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言语形式的《我与地坛(节选)》教学

2020-09-12 14:29赵蜀欣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史铁生语句散文

赵蜀欣

在散文教學中,王荣生教授认为,掌握散文阅读的要领:“一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二是分享作者的人生经验。”情感、思想和语言文字,三者是融为一体的。因而,散文阅读教学不能脱离语言去感受作品。现代散文最大的特点是表现作家个性化的情思,而这种个性化的情思又是以个性化的言语形式为载体。所以,带领学生体会作者个性化的言语形式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与地坛(节选)》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课文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教师要帮助学生体认史铁生独特的生命感悟,需要带领学生沉入字词,咀嚼品味;揣摩语句,体悟精妙;分析修辞,领悟情感。

一、沉入字词,咀嚼品味

散文阅读最忌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王荣生教授强调散文阅读教学要由言及意,捕捉作家情思的前提是往散文中所表达的细腻甚至细微处走。由此可见,散文阅读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家的人生感悟,就不能脱离对文本中具体字词的品味。《我与地坛》中有很多看似平平无奇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一旦联系具体语境,细细咀嚼便会为作家的语言功力拍手叫绝。

首先是名词使用得精巧。在双腿残疾后,“失魂落魄”的史铁生无意间来到地坛,这不经意的相遇却让他长久地沉浸其中。在他的眼里,地坛与他的相遇是“宿命”。“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孙绍振指出:文章分析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找到比较关键的语句,发现矛盾的端倪。从这句话中,可以发现“宿命”“就是”表现出的一种肯定的语气与“仿佛”表现出的不确定的语气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宿命”本义是指星宿运行各有命令,借指生来注定的命运。而“仿佛”含有一种不确定的姿态,其后又紧跟“就是”一词,更突显了作者刻意强调“地坛”与“我”之间的关系是宿命,是命定的缘分。通过“宿命”“仿佛”“就是”三个词,我们读出语义间的矛盾,由此体会到作者内心最真实的主观感受:以前身体健全的自己,与地坛的关系多是从物理距离来界定的,而当作者不幸残疾,失魂落魄之时再次与地坛相遇,作者从荒芜冷落的地坛中得到了安慰,找寻到了情感的共鸣。因而,此刻的地坛,在作家心中,不仅仅是物理距离上的靠近,更是心理距离上的靠近。所以,作者运用“宿命”来强化自己内心对地坛的依恋。

其次是动词使用得恰切。文中的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地坛与“我”的关系,紧接着第二部分则主要回忆了“我”与母亲交往的细节。在第二部分中,最令人感动的细节是母亲在园中找“我”的一幕。当母亲在树林中急迫找“我”,而“我”还决意不让母亲发现时。作者用了一个“端”字来形容母亲找“我”的茫然与急切。“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这句话中的“端”字,体现出作家的母亲在偌大的地坛中,四处寻觅儿子的身影的场景,宛如是在汪洋大海中寻找船只。体现出母亲在寻找时视力上感到吃力与艰难。透过母亲这一行为动作,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母亲对于儿子那份小心谨慎、默默牵挂的心。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传递给学生语言品析概括化的结论,还应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品读语言的精妙,提升学生的言语素养。例如,教师想要带领学生发现“端”字的语言魅力时,可通过换词的方式进行比较赏析。提问学生将“端”字换成“拿”或“扶”其效果如何?通过仔细对比分析就能明显地感知“端”字放在此处最适宜,更能将母亲仔细寻找儿子的那种焦急、吃力的心态表现出来,从而为后文母亲逝世再也无法来园中找史铁生,史铁生痛彻心扉的悔恨之情张本。

最后是形容词使用得新奇。史铁生是一位有着特殊人生经验的作家——在他风华正茂的年纪不幸截瘫。独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史铁生独特的语言表达。就如有人曾这样评价史铁生的文字:“读过史铁生的文字,你会感受到他语出惊人但并不表现得壮怀激烈与慷慨陈词,他总是很平静甚至很低调地写出一些平实的文字,然后让你大吃一惊。”例如第三段对于地坛的描绘,“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作者使用了两个别具新意的形容词,“浮夸”与“炫耀”本是用于形容人的特点的词汇,现用来修饰“琉璃”和“朱红”,这体现出四百多年前地坛金碧辉煌的风貌,然而如今的地坛已变得萧瑟、荒芜。文中像这样新奇的形容词不胜枚举。如“安详的落叶”“焦灼的路”“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寂静的光辉”“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等,让人感到既贴切又新奇。

二、揣摩语句,体悟精妙

散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领学生在文本字词中游走,另一方面,教师应教给学生品析语言的角度、方法,从而打开学生语言鉴赏的视角,引导学生实现自主阅读,独立地感受语言的惊喜。从《我与地坛》的学习提示来看,编者指出:教师要带领学生与作者“对话”,抓住文中在景物描写和往事追忆中富有哲理的语句,深入理解、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陈家尧提出十种“言语的味道”:情趣、理趣、智趣、形象、张力、新颖、畅达、色彩、节奏、声韵。在《我与地坛》中,我们需要重点揣摩出文中富有“情趣”“理趣”和形象美的语句。

首先是富有“情趣”的语句。文中第一部分描绘了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特点。“不衰败”的特点是史铁生刻意想强调的,如何体现地坛风景的“不衰败”呢?作者写到“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作者对这两处的景物的描摹,用“自在坦荡”写出了野草藤蔓旺盛的生命力。露水落地几近无声,作者却用“轰然”描摹其声;泛起细微水花,作者却用“万道金光”展现水花喷涌之态,而“摔”更显现出露水坠地的力量感和动态感。在史铁生独特的感官下,呈现出露水坠地传神可爱又极具生命活力的特点。

其次是富有“理趣”的语句。作者在地坛长久地思考生和死的问题,终于在地坛富有生机活力的景象中,史铁生对于生死的问题大彻大悟。写下“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用“节日”来喻指“死”,足以体现出他对于生死的坦然。生和死都是自然法则,既然不能改变生死的自然规律,那就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坦然接受死亡,悦纳不幸。从这一处富有哲理性的语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史铁生对于生死乐观豁达的态度。

最后是突出形象美的語句。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与母亲交往的细节。文中的高潮是作者母亲去世后,史铁生对母亲复杂的情感,这其中既有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又掺杂自己的自责和深深的悔恨。史铁生的母亲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第二部分中,既有直接对母亲形象描绘的语句,又有侧面烘托的语句。例如“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这是对母亲形象的直接刻画,体现出母亲是一位懂得理解、体谅儿子内心的人。而“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从作者的叙述中,能看出母亲面对苦难那种隐忍顽强的精神,显示出史铁生母亲的伟大。

三、分析修辞,领悟情感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鉴赏修辞手法,这是师生很难绕开的一个话题。在进行修辞手法的赏析时,我们需要避免对语言的品味沦为功利性的答题,避免仅仅停留于“修辞格辨析”之类的浅表性阅读。文中使用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反复、比拟和排比。

首先是反复。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如何在回忆中突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之情?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复的手法,通过相同语义句子的反复出现,强化“我”痛悔的自责之情,加深“我”对伟大而苦难的母亲的理解。“现在我才想到……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只是到了这时候……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这几句话都是史铁生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悔恨与自责,看似重复实则一次又一次地向读者深刻地剖析自己的灵魂,情感逐层增加,以至于作者从心底发出呐喊:“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质朴平实的话语,似丝丝细雨滴落在读者的心田,泛起圈圈涟漪,让读者沉思、自省……

再有母亲去世后,史铁生在地坛寻觅母亲的身影,写下的一段文字:“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此处使用了四处“又是”的语句,是否显得多余呢?当然不会。仔细品咂会发现,“又是”一词本就含有不耐烦的意味,再将“又是”与“清晨”“白昼”“午后”“傍晚”相连,表现出又是像这样的一天,暗含景物依旧而物是人非的落寞感。

文中像这样使用反复手法的句子还有很多,反复的言语形式,不仅不显冗余,还能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给人一种回环往复之感。

其次是比拟。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的风景在不同际遇、不同心境的作家笔下便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是“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其中“荒芜”的表象已在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中有所展现。那么,地坛的“不衰败”又体现在哪里呢?第一部分的第五自然段,史铁生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地坛充满希望、活力的特点。“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史铁生用新奇的比拟,把地坛中细微的昆虫都形象化。将蜜蜂飞舞的轻盈比作小雾停在空中,将蝉蜕下的空壳比作寂寞空屋显得生动形象;又将蚂蚁辗转的姿态、瓢虫的踟蹰都人格化,更显传神可爱。

在被史铁生娴熟的比拟技法所触动的同时,还应注意到文中的排比。例如:“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结合上文语境,史铁生因受充满生机的地坛影响,改变了“一心向死”的念头,转而陷入应该“怎样活”的问题。当史铁生在地坛长久思考时,地坛中的一切给了作者答案。文中六个“譬如”的排比句式展现出地坛在四百多年间,既充满挫折又满怀希望,既悲壮又美丽的特点。排比句式的使用,宣泄出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渴望、向命运挑战的勇气。纵然生活中有很多苦难瞬间,如句中的“落日”“坎坷”“落寞的时间”“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骤临”,但作者面对苦难的态度仍旧是“宽厚地微笑”,如同“寂静的光辉”“雨燕高歌”“镇静的站立”和“坦然安卧”。然而,此处排比句式的使用,并不表现为“增强语气”的作用,而是重在强调内容,照应前面的“有些东西”。意指像“落日”“孩子的脚印”“古柏”等东西,外表虽容易被雕琢、破坏,但它们内心却似地坛一样,具有“不衰败”的特点。由此,学生能感受到史铁生在地坛的启迪下,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作者通联: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史铁生语句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重点:语句衔接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史铁生:心魂之思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