、晏殊《蝶恋花》“离别苦”等)

师:这些加点的字在诗歌鉴赏中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生:诗眼。

师:结合对以上“诗眼”的认识,深入探究,归纳概括“诗眼”的特征。

生1:形式精练,能统摄全篇。

生2:特别传神,表现力最强。

生3: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生4:表现深刻的思想。

……

师(小结):诗眼在全诗或某句中有最强表现力,有最深长的意味,能寄托丰富、深刻思想情感,形式可以是字、词或句。

2.纵深开掘

师:关于本诗,有人说诗眼是“空”,也有人说是“留”,你支持哪种说法?请陈述理由。

(小组讨论片刻,各组代表举手发言。)

生1:我认为是“留”,“留”字寄托了作者对留在山中过归隐生活的留恋。

生2:我也认为是“留”,“留”字还表现了王维对清新、宁静、明净的自然美景的热爱。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第二位同学将“留”的含义深化了,“留”也包含了热爱之情。哪位同学继续补充?

生3:又表现向往、追求理想社会。

师:这几位同学讲得有道理,“留”是情的体现,能寄慨言志,从中流露出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且表现力强,耐人寻味,看来是这首诗的“诗眼”了。

(气氛更活跃,看法相异的学生跃跃欲试,想与之“对抗”。)

生4:我认为不是“留”,而是“空”,“空”是空旷的意思,在诗中也有清新、宁静之感,用这个字也能流露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不输于“留”字。

师:哪位同学继续补充?

生5:“空”也可以体现王维对归隐的追求。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5(思索片刻):“空”字说明官场俗世的名和利在作者眼中是“空”的,正体现淡泊名利、撇开官场的归隐之情,这跟“留”也是一样的。

师:很好,这位同学对“空”的理解迈进了一大步,认识到“空”不限于描写山之“空”,而且抒写心之“空”,现在比分是三比二。同学们对理想社会的“空”如何理解?

(气氛更加活跃,学生个个在积极思考。)

生6:“空”说明理想社会是一个世外桃源。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6(微微涨红脸):感觉是这样,说不上来。

课堂显示,学生个个在开动脑筋,踊跃表达,思维被充分地调动。但是,此时学生出现了思维的瓶颈,需要教师的点拨,这就是所谓的“不悱不发”,于是笔者稍微总结学生此前的思维成果,予以启发。

师(引导):“空”有哪些近义词?

生(齐答):无,没有,缺少……

师:山中的自然美景没有什么?作者的心中缺少什么?

生:山中空旷,远离市井喧嚣,颔联更没有人迹,纯粹是自然景色。作者的心中缺少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生6(突然站起来):我明白了,这里没有官府,无剥削,无压迫,真是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呀!

师:大家说说看“空”为什么能成为“诗眼”?

生7:“空”字能体现丰富的情感,表现力也强,耐人寻味。

师(微笑):同意这说法吗?

生(异口同声):同意!

师:现在是三比三,有没有要发言的?

(课堂一片沉默,有几个刚想要举手发言,又很快不自信地放下手。)

至此,学生思维之路又现障碍,子曰“不愤不启”,此时需要教师再次开导、启发,于是笔者展示以下内容:

王维一生仕途跌宕,浮沉不定,曾受牵连出官,又遭安史之乱,迫就伪职,多年后才回归朝廷。晚年的他渐渐摒弃官场、俗世,过起半官半隐生活。

盛唐时期,佛教禅宗盛行。禅宗主张“自性清净,万有皆空”。王维早年深受其母影响,笃信佛教,他的名字号均源自佛教《维摩诘经》。闲居后的王维经常焚香诵禅。他还将禅意渗进诗中,其诗别具禅意之风,对山水诗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

师:请同学稍作思考后,举手发言。

生7(迅速举手):还是“空”更胜一筹,“空”表示一种清净、空灵的心灵境界。

师:坚持诗眼是“留”的有没有补充的?

(暂时沉默)

师(总结):其实,“留”与“空”在表现力、思想情感、主旨意蕴方面,可谓不相上下。因为没有市井人烟,山“空”了,大自然显得清幽,这让作者喜爱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这也是“留”的第一重意蕴;因为官府剥削、封建社会压迫“空”了,没有了,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这体现了王维对安乐祥和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图景的向往,这也是“留”的第二重意蕴;因为作者心中“空”了,官场俗世、名枷利锁没有了,他感到闲适淡泊,直接明确地表达对隐居山林的喜爱、留恋和满足。可见,“留”与“空”一明一暗,互为表里,因果相连,两者都是《山居秋暝》的诗眼。“空”“留”原本俱诗眼,只缘“诗”“佛”归一人。(板书“诗佛王维”)

(全体学生轻声欢呼)

……

在以上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通过自主分析品味、合作交流探究,体会到文字表现力,挖掘出诗作丰富且深刻的意蕴,深刻地理解了王维诗歌景、情、志融于一炉,诗、画、禅合而为一的特点。接下来,笔者又与学生一齐探讨了王维独特人格、佛禅心境,禅意、诗情、画意的合一,佛教对诗歌的影响,王维对山水诗发展的贡献及其诗坛地位等问题,整个过程如顺水行舟,学生个个脸上荡漾着会心的微笑。

刘熙载《艺概》道:“眼”,“神光所聚”,“眼”分一篇与一句之“眼”,均为“精神的凝聚之处”。“诗眼”即全篇或某句中表现力最强、抒发意旨最丰厚深沉的字、词、句,既是点睛之笔,又是作家情怀的凝聚焦点。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也认为,诗眼美学功能独特,最终表现在创设、开拓并深化诗歌艺术境界中。诗眼的确不容小觑,在作品中能提纲挈领,统御全篇,延及诗外,有以一当十的功效。由此,解读“诗眼”,的确能增加文本开掘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经典诗作的“风”“神”。在当今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古典诗歌越来越成为教育的重要资源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围绕诗眼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无疑能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结构整饬,纲举目张,也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使其思维广度、深度获得有效锻炼,事半功倍,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教学主体的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江苏泰州中学]

猜你喜欢
诗眼山水诗表现力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诗眼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谈电视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论民族声乐的声音表现力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
论王维山水诗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