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痉纠偏针法联合神经发育治疗技术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中的应用

2020-09-13 12:52高瑞婷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0期
关键词:针法痉挛肢体

高瑞婷

(河南省范县中医院康复科 范县457500)

脑卒中会造成患者脑组织局部神经功能损伤及缺失,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以肢体痉挛为脑卒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多表现为膝过伸、足内翻、脚尖下垂、行走划圈、行走困难、上肢僵硬而弯曲胸前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2]。临床针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多采用神经发育治疗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可对患者症状起到一定改善作用,但其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不显著,因此在康复治疗的同时需联合其他方式治疗,以提高疗效。中医认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是由于痰瘀痹阻血脉、风痰流窜经络、筋脉失养所致,治疗应以通络解痉为主[3]。本研究选取我院96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患者,探讨解痉纠偏针法联合神经发育治疗技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月收治的96 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 例。实验组女20 例,男28 例;年龄46~72 岁,平均(58.39±4.51)岁;病程7~42 d,平均(24.35±5.57)d;脑出血27 例,脑梗死21 例。对照组女21 例,男27 例;年龄48~73 岁,平均(59.14±4.48)岁;病程6~40 d,平均(23.34±5.27)d;脑出血28 例,脑梗死20 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1)纳入标准:均为脑卒中患者;卒中后均发生肢体痉挛;家属或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精神异常、认知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脑卒中一般治疗,包括控制血压、改善循环、调节血糖、改善脑功能等治疗。

1.3.1 对照组 采用神经发育治疗技术治疗。在良肢位摆放、坐起、站立、翻身、行走、转移等正确运动模式训练的基础上,采用反射性抑制手法于痉挛肌的肌腱与肌腹结合部,对肢体高张力肌肉进行降张力手法治疗,运用促通手法诱发拮抗肌肌张力,指导患者采用不同体位对张力抑制,30 min/次,1 次/d,每治疗6 d 休息1 d,共治疗6 周。

1.3.2 实验组 采用解痉纠偏针法联合神经发育治疗技术治疗,神经发育治疗技术同对照组。解痉纠偏针法主穴包括至阳、委中、百会、尺泽、照海、小海,辅穴包括承山、阳溪、神庭、阴陵泉、郄门。操作方法:对患者穴位进行局部消毒,百会穴采取平刺1 寸;至阳穴采用点刺并不留针;小海穴采取直刺0.5 寸,使用捻转泻法,且手法宜重;尺泽、委中采取直刺l~1.5寸,使用捻转泻法,且手法宜重;照海穴采取直刺0.5寸,使用捻转补法,且手法宜轻;辅穴针刺方法:承山穴、阴陵泉穴采取直刺l 寸,使用提插补法,且手法宜轻;神庭穴采取平刺l 寸;阳溪穴采取直刺0.5寸,使用捻转补法,且手法宜轻;郄门穴采取直刺l寸,使用捻转泻法,且手法宜重;针刺后留针30 min,1 次/d,每治疗6 d 休息1 d,共治疗6 周。

1.4 疗效评估标准 肌张力恢复正常为显效;肌张力水平降低≥2 级为有效;肌张力水平降低≤1 级或无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将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以改良Ashworth 痉挛分级(MAS)评定。于治疗前后对上肢肘屈肌群、下肢踝关节跖屈肌群进行评定,由同一位资深康复治疗师根据病情程度分为0 级、Ⅰ级、Ⅰ+级、Ⅱ级、Ⅲ级,等级越高病情越重。(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以Fugl-Meyer 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分值0~100 分,<50 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 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 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 分为轻度运动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以Barthel 指数(BI)评定,分值0~100 分,≤40 分为重度功能障碍,41~60 分为中度功能障碍,61~99分为轻度功能障碍,100 分为生活可自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MAS 分级比较 治疗前,两组MAS 分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MAS 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AS 分级比较(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FMA、BI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BI 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FMA、BI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MA、BI 评分比较(分, x±s)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脑卒中发病率逐年递增,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命安全的脑血管疾病[4]。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是由于人体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针对肢体痉挛主要治疗措施有口服或局部注射药物、物理治疗、神经肌肉阻滞、针刺及外科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在抑制痉挛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恶心、口干、幻觉等不良反应,因此物理治疗为当前常用治疗方式[5]。神经发育治疗技术运用促通手法降低拮抗肌的肌张力,指导患者主动参与纠正异常模式训练,促使其逐渐脱离痉挛模式,向正常运动模式转变;但神经发育治疗技术只针对痉挛肢体局部治疗,具有较大局限性,且缓解疼痛效果较慢[6]。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属中医“偏风、偏枯”等范畴,病位在脑,发病机理主要为脉络瘀阻、神机失用、筋脉失养所致。解痉纠偏针法主穴选取至阳、委中、百会、尺泽、照海、小海,辅穴选取承山、阳溪、神庭、阴陵泉、郄门,以“通督调神”为核心思想,调脑脉、通督脉、畅元神;督脉与脑部关系密切,督脉有阳脉之海、总督诸阳之称,因此采取针刺督脉穴位起到督领全身阳气、统摄诸沟通阴阳的作用。本研究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MAS 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FMA、BI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解痉纠偏针法联合神经发育治疗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肢体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为:针刺可有效改善脑内供血情况、促进神经元恢复,同时降低谷氨酸水平,增加γ-氨基丁酸水平,进而减轻痉挛程度[7]。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患者采用解痉纠偏针法联合神经发育治疗技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肢体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针法痉挛肢体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肢体语言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肢体写作漫谈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