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0-09-12 14:20胡向铁
快乐学习报·教研周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兴趣有效性

胡向铁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拥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和适应社会,并培养学生有爱心、有社会责任心,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它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所以,如何才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堂 有效性 兴趣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习

《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有很大的开放性,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去创设情境,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执教《听听它们的呼唤》一课中,让学生先来说说自己对朋友的理解导入本课,为本课的目标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让学生明白,朋友不仅仅只限于人和人之间,任何动植物和人都能成为朋友。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来学习本课。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做到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

二、联系生活,融入课堂,引导感悟体验

1、生活事例融入课堂。

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理念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学活动设计要本着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寻找材料时必须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如教《诚信就在身边》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生活事例:我自己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忽然看见一本很美的画册,是我要了很久妈妈都没给我买的画册,此刻,我的身边没有别人,我该怎么办?这一情节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课堂再一次推向了高潮,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和语文一样,也得具有人文性的教育,人性化的影响,相信孩子们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一定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正面的影响。

2、案例教训融入课堂。

最近几年,学生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安全教育同时也是我们学校的一项艰巨任务。当我们看到或者听到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小生命夭折时,我们惋惜、痛恨。而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转折期,他们自以为可以不再依赖父母,甚至想自己独立地生活,有的与父母闹矛盾,更有甚者离家出走。这样往往导致一些意外的产生。于是我在设计《珍爱自己》一课时,通过案例教训与学生讨论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播放视频情景:马路上川流不息,人来人往,突然,有一位小女孩急匆匆地在马路上奔跑,一辆汽车正好飞奔而来....我故意卖弄玄虚,然后设疑: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让学生回答后,再继续播放视频,等学生看完整个视频后,我又引导学生从整个沉痛的事故中吸取教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小组内说说不遵守交通法规所带来的危害,然后集体交流,通过孩子们的各抒己见,引起他们对交通安全问题的重视,达到教育学生有事要和父母好好沟通的目的。而后,播放一些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安全知识的图片,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安全知识,比如“防溺水、防雷电、防中毒”等等。这些图片让学生印象深刻,并且能感受到灾害和意外带来的伤害,并引以为戒,出现事故,学生也有一些基本的自救方法。

3、多种活动融入课堂。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选取了一些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图片,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目标。让学生感觉到每天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生活中的活动都走进了课堂,课堂的活动其实就是生活活动的再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要把课堂搞的死气沉沉。我们要根据一些课本内容设计多种活动融入到课堂中。比如我在设计《我是一个消费者》这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四人分成一小组,让他们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做出了生活中各种用品,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商品,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大人们买卖商品时的情境,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商品订购会。这样,孩子们在模拟生活场景中就感受到了服务人员工作的辛苦,家长们买卖商品时的讨价还价的原因,还明白了商业活动必须有的道德规则。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生活的技巧。

三、联系生活,组织课堂,培养自主探究

让生活經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课程标准提出了“充实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利用生活的例子和经验来组织教学,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也积累了一些社会的生活经验,并且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能力。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我爱我的家》中有一个“我的家庭小调查”,目的在于调查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童年的家庭生活状况,通过调查结果与自己现在的熟悉生活相比较,然后有所想法并生成一些问题。为了学生好动手操作,教材提供了一份访问提纲,我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的调整,有删掉的,还有增添的,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份调查提纲去调查。这样问题就更加具体明晰,对当时长辈们以前的生活有更好的体会。久而久之,就无形之中培养了孩子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总之,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学生对它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加积极主动;有了好的动力,要有好的环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创设浓郁而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科目,这也就决定了他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和内容的影响,所以在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方面,方法更是百花齐放,需要我们拥有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谭琳:从人教版小学品德教材对比看我国德育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08(40)

[2]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兴趣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