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改性粉煤灰对水中Cu(II)的吸附研究

2020-09-29 08:55骆欣杨怡心徐东耀
应用化工 2020年9期
关键词:吸附剂粉煤灰改性

骆欣,杨怡心,徐东耀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2.华北科技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1601; 3.华北科技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101601)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然而,人体内过量的铜会导致各种疾病,如代谢异常、肝肾损害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饮用水中Cu(Ⅱ)的浓度限值为 0.05 mg/L[1]。采矿、电镀、电解、造纸、冶金等工业过程排放大量含铜废水,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必须控制和去除水中的Cu(Ⅱ)。多种处理方法可用于去除水中Cu(Ⅱ),如化学沉淀、离子交换、吸附、膜过滤等。其中,吸附技术以其操作简单、经济可行等优点成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粉煤灰是燃煤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其作为一种潜在的低成本吸附剂已在许多研究中得到应用[2-3]。为了提高粉煤灰的吸附性能,常采用酸、碱改性的方法,以改善粉煤灰的表面化学性质。考虑改性后剩余的酸、碱改性剂易造成二次污染,本文对粉煤灰进行热改性并用于吸附水中的Cu(Ⅱ)。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粉煤灰,来源于唐山市某发电厂;硝酸铜、碳酸钠、硝酸、氢氧化钠均为分析纯;将Cu(NO3)2溶于去离子水制备模拟废水。

THZ-82水浴恒温振荡器;MFL-3664马弗炉;GGX-6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IS5GGX-600傅里叶红外光谱仪;SartoriusPP-25酸度计。

1.2 实验方法

1.2.1 粉煤灰的预处理与改性 将粉煤灰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105 ℃干燥至恒重。将预处理后的粉煤灰(FA)与无水Na2CO3混合(质量比3∶1),800 ℃ 焙烧2 h。而后,研磨即得改性粉煤灰(MFA)。

1.2.2 吸附实验 取100 mL Cu2+溶液和0.1 g吸附剂,置于250 mL锥形瓶中,恒温振荡(150 r/min)。改变吸附参数,如pH、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吸附温度等,取上清液并过滤(0.45 μm),测定滤液中的Cu2+浓度。

1.3 分析方法

pH通过酸度计测定;Cu2+质量浓度由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波长为324.7 nm。

2 结果与讨论

2.1 吸附性能

实验条件:Cu2+10 mg/L,303 K,4 h,1 g/L。当pH>7时,Cu2+会产生沉淀[4],因而吸附实验在pH为2~6范围内进行。当pH为2时,FA和MFA对Cu2+的吸附率均很低,见图1。

图1 FA和MFA对Cu2+的吸附效果Fig.1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Cu2+ on FA and MFA

由图1可知,当pH增加到4时,Cu2+的吸附率显著增加,并趋于稳定。在酸性环境中,溶液中 Cu(Ⅱ)的主要形态为Cu2+[5]。低pH条件下,H+的竞争性吸附导致Cu2+的吸附率较低。随着溶液pH的升高,H+浓度降低,吸附剂去质子化程度增加,金属离子与吸附剂之间的静电引力增强,从而Cu2+的吸附率逐渐升高。由图1可知,不同pH值下MFA对Cu2+的吸附率较FA均有所提高。

2.2 吸附动力学

实验条件:Cu2+10 mg/L,303 K,pH 5.3,1 g/L。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曲线见图2。

由图2可知,吸附初期,溶液中存在大量吸附位点和足够的Cu2+,因而呈现出Cu2+的快速吸附。而后,随着时间的延长,MFA表面的吸附位点被占据,Cu2+逐渐渗透扩散到MFA内部。此外,随着MFA吸附Cu2+的增多,MFA与溶液中Cu2+之间的静电排斥增强,MFA对Cu2+的吸附阻力增加。因而,吸附后期Cu2+的吸附量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90 min后Cu2+的吸附量趋于稳定,吸附达到平衡。

图2 吸附动力学模型的拟合Fig.2 Fitting of adsorption kinetics a.拟一级和拟二级模型;b.颗粒内扩散模型

采用拟一级、拟二级和颗粒内扩散方程对吸附过程进行拟合,动力学参数见表1。与拟一级和颗粒内扩散模型相比,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具有更高的相关系数(R2=0.999),平衡吸附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接近。因此,MFA对Cu2+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由图2b可知,图中的曲线分为两个线性区域,表明MFA对Cu2+的吸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首先吸附质通过外扩散传质到吸附剂表面,然后在孔隙内进行颗粒内扩散[6]。颗粒内扩散模型中C不为零,说明内扩散不是唯一的速控步骤,还应同时考虑外扩散过程,即液膜扩散和表面吸附[7]。

表1 动力学拟合参数Table 1 Parameters of kinetic models

2.3 等温吸附线

实验条件:pH 5.3,4 h,1 g/L。采用 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分析了Cu2+在MFA上的平衡吸附数据,拟合结果见图3和表2。

图3 吸附等温线的拟合Fig.3 Fitting of adsorption isotherms

表2 等温线拟合参数Table 2 Parameters of isotherm models

Langmuir模型假设吸附剂表面具有均匀的吸附位点和吸附能,适用于均匀表面的单层吸附。Freundlich模型基于吸附位点和能量的指数分布,涉及多层和非均相吸附过程。根据拟合参数可知,两种等温线方程的R2均大于0.9,均可较好地描述MFA对Cu2+的吸附行为。然而,Freundlich对Cu2+平衡吸附量的拟合度更高。

在Freundlich模型中,1/n为0.34~0.36,在0.1~0.5之间,表明吸附易于发生[8]。根据Langmuir模型可知,MFA对Cu2+的理论吸附容量为21.55~42.55 mg/g,优于表3中大多数工业固废吸附剂和粉煤灰改性吸附剂。

表3 不同吸附剂对Cu2+的吸附量Table 3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u2+ on various adsorbents

2.4 吸附热力学

热力学参数(ΔG、ΔH、ΔS)可以预测吸附路径和吸附方向。ΔG、ΔH、ΔS的计算见式(1)、式(2)。其中,Kd由kF转换得到[19]。由lnKd与1/T之间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出ΔH、ΔS(见图4),吸附热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见表4。

ΔG=-RTlnKd

(1)

(2)

由表4可知,不同温度下ΔG的负值表明了Cu2+在MFA上的吸附过程是自发的。随着温度的升高,ΔG的负性增大,说明吸附过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同时,ΔH的正值也反映了吸附的吸热性质,较高的温度有利于MFA对Cu2+的吸附。ΔS的正值意味吸附过程中吸附剂与溶液界面处的随机性增加。通常,ΔG在-20~0 kJ/mol范围内为物理吸附,ΔG在-80~-400 kJ/mol之间为化学吸附,ΔG介于-20~-80 kJ/mol为物理和化学吸附[20]。因此,热力学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下,Cu2+在MFA上的吸附为物理化学吸附过程,意味着Cu2+与吸附剂表面形成了化学键和范德华力。

图4 温度对lnKd的影响Fig.4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lnKd

表4 吸附热力学参数Table 4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2.5 FTIR分析

前期研究[21]表明,粉煤灰热改性后,1 100 cm-1处的Si—O—T(T=Si或Al)吸收峰向低波数偏移,移至1 000 cm-1。

由图5可知,在粉煤灰与Na2CO3焙烧过程中,粉煤灰中Si、Al解聚重组,Na+可能代替了链上的某些基团,使得吸收峰受到影响,出现峰值移动[22]。进入粉煤灰中的Na+可与溶液中的 Cu2+发生离子交换。3 420 cm-1处为 —OH的伸缩振动峰;465 cm-1附近的峰为Si—O—Al弯曲振动峰。吸附Cu2+后,改性粉煤灰在 3 420 cm-1处的吸收峰偏移至3 410 cm-1,465 cm-1峰强有所减弱,表明羟基和Al—O—Si官能团参与了Cu2+的吸附。

图5 改性粉煤灰吸附Cu2+前后的FTIR图Fig.5 FTIR spectra of modified fly ash before and after Cu2+ adsorbed

2.6 共存离子对Cu2+吸附的影响

在Cu2+10 mg/L,303 K,pH 5.3,1 g/L的实验条件下,研究了共存离子对Cu2+吸附的影响。共存离子的浓度均为0.16 mmol/L,结果见图6。

图6 共存离子对Cu2+吸附的影响Fig.6 Effect of co-existing ions on Cu2+ adsorption

由图6可知,K+、Na+和Zn2+对Cu2+吸附的影响较弱,在0.91%~4.34%的范围内有轻微的抑制作用。相比之下,Pb2+的吸附抑制作用较明显,抑制率高达27.90%,表明Pb2+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吸附,与Cu2+竞争吸附剂上有限的吸附位点。这可能是由于Pb2+具有较高的电负性、较小的水合离子半径和较低的一级水解常数负对数,因而对吸附剂表面具有更高的吸附亲和力[23]。

3 结论

(1)在不同pH条件下,热改性粉煤灰对水中Cu(Ⅱ)的吸附效果均有提高。

(2)MFA对Cu(Ⅱ)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包括液膜扩散、表面吸附和颗粒内扩散。

(3)等温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吸附易于发生。当温度为293~313 K时,MFA对Cu(Ⅱ)的理论吸附容量为21.55~42.55 mg/g,MFA是一种较好的工业固废吸附材料。

(4)由吸附热力学可知,MFA对Cu(Ⅱ)的吸附是自发、熵增的吸热过程,吸附机制主要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猜你喜欢
吸附剂粉煤灰改性
固体吸附剂脱除烟气中SOx/NOx的研究进展
用于空气CO2捕集的变湿再生吸附剂的筛选与特性研究
粉煤灰陶粒石油压裂支撑剂的制备与表征
粉煤灰综合利用进展及前景展望
烟煤烟气吸附剂脱汞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掺杂Mg、La对高温CO2钙基吸附剂循环特性的影响
P(3,4HB)/PHBV共混改性及微生物降解研究
粉煤灰制备洁净钢精炼渣工艺研究
ABS/改性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聚甲醛增强改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