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语言专业术语库的构建理路

2020-09-12 14:29熊纪涛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专业术语术语语言

熊纪涛

语文教师是专业人士,语文教学是专业人士所开展的专业行为和专业活动。专业人士用专业行为从事专业活动,是离不开专业术语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板书以及作业设计等,都离不开专业术语的筛选、积累、梳理和运用。从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化发展的层面来说,专业术语的筛选、积累、梳理和运用也关涉语文教师专业思维的涵养和形成。可以说,能否自觉地进行专业术语的选择、积累和运用,是语文教师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这种意义上说,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拥有或构建自己的专业术语库,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积累和运用专业术语,构建语文学科教学语言的专业术语库,是语文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专业行为,从事语文教学这一专业活动的学理使然。

教师的术语库是一个总库,包括若干分库或子库,例如课堂教学术语库、测量评价术语库、教研写作术语库等。就课堂教学术语库来说,其术语来源有国家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和专业论文著作以及名师教学实录评课文字等。下面就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谈谈立足于统编教材、课程标准以及跟语文相关的论文论著等资源,构建语文教师个人课堂教学语言的术语库的认识和做法。

所谓课堂教学语言的术语库,就是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用的并能够凸显学科专业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术语的有机汇编。用语言学家的话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语言中将专业术语形成一部“个人词典”。这类似于教师的心脑里内蕴着一本课堂教学常用术语的词典,并随时可以诉诸口笔而使其外显化。其具体表现形式是,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口语交际、阅读、写作、评价等教学活动及其教学行为中,为了使教学意图、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等凸显专业性所使用的一套术语。例如,第一种教学语言:“请同学们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第二种教学语言:“请同学们用几句话概述这篇小说的情节。”同样是教学指导语,第二种教学语言的专业性显然超过了第一种教学语言,其原因就在于第二种教学语言使用了专业术语,用“概述”代替了“说说”,用“小说”代替了“课文”,用“情节”代替了“什么事”,语文教师教学时的文体感、文章感以及指导的具体感都明显增强,专业术语所显示出的语文教学专业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概述”“小说”“情节”之类的专业术语,其实都源于教材,并非来自遥不可及的高头讲章。所以,以语文课堂教学为核心,从语文教学的认识、操作和评价等方面入手,构建一整套课堂教学语言的术语库,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语文教师立足于课标教材和课堂教学,构建教学语言的专业术语库,这不仅能够直接提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专业性,而且可以提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和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术语是教学语言表达专业化的“砖石”。教师要做教学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读多记,积累尽可能丰富的词语,形成个人的术语库。术语库充实了,才有選择的余地,才能更好地发挥术语的专业性。积累是为了运用,要让术语库中的术语“活”起来,就要准确地理解术语的含义,能对术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而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就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其语文学习生涯从学生到教师,一直都在积累术语。术语数量之大,很难悉数掌握。即便如此,每个人也都应当有意识地扩充自己的术语库,努力提升教学语言的专业性。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毫无语文味,干巴巴的,拙于表达,除了生活语言不够丰富鲜活的原因之外,还有课堂教学语言专业术语积累太少的原因,甚至没有运用术语和积累术语的意识。

一、了解术语“家族”,让教学语言积累更加有效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中的术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家族”、成系统的。在筛选、积累和梳理时,可以按照一定的“血缘关系”构建“术语家族”,使术语形成富有逻辑的话语系统。

(一)按照共同的语素来编制术语库

有些术语包含共同的语素,可以形成一定的术语串,近似于一个小型的术语库。

1.包含语素“读”的术语有:阅读、朗读、诵读、默读、快读、缓读、跳读、演读、点读、速读等。

2.包含语素“述”的术语有:叙述、讲述、记述、描述、阐述、概述、详述、简述、略述、分述、总述、综述等。

3.包含语素“语”的术语有:词语、成语、谚语、俗语、术语、惯用语、缩略语、歇后语、谜语等。

4.包含语素“句”的术语有:语句、起句、结句、单句、复句、分句、警句、秀句、奇句、上句、下句、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对句、绝句、兴句、俳句、句意、句群、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转折句、递进句、对比句、对偶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解说句、总括句、省略句、强调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抒情句、议论句、描写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按照类似的方式梳理术语,还有“写”“说”“记”“析”“言”“词”“段”“篇”“体”“文”“章”“事”“情”“意”“景”“比”“美”“论”“理”,等等。对包含同一语素的术语加以梳理,可以形成众多的小型术语库,每个术语库都是一个专题式的术语库,为教师进一步研究术语之间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按照语义的关系来编制术语库

有些术语存在语义的关系,可以形成一定的术语串,也近似于一个小型的术语库。

1.同义关系的术语。点评、评点、批点,简写、略写、省略,概说、概述,分说、分述,开篇、开头,收尾、煞尾、结尾、末尾、收束全文,叙述视角、叙事视角,先后顺序、前后顺序,虚实结合、虚实相应,融情于景、寄情于景、情景结合、情景交融、情景合一,写作思路、行文思路等。

2.反义关系的术语。起句、结句,开头、结尾,首段、尾段,朗读、默读,总说、分说,详写、略写,上阕、下阕,序言、后记,古义、今义,常用字、生僻字,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

3.上下义关系的术语。这跟概念上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关系有着相通之处。上下义关系是逻辑学上的属种关系,具有属种关系的词组就是上下义词,其中表示属概念的词是上义词,表示种概念的词是下义词。上义词的所指范围包含下义词所指范围,可以套用“乙是甲”的格式,但不能反过来说“甲是乙”。例如“词—偏义复词”“词—联绵词”“写—略写”“写—总写”“手法—衬托”“衬托—反衬”等。

4.总分关系的术语。在语义上,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例如:“语篇—语段”“语段—语句”“语句—词语”“对联—上联”“文章—开头”“宋词—上阕”“律诗—颔联”“剧本—台词”“小说—情节”“书册—序言”等。表示分义的术语跟表示总义的术语,两者所指的对象可以套用“乙是甲的一部分”的格式。总分关系与上下义关系有相似之处,都可套用“甲包括乙”的格式,但上下义关系是属与种的关系,可以套用“乙是甲”的格式,总分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套用“乙是甲”的格式。

此外,术语的语义关系还有类义关系等。类义关系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相对比较复杂,限于篇幅就不阐述和举例了。

二、丰富术语积累,让教学语言更加专业

语文教师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研究,经常会用到术语。按照使用次数的多寡,术语可以分为高频术语和低频术语。根据顾之川主编的《名师语文课》(分为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均为山东教育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的统计,高频术语主要涉及文体、文章、阅读、写作以及测评等方面。可按照这几个类别,分类搜集、整理一些高频术语。每一类各选若干例子,理解它们的含义,并分别将它们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体会其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例如:朗读、造句、仿写、删改和咬文嚼字等。

当然,也可以围绕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名师的教学实录、评课文字及论文著作,梳理其使用的高频术语。

此外,還可以找出不同文体中所指对象相近或意义相通的术语,做好术语之间的互通、互释等工作,例如议论文论证方法中的比喻论证、记叙文修辞手法中的比喻、说明文说明方法中的打比方等。

三、关注古代术语,让教学语言更有底蕴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创作经验、批评理论和文体知识等文化遗产。其中,大量的文话、诗话、词话以及文章学、文体学和诵读等内容,跟语文教学密切相关,是语文教学所用术语的一个重要来源。

例如,章句、秀句、奇句、奇笔、妙笔、伏笔、映衬、蓄势、评点、批注、章回体、回目、曲目以及“无巧不成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等,都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等文体作品的解读和教学,常常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解释力。

再如,中国古代文论名著《文心雕龙》中的术语,《神思篇》的吟咏、文思、言、意等,《风骨篇》的意气、文风、风骨、文笔、笔墨等,《章句篇》的首尾、章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改韵等。

又如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名作《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术语,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等创作手法,绝笔、奇笔、神笔、妙笔、好笔、闲笔、险笔、如镜之笔、如画之笔、闲中冷笔等笔法,这些术语足以成为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来源,增强教学语言的指导力、概括力、解释力。

阅读古代文论、笔记、札记等创作、鉴赏、批评之类的著作,并及时提炼和吸收其中的一些术语,非常有益于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醇化、美化和雅化,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专业含量。

四、吸纳外国术语,让教学语言更有活力

外国文学及其研究是一个充满异域色彩、体现异质文化的文化世界。外国文学的创作理论、批评理论等所使用的术语,也常常能够给语文教学带来深刻的启发。尤其是在教学外国文学作品时,一些理论、概念和术语具有很强的适切性、工具性和阐释性。

例如:叙事学理论中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述者、叙事节奏等,戏剧理论中的“悲剧”“喜剧”“正剧”“三一律”等,文艺美学理论中的“崇高”“优美”“荒诞”“虚无”“审丑”等。

再如: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所提出的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等,加拿大文论家弗莱所提出的原型等,巴赫金所提出的复调等。

五、关注新创术语,让教学语言生机蓬勃

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术语也会不断涌现,为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增添鲜活的生命力。积累术语,不能不关注新术语,尤其是文学创作理论、文学批评理论、文本解读理论、语言学理论等学术界创生而又切合语文教学实践的新创术语。新术语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语文教学自身的新造术语和外来术语。

例如,语文教学研究中创造的术语。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用来分析选文类型的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余映潮老师主张的板块式教学、主问题设计、诗意性手法等,程翔老师提出的脉络句、目录句和对应段等,以及一些研究者所提出的“语识”“语理”“篇性”“类性”“体性”“文本个性”“文本特质”“篇体特性”“通篇达类”“写作支架”“语文意识”等术语。

再如,语文教学实践创造的术语。跟阅读相关的屏读、演读、美读等术语,跟写作相关的屏写、微写作、发圈等术语,跟语文的习得相对应的学得、练得等术语,跟议论文写作相关的理据、循证等术语。

又如,语文教学自身之外的新创术语。跟摄影和电影有关的视距、焦点、聚焦、特写、画面等术语,跟绘画和雕塑相关的视点、散点、等距、视觉中心等术语,跟医学和生物学相关的切片、取样、分解等术语,跟物理学、化学以及地质学相关的转化、升华、凝固、探测等术语,跟心理学和管理学相关的注意、动机、需要、程序、实操、评估等术语,跟语文教学术语组合起来就显得很有专业性,如阅读注意、阅读程序、批注实操、写作评估、教学理据等组合式术语。

需要说明的是,语文教师构建教学语言专业术语库,并非白手起家、毫无参照。语文教师应善于借助文学批评术语词典、文学理论著作索引以及《辞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等工具书,还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规范术语知识服务平台“术语在线”、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研究院主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多语种权威专业术语库“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等国家权威的大型的术语库。例如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顾之川主编的《新编语文教育术语手册》,在2018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其收录的术语主要包括“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言文学”“图书出版”“语文教学”“语文考试”“语文教师”七大部分内容。再如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明确提出“梳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思想文化术语,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该数据库目前已收录术语近千条,涵盖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例如文艺学科中的“白描”“本色”“当行”“典雅”等术语,本身就是语文教学语言中常用的术语,是语文教师构建教学语言个人术语库的宝贵资源,值得珍视。其术语的著录格式非常清晰:术语、释义、引例和引例释义。这种格式简明扼要,非常实用,也值得借鉴。例如“辞达”,其著录格式的结构,一目了然,便于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做成卡片或文档。

【术语】辞达

【术语释义】说话、写文章要能简明扼要地表达内心的意思。孔子反对过度追求辞藻华丽,强调文辞只要能确切而简洁地传达出思想感情即可,并倡导“文质彬彬”的审美观念。这一术语后来经过刘勰、韩愈、苏轼等人不断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中国文学追求语言自然凝练、反对过分雕琢的美学旨趣与风格。

【引例1】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引例释义】孔子说:“言辞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

【引例2】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书》)

【引例释义】文辞如果能够做到达意,那么文采的运用也就无穷无尽了。

当然,针对所积累的术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著录格式中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使用情境,甚至举例说明,从而实现学以致用。例如:在著录格式中,增添“术语应用”部分,更能丰富和充实术语的格式和术语库的内容。

【术语应用】

作文语言应注重“辞达”。避免语无伦次、拖泥带水和言不及义,做到语意连贯、语句流畅,就有可能通往语言“辞达”的境界。

从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的专业性来说,语文教师在自己的学识内存中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语言术语库,在语文教学中其思维、行为和活动等方面就容易凸显专业性。否则,为师为学就容易滑入不专业的境地而被视为外行。因此,语文教师建构一个满足课堂教学的专业术语库,可以促进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专业化,提高课堂教学的专业化水平,从而有利于增强语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学生语文学习的获得感。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路径的研究——以新教材新课文为例”(课题编号:QJH2019101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专业术语术语语言
看懂体检报告,提前发现疾病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超声及影像学常用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