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思考
——以My Tooth Fell out教学课为例

2020-09-19 09:47江苏溧阳市文化小学陆静洁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5期
关键词:生词课外阅读笔者

江苏溧阳市文化小学 陆静洁

阅读,于学生而言是一件重要且快乐的事。近几年来,在教材研究较透彻之余,课外阅读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被广泛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大概是课外阅读教学还处于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初期,外出观摩课外阅读教学研究课时,总是能发现不少问题:或是阅读内容选择不合理,或是教学重点把握不准确,或是问题设计不恰当,抑或是课堂整体氛围缺乏趣味性。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的英语课外阅读教学还未能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儿童学习为中心”的立场。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在英语教学中重要地位的体现。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应当一以贯之地坚持面向学生、基于学生、调动学生的原则。以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参与指导下研磨My Tooth Fell out一课的经历为基础,以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为例,立足“儿童立场”教学追求,本文提出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从“读什么”到“谁来读”:合理选择阅读材料

合理选择阅读材料,是有效课外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当前,大多数英语课外阅读都选择读绘本。绘本的确是典型的课外阅读材料,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为直接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然而,我们不能认为绘本就是唯一的阅读材料,也需要追问在绘本这种载体形式下具体的题材选择。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小学英语课外阅读要“注重阅读素材的多样性,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选择寓言故事、童话故事,而且要指导学生选择诗歌、科技知识等,从而实现学生的多样性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拓展自己的视野”。

因此,在“读什么”问题上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载体形式”,用绘本、纯文本,还是文图间杂?二是“题材内容”,是故事类、诗歌类,还是科技知识类等?很多时候,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哪个载体或哪种题材的优劣比较与争论上。然而,抛开了指向与对象,所谓的优劣难以比较,争论更难决高下。从儿童立场出发,首要的问题不是“读什么”,而是“谁来读”。只有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我们才能确定“读什么”,才能明确什么样的阅读材料更为合理。

My Tooth Fell out讲述了学生时代的掉牙经历,以及各国处理乳牙的传统。这是一个纯文本材料,之所以选它作为课外阅读教学的素材,主要是考虑了“谁在读”,即是否具有儿童立场的问题。其一,授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在词汇等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具备了初步的阅读纯文本材料的能力,且相较于现成的图片、视频、音乐等,越是原始的文字材料越能激发高年级学生的挑战欲望与想象力。其二,虽是纯文本材料,但该文本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充满童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回忆和共鸣。这符合六年级学生虽已至高年级但仍未褪童真的特点。这样的纯文本材料,既有适当的挑战性,又能适应学生的认知层次。其三,该文本材料后半部分讲述的异国传统,一方面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传递爱牙护牙的积极习惯,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教学目标的设定。其四,主体材料虽是纯文本素材,但可以通过提供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这种将“读什么”与“怎么读”分开的做法,也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能够缓解学生对陌生内容的抵触感。在处理文本时,笔者便对原材料进行了再加工,设计了两位处于换牙年龄的主人公,并为文本适当配画,以贴近儿童心理,提高材料的整体趣味性,并为学生快速理解生词提供图片渠道。

二、从“为何读”到“何谓读”:恰切设置预习目标

学生课前准备的深度和广度,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明确预习目标,又是合理提高学生预习质量的关键。通常,教师是这样布置预习作业的:“预习×××,自学生词后熟练朗读文章。”此类预习作业有其优点,可以确保学生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阅读材料做翔实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这种侧重“为何读”的模式化任务目标,也存在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一方面,它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经验基础的问题。课外阅读教学预习任务的确定,需要结合阅读者的经验基础做出判断。对于学生具备相应经验基础的内容,未必需要提前对阅读材料本身做翔实的预习。对于学生欠缺相应经验基础的内容,则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对阅读材料做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与个性化理解。阅读是“作者、文本、读者”互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读者通过文本接受作者意图的过程。有研究者认为:“阅读解文的真实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读物负载的文化观念, 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得以“接受—再生”的过程, 从实质上说是阅读主体、客体互动性发展的过程。其中,作为接受和创造主体的人的个性化心智活动是构成这一过程的本原。”换言之,阅读本身所要调动与发掘的是学生个性化的认识。

因此,从儿童立场出发,课外阅读预习目标任务的确立,不能直接考虑“为何读”,更要先问“何谓读”。阅读依赖于学生的经验基础,也是学生创造性理解与思考的过程。对于贴近生活,学生具备相应经验基础的课外阅读材料,无须学生课前做详细的预习。教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的理解力和感知力,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考虑不发放文本材料,而是布置相关的调查与收集作业,既充分放手让学生了解所需,为课堂教学留白,又保证课堂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My Tooth Fell out一文涉及儿童换牙期的许多知识,在布置预习作业时,笔者选择不提及次日上课内容,而是提供关于牙齿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利用网络尽可能多地收集关于导图中的信息。如此安排,主要是基于对上述“何谓读”的理解。第一,换牙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事情,即便课前没有了解阅读材料,学生也有感知,也有话说,最重要的是可以保持课堂的新鲜度。第二,因为没有规定相对统一的预习任务,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就包含了多样可能,更具个性化思考的特征,从而为课堂教学中的分享互补、碰撞生成提供了基础。第三,思维导图的提供,是为了避免放手不管的情况,强调开放中有规定、自主中有引导。“读者”很重要,但不能“唯读者”,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的预习有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又不至于离题万里。

三、从“如何读”到“何以读”:巧妙处理陌生单词

在My Tooth Fell out上课之前,笔者对六年级学生做了前测调查。调查发现,97.87%的学生表示热爱课外阅读,希望教师帮助选择好的课外阅读材料;67.73%的学生提出课外阅读的最大难点是生词,因为生词而惧怕阅读。因此,“何以读”问题的核心在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陌生单词。这看上去有两个难点:一方面,课外阅读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学习单词,如果教学过程中将时间过多地花在生词学习上,就会喧宾夺主。另一方面,不能很好地跨过生词这一关,学生就会有畏难情绪,不愿意阅读,更可能因为生词问题影响文本理解。

面对这样的两难,笔者确立的教学总体策略是“识词为辅,侧重方法”。不将生词处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但也不是置之不理,在生词处理上不是逐一教每个生词的含义,而是重在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一类生词的方法。如此,既防止了课堂本末倒置,也提升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体验。

根据对六年级学生现有单词储备的判断,在正式执教本篇材料时,笔者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自然地理解生词。

(1)借助图片。上文所说,笔者为材料设计了两位主人公,并配上与内容相符的图片,保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图片就可以轻松解决大部分生词。如下图,学生可以借助图片顺利看懂strong、smile, 从而理解“They’re important to us.”并初步感知“We should take care of our teeth.”。

(2)借助视频。动画永远是儿童的最爱,即使高年级学生也不例外。笔者在处理第二部分文本时,插播了一段The little princess的小视频,学生抱着极大的兴趣观看结束后,很快理解了loose、wiggle、tongue,并且情不自禁地模仿。

(3)借助肢体及道具。在课堂开头的Free talk中,笔者调皮地介绍自己的牙齿:“My teeth are very sharp and healthy. Look, I can eat hard things easily.”并当堂吃了几颗硬实的坚果以作证明,帮助学生理解sharp、healthy。笔者将可拆卸牙模带入课堂,让学生亲自晃动牙齿体会“I’m wiggling a loose tooth now.”。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同时在学生投入感受时拔出松动的牙齿,造成惊讶与“恐慌”,以引起“My tooth fell out!”的共鸣。

学生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中理解生词,掌握学习生词的方法,是今后自主阅读最重要的技能。

四、从“怎样教”到“怎样学”:有效设计任务与问题

在任务设计上,从遵循学生自然发展原则的角度看,要做到“有意思、有益处、有参与”。“有意思”是强调任务的趣味性,能引“生”入胜;“有益处”是强调任务活动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发展;“有参与”是强调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任务活动中。同时,任务设计也要注意交互性、整体性与综合性,不能单一考虑某个方面的要素。My Tooth Fell out的第三部分介绍了三个国家的儿童处理乳牙的传统,内容积极、有趣。笔者在磨课的过程中发现,相较于理性的谈话、问答,学生还是更倾向通过演绎等方式感受文本。于是,笔者将这个中国传统设计为集体演绎,在此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只是浅要地知晓这个传统,并不清楚将乳牙扔向屋顶的具体做法。集体演绎能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并拓展知识面。英美国家关于牙仙子的传说,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笔者设计为自由演绎。在演绎前观看一段Peppa Pig掉牙后等来牙仙子的视频以作演绎指导,并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保证学生在欢乐中懂得牙仙子的期盼——“We should take care of our teeth.”。在整个活动设计中,教师根据不同内容设计了“集体演绎”和“自由演绎”两个活动。在充分凸显学生地位的同时,也强调教师引导,学生最后能成功地演绎文本,离不开教师的铺垫。

在处理文本的过程中,另一难点是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在笔者看来,有效性的达成需做到有趣、可理解、频度适度且形成问题链。同时,问题设计要允许存在丰富多样的回答。

在对绘本My Tooth Fell out进行问题设计时,笔者不断地揣摩儿童心理,并将问题串联,贯穿整个课堂。主要的几个问题包括:

(1)Free talk中的“Do you like your teeth? Why?”学生回答时借助手电筒查看牙齿状态,以提高积极性和参与度;

(2)处理文本时的“Has this happened to you?”观看完The little princess后唤起学生掉牙的回忆并产生共鸣及“How did you deal with your baby teeth?”为下文介绍各国传统做铺垫;

(3)学生学完整篇文本后的“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teeth?” 自由发言,将课前预习所得与同学分享;

(4)最终升华到“What should/shouldn’t we do to our teeth?”总结出文本最终想传递的信息——我们应当保护好自己的牙齿。

在四个大问题中处理细节、设计活动、体验阅读,很好地帮助学生吸收了文本。

总之,课外阅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扩展学生的词汇量,丰富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而且,课外阅读某种程度上更能体现尊重儿童立场的原则。为深入渗透这一原则,需要教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预习目标设置、生词处理方法和任务与问题设计上做更为细致的思考。

猜你喜欢
生词课外阅读笔者
『五个生词』快速阅读法
老师,别走……
重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浅谈课外阅读的策略
生词库
生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