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庭事苑》的训诂学成就

2020-09-29 07:44郑莉娟
现代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训诂

郑莉娟

摘  要:《祖庭事苑》是中国禅宗史上最早解释禅宗语词的辞书,该书在文本辑佚、古籍考订、文字训诂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解疑析错、探明语源、审音辨形三个方面,考辨书中的12则词条,以此管窥《祖庭事苑》的训诂学成就。

关键词:《祖庭事苑》;析错;语源;考辨;训诂

北宋僧人睦庵善卿所撰的《祖庭事苑》[1]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解说禅宗语录语词的辞书。全书择取唐、北宋禅师的十八种著作中的两千四百多条词语,校勘讹误字形,注音释义,并指明来源。该书在疏解禅籍语词时,既对学人解读禅籍时的疑问及错误进行解说和纠正;又充分利用辞书、古注来探求字义、词义,尽可能地探明词语的语源;还通过辨析词语的音形为释义找到依据。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为阅读禅籍扫清了障碍,也为文字学、语源学等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下面,就从解疑析错、探明语源、审音辨形三个方面,考辨书中的12则词条,以此管窥《祖庭事苑》的训诂学成就。

一、解疑析错

《祖庭事苑》虽以释义为主,但据笔者统计,书中有多达七十条的注释内容为纠正错误,这些错误或是所释禅录中的错误,或为某些禅籍中出现的讹误。善卿竭尽全力补正,这种作法与善卿的编撰目的是一致的。为了给学者正确的“释教因缘”“儒书事迹”而不“误累后学”,善卿针对这些错误,或直接纠错,或指出缘由,或提示学人应注意之处。

(一)直接指正错误

(1)【青萝夤缘】

语出《忠国师碑》。乃草堂沙门飞锡撰。其间数语,丛林率多举唱。如:“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泞,出没大虚之中。万法本闲而人自闹。”“论顿也,不留朕迹;语渐也,返常合道。”“得之于心,伊兰作栴檀之树;失之于旨,甘露乃蒺?之园。”“白云志高,青松节峻,唯帝之师,亲传法印。解深貌古,言崄理顺,不有定门,将何演顿?”此皆草堂飞锡之语,今丛林说者往往指作国师之言。盖由看寻之疏率,又岂能明雪窦之旨哉?①(卷一《雪窦后录》)

按:善卿于该目下指出学者因“看寻之疏率”而误把飞锡《忠国师碑》的内容当作忠国师本人的话语。经笔者查检,这种现象在禅籍中的确经常出现。如:《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七:“上堂。南阳忠国师云:‘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泞,出没太虚之中。万法本闲,而人自闹。”《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卷七:“师下堂,众礼拜,各归位,久立。师顾众云:‘正恁么时也,恰好有甚么相辜负处?复举南阳忠国师云‘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泊,出没太虚之中。万法本闲,惟人自闹。”可见,以上语录皆将“青萝夤缘”句误作忠国师之语。如此看来,确有必要对此加以纠正。

(2)【一句合头语】

按云门垂代:“古人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作么明得免此过?”古人,谓船子也。船子问夹山:“你何处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所到。”船子笑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今雪窦云:“忽若云门道,一句合头语。”此船子语,非云门也。(卷二《雪窦拈古》)

按:该词亦见于《明觉禅师语录》卷三:“师云:‘者汉劳而无功,忽若云门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又作么生免此过?”又《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一日云:‘古人道:一句合頭语,万劫系驴橛。作么生明得免此过?代云:‘赵州石桥嘉州大像。”可知上述语录皆以“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为云门禅师所言。

善卿于该条下将这句话归为船子之语。“船子”与“夹山”的对话见于《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卷四:“船子才见夹山。便问:‘大德住在甚寺?夹山云:‘寺则不住,住则不似。船子云:‘汝道不似,不似箇甚么?夹山云:‘不是目前法。船子云:‘甚处学得来?夹山云:‘非耳目之所到。船子云:‘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夹山拟开口,船子便打落水。才拟出,船子又云:‘道。道。夹山拟开口,船子又打,夹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船子云:‘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夹山云:‘抛纶掷钓,师意如何?船子云:‘丝悬渌水浮,定有无之意。速道!速道!夹山云:‘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船子云:‘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夹山乃掩耳。船子云:‘如是。如是。”由此可见,善卿此校的确是有据可依的。

(3)【袖里藏锋】

《达观录·四藏锋颂·序》云:“丛林旧有四藏锋:一曰就事藏锋;二曰就理藏锋;三曰入就藏锋;四曰出就藏锋。”不知何人改就为袖,改理为里云云。今禅家录用就字为襟袖字,用理字为表里字,共所不疑也。且如风穴录有四出就语:一曰如何是密室中事,出袖谈今古,回颜独皱眉。二曰九夏赏劳,请师言荐。出袖拂开龙洞雨,泛杯波涌钵囊花。三举南泉辞寒山游石桥缘。僧问师:“意旨如何?”出袖藏锋能灵利,毛睫无差滑石桥。四勘僧云:“声前来,句后杀。”僧应尔。师云:“出袖藏锋无定止,汝溃经雨倒降旗。”此盖后人不善其意,妄以去就之就,改为襟袖之袖也。今丛林中以袖里藏锋、出袖拂开皆为用中语,举口则棒拍已行,岂容拟议?虽然,苟欲详其问答语脉,则是何旨意。古人之言,岂虚发邪?既学古人之建立,安可忽诸?且就事则全事,就理则全理,入就则事理俱,出就则事理泯。至于四料拣、四宾主、三句、五位,各有宗徒,无自封执。第以风穴四语详之,则厥旨可见。达观去临济七世,去风穴四世,乃直下正派,颇得详审,以此校之,则凡曰禅门语录,袖、里皆宜改为就、理。若谓法门时节,不得以语言文字辄生情解者,吾未如之何也矣。(卷二《雪窦瀑泉》)

按:该词亦见于《明觉禅师语录》卷四:“上堂。‘汝等诸人,尽是久经阵敌惯战作家,倚天长剑即不问,尔作么生是袖里藏锋?代云:‘寡不敌众。”

善卿立该目是批评有些学人对“袖里藏锋”意义的误解,故而三次指出改“就”为“袖”、改“理”为“里”的错误。为使学人清晰地理解“就”“理”之缘由,善卿又于卷六《风穴众吼集》单立“出袖”一条,并详细地列出四藏锋颂:

其一:就事藏锋事独全,不于理上取言诠。金麟若不吞香饵,摆尾摇头戏碧川。

其二:就理藏锋理最微,岂从事上立毫厘。新罗鹞子飞天外,肯搦林中死雀儿。

其三:入就藏锋理事该,碧潭飘起动风雷。禹门三月桃花浪,戴角擎头免曝腮。

其四:出就藏锋事理亡,长天赫日更无妨。雷公电母分明说,霹雳声中石火光。

以上足以见出善卿对这一条目的重视,在此之后,却很少有人谈及该话题。直到日本江户时代的无著道忠,在其所著的《盌云灵雨》[2]中再次谈到了“出袖出就”①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无著认为“袖”字正确,理由是“因袖有拂开言也”,这显然是未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禅宗的宗旨并不在于追求外在的语言文字,因此,它虽然运用语言这一载体,但更追求超越语言层面的深层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说,语言文字有可能限制了意义的表达,但在它限制言说的同时,也能把意义呈现出来。“出就”便是禅师活用语言的超脱手法,它是超越语言文字而指向更深层次的意义的。

(4)【葬熊耳】

当云葬龙耳,盖有其缘。西晋文帝闻璞郭②为人相墓地,遂微服观之。谓主人曰:“此葬龙角当灭族,何为葬此?”主人曰:“郭璞云:‘此是龙耳,三年当有天子至。”帝曰:“出天子耶。”主人曰:“非出天子,能致天子也。”《传灯》作“吕才葬虎耳”,亦非也。吕才,唐博州清平人也,官至太常丞,善阴阳术数。尝撰《卜宅篇》,凡七章。甚祛俗执,因附一二于下。其六曰:“且人有初贱而后贵,始泰而终否者,子文为令尹,仕三而已;展禽三黜于士师,彼家墓已定而不改,此名位不常。何也?故知荣辱升降,事关诸人而不由葬也。世之人为葬巫所欺,悉擗踊荼毒以期微幸,由是相茔陇,希官爵,择日时,规财利,谓辰日不哭,欣然而受吊;谓同属不得临圹,吉服避送其亲。诡斁礼俗,不可以法也。”(卷七《八方珠玉集》)

按:“葬龙耳”这一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术解》,主要讲述了郭璞为墓主“葬龙耳”从可招致天子询问,其目的是为了证明郭璞的葬术的神奇玄妙,十分灵验。

卍续藏本《拈八方珠玉集》:“举僧问灵云:‘君王出阵时如何?云云:‘郭璞葬熊耳。僧云:‘如何是郭璞葬熊耳?云云:‘坐见白衣天。僧云:‘当今何在?云云:‘莫觸龙颜。佛鉴拈云:‘从苗辨地,因语识人。灵云见桃花便悟,名不虚传,如何辨的?不见他道,郭璞葬熊耳。”此段记载了一位僧人与灵云志勤禅师的对话,佛鉴又拈提这一古则。依据善卿的校释,该古则之意便可了然。而佛鉴拈提这一古则夸赞灵云见桃花便悟,就如同郭璞指示墓主“葬龙耳”、三年后招致天子前来询问一样,都是“名不虚传”,只不过一是“从苗辨地”,一是“因语识人”。

此外,善卿还指出《景德传灯录》作“吕才葬虎耳”的失误,一并改之。吕才之生平事迹,可参看《旧唐书》卷七十九、《新唐书》卷一〇七,两书还收录了其《葬篇》等三篇著作。据《葬篇》文意可知,吕才对当时的埋葬迷信风水是反对的。善卿所引用的“其六曰:……不可以法也”这段话,也见于《新唐书·吕才传》之《葬篇》,只是文字略有出入。

(二)因“参阅不审”而误

(5)【三句】

一截断众流,二函盖乾坤,三随波逐浪,立此三句,自德山圆明大师始也,今皆谓云门三句者,盖参寻之不审也。然德山即云门之嗣,有此三句尔。(卷一《云门录》上)

(6)【出三句语】

云门有时示众云:‘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陟世缘,作么生承当?自代云:‘一镞破三关。然虽有此意,且未尝立为三句。昔普安道禅师,因德山出三句语,随以颂之付于卷末,往往亦指此颂为云门所作,是皆看阅不审也。道即德山之的嗣。(卷一《云门录》上)

按:善卿立“三句”“出三句语”二则条目,主要不是解说“三句”之义,而是纠正禅人习用“云门三句”说法的错误。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禅籍中确实常见。如《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五:“门云:‘体露金风,句中不妨把断要津,不通凡圣。须会他举一明三,举三明一。尔若去他三句中求,则脑后拔箭。他一句中须具三句:函盖乾坤句,随波逐浪句,截断众流句。自然恰好。云门三句中,且道用那句接人,试辨看。”再如《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八:“师云:‘此三转语。一转具三玄三要,四料拣四宾主。洞山五位,云门三句,百千法门,无量妙义,若人拣得,许尔具一只眼。”

善卿指出,云门禅师有“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陟世缘”三句,而“截断众流”“函盖乾坤”“随波逐浪”这“三句”,实则为云门法嗣德山缘密汲取云门之精华,改其语句,禅林或称“德山三句”。《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朗州德山第九世缘密圆明大师》:“德山有三句语:一句函盖乾坤,一句随波逐浪,一句截断众流。”

善卿还指出,禅人误把德山缘密禅师的弟子普安道对此三句作的颂当作云门禅师所作。在大正藏本《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下末尾,十二首颂仍以《颂云门三句语并余颂八首》为题,记为“门人住德山圆明大师缘密述”。经笔者考察,这十二首颂亦见于《天圣广灯录》卷二一《鼎州普安道禅师》、《联灯会要》卷三○《鼎州普安道和尚》。由此可见,善卿此校是十分正确且很有必要的。

(7)【玄沙有言】

愚观此颂,正用常归宗语,其意甚详。今云玄沙有言,玄沙又得于归宗耳,备录二颂,应知所出之前后也。归宗常禅师颂:归宗事理绝,日轮正当午。自在如师子,不与物依怙。独步四山顶,优游三大路。欠呿飞禽坠,嚬呻众邪怖。机竖箭易及,影没手难覆。施张若工伎,裁剪如尺度。巧镂万般名,归宗还似土。语默音声绝,音妙情难措。弃个眼还胧,取个耳还瞽。一镞破三关,分明箭后路。可怜大丈夫,先天为心祖。玄沙颂云:一二三四五,日轮正当午。可怜大丈夫,先天为心祖。(卷二《雪窦颂古》)

按:该词亦见于《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六:“雪窦颂古云:与君放出关中主,放箭之徒莫莽卤。取个眼兮耳必聋,舍个耳兮目双瞽。可怜一镞破三关,的的分明箭后路。君不见玄沙有言兮,大丈夫先天为心祖。”

善卿对雪窦颂古中的“玄沙有言”一语择出立目,其目的是指出雪窦颂古中的“一镞破三关,分明箭后路。可怜大丈夫,先天为心祖”句乃出自归宗而非玄沙。因此,在《风穴众吼集》“一镞”下,善卿又列出归宗颂原文加以强调①。《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亦指出了该颂非玄沙所作。其书卷六云:“此颂数句,取归宗颂中语。归宗昔日,因作此颂,号曰归宗,宗门中谓之宗旨之说……大丈夫先天为心祖。玄沙常以此语示众。此乃是归宗有此颂,雪窦误用为玄沙语。如今参学者,若以此心为祖宗,参到弥勒佛下生,也未会在若。”

(8)【威音王佛】

禅宗不立文字,谓之教外别传。今宗匠引经,所以明道,非循迹也。且威音王佛已前,盖明实际理地;威音已后,即佛事门中。此借喻以显道,庶知不从人得。后人谓音王实有此缘,盖由看阅乘教之不审,各本师承,沿袭而为此言。(卷五《池阳问》)

按:善卿于该目下纠正后人因“看阅乘教之不审”而“谓音王实有此缘”。“威音王佛”即过去庄严劫最初的佛名。《法华经》卷六《常不轻菩萨品》:“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国名大成。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势!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由此可知,威音王佛确有此缘。

威音王佛已前,是指威音王佛未出世之前,距离现在时间久远。禅宗以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为宗旨,“威音王已前”即不用语言文字传达妙义,为无师无学的明心见性境界。所以善卿有言“今宗匠引经,所以明道,非循迹也”。威音王以后,则是祖师传承,而这一时期仍然无师印证所学,自然是天外公道[3](P256)。《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一二:“威音王已前,无师自悟,是大解脱人;威音已后,因师打发,不免立師立资,有迷有悟。”《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又“威音未朕前”“威音那畔”义同“威音王已前”,是指悟道境界。《如净和尚语录》卷上:“今朝九月初一,打板普请坐禅。第一切忌瞎睡,直下猛烈为先。忽然爆破漆桶,豁如云散秋天。劈脊棒,迸胸拳,昼夜方才不可眠。虚空消殒更消殒,透过威音未朕前。咦,栗棘金圈恣交,凯歌高贺彻风颠。”《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一○:“直饶空劫已前,威音那畔。一时座断,大似钉桩摇橹,胶柱调弦,直饶显目前机用目前事。”此外,禅籍中“威音”与“空劫”常常并提连用。《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八:“而今默照邪师辈,只以无言无说为极则,唤作威音那畔事,亦唤作空劫已前事。”“空劫已前事”即超越时空的禅悟之境,同“威音那畔事”。

二、探明语源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语源是客观存在的[4]。语源的探求主要包括探索语源意义和命名缘由。蒋绍愚先生指出:“要对一个词语有更深的了解,就不仅要弄清其意义,还要推求其语源。推求语源包括两个方面:(a)弄清某个词语的历史来源;(b)弄清某个词语的‘得名之由(或者叫‘内部形式)。”[5](P294)张永言认为,“指出某个词或词义最先见于某一文献并不意味着它在语言里就产生在这个文献的撰著年代;找出最早用例的目的只在于确定某一个词或词义产生的时代下限,即是说它在语言里出现不晚于某个时代。”[6](P17)善卿在多数词目下直接指出了词语的出处或来源,为我们确定了某一个词或词义产生的时代下限。

(9)【禾山】

《宝藏论》云:“夫学者有三:其一谓之真,其二谓之邻,其三谓之闻。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谓之真。”(卷二《雪窦颂古》)

按:该词亦见于《明觉禅师语录》卷三:“卧龙代云:‘和尚属专甲。禾山云:‘是何道理?赵州云:‘明年与和尚作领布衫。”

善卿在该词目下直接引用《宝藏论》,似乎让人不明就里。“禾山”本是指吉州禾山无殷禅师,其著名的公案为“禾山打鼓”,即他反复用“解打鼓”来回应僧人的连续发问。《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五:“禾山垂语云:‘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是为真过。僧出,问:‘如何是真过?山云:‘解打鼓。又问:‘如何是真谛?山云:‘解打鼓。又问:‘即心即佛即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山云:‘解打鼓。又问:‘向上人来时如何接?山云:‘解打鼓。禾山垂示云:‘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是为真过。此一则语,出《宝藏论》。”由此可知,善卿于此处并非是解释禾山,而是要指明禾山垂语的出处为《宝藏论》。

(10)【四山】

《别译阿含》云:“一老山能坏少壮;二病山能坏色力;三死山能坏寿命;四衰耗山能坏一切荣华富贵。”又《问谏王经》:“譬如四山四面合之,其中物类如何能免。王曰:‘如人四大俱坏,有情命可免否,在须臾间不可保也。”(卷七《八方珠玉集》)

按:该词亦见于《拈八方珠玉集》:“僧问曹山:‘四山相逼时如何?山云:‘曹山在里许。僧云:‘未审还求出也无。山云:‘在里许,即求出。”“四山相逼”即人身常为生老病死四苦相逼迫。

善卿引用《别译杂阿含经》之“老山、病山、死山、衰耗山”,作为“四山”一词的语源。又《大明三藏法数》卷一一“四山”条亦注云:“出《别译杂阿含经》。”由此可知,“四山”词义产生的时代应是在南朝宋之前。詹绪左曾指出,“四山”出自《涅槃经》卷二十九:“我即赞言:‘善哉!大王,我说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来切人,云何大王不修戒施?”[7](P163)则时代略晚。

三、审音辨形

禅籍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俗语词,可是,要完全了解这些俗语词的意义却并非易事。《祖庭事苑》主要运用审音辨形的训释方式来探究这些词义。所谓“音”,即词语的语音形式;所谓“形”,即词语的文字形式。

(11)【塻窑】

本作莫傜,地名。今沩山塔庄是矣。古语云:不作沩山一顶笠,无由得到莫傜村。(卷一《雪窦后录》)

按:大正藏本《明觉禅师语录》卷三:“猷窰人设齐且致,水中拈月致将一问来。”嘉庆藏本《明觉禅师语录》卷二,“猷窰”作“塻窰”,“设齐”作“设斋”。卷后附音义:“塻,莫、模二音。窰,余招切,与窑同。”由此可知,“猷”当为“塻”之误字。禅籍中亦见其他异形,例如:

1.无底篮中提得起,莫窰村里不须寻。(《联灯会要》卷二九《临安府净慈道昌禅师》)

2.僧问:“不作沩山一顶笠,无由得到莫窑村。如何是沩山一顶笠?”师唤曰:“近前来。”僧近前,师与一蹈。(《五家正宗赞》卷四《沩山大圆禅师》)

3.波斯读梵字,寞窑人作诗。乌头彷彿,附子依俙。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一九)①

4.上堂云:“烁电之机罕遇,且向摸窰村里作活计。”僧问:“如何是摸窰村里作活计?”师云:“归依佛法僧。”(《古尊宿语录》卷六《睦州和尚语录》)

5.师上堂云:“有一人恁么去,有一人恁么来,且道此二人,阿那箇为得人天眼衲僧,作么生辨?若辨得去,有参学眼;若辨不得,莫傜人设斋,珍重。”(《天圣广灯录》卷二五《郢州林鸡彻禅师》)

以上例句中的“莫窰”“莫窑”“摸窰”“莫傜”四个异形词,当以“莫傜”为正。因此,善卿言“本作莫傜”,甚是。詹绪左曾以《祖庭事苑》的释义作为“猷窰”的佐证[8](P311)。莫傜,即瑶族的古称。《梁书·张缵传》:“(缵)改为使持节、都督湘、桂、东宁三州诸军事、湘州刺史……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因此向化。”《隋书·地理志下》:“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

(12)【距死】

当作倚死。倚,巨绮切,立也。距,音巨,鸡距也。或作伎,与也。并非义。(卷七《八方珠玉集》)

按:卍续藏本《拈八方珠玉集》:“有澄一禅客,见婆问云:‘南泉因什么少机关?婆哭云:‘可悲!可痛!一罔措。婆云:‘会么?一合掌而立。婆云:‘跂死禅和,如麻似粟。”这里则作“跂死禅和”。

善卿认为,“距死”当作“倚死”,甚是。“距”,《说文解字·足部》:“距,鸡距。”“倚”,《广雅·释诂四》:“倚,立也。”“伎”,《说文解字·人部》;“伎,与也。”善卿依字书、韵书为三字注音释义,可以看出,“距”“伎”的字义与文意不符。据上文,凌行婆见澄一禅客不知所措,故骂他是只知站立的禅客。“跂”与前一句禅客“合掌而立”的“立”相对应。由此可见,此处“跂”的意思是“抬起脚后跟站着”,与“倚”同义。又上段引文中的“跂死禅和”,在《景德传灯录》卷八《浮杯和尚》中作“徛死禅和”,在《联灯会要》卷五中作“伎死禅和”,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中作“猗死禅和”。这些异形词皆应以“倚死”为正。

与“倚死禅和”同义的还有“立死汉”“立地死汉”“立地死人”[9]。《古尊宿语录》卷一四《赵州真际禅师语录》:“问:‘灵草未生时如何?师云:‘嗅着即脑裂。云:‘不嗅时如何?师云:‘如同立死汉。《续传灯录》卷二四《潭州岳麓海禅师》:“僧问:‘进前三步时如何?师曰:‘撞头磕额。曰:‘退后三步时如何?师曰:‘堕坑落堑。曰:‘不进不退时如何?师曰:‘立地死汉。”《天圣广灯录》卷二○《蕲州北禅悟同禅师》:“若见,与我拈将出来看;若不见,大似立地死人。”“倚死”“立死”,均谓禅僧如死人一般站立着,比喻禅人不能通变,不识机要[10](P306)。无著

道忠《葛藤语笺》“伎死禅和”条:“一山曰:言无伎俩禅和也。又曰:不能通变之人,不识机要之人。”[8](P153)一山将“伎死禅和”释为“无伎俩禅和”,显然是望文生义;而将其释为“不能通变之人,不识机要之人”,则为切中肯綮之言。

参考文献:

[1]台湾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佛光大藏经·祖庭事苑(禅藏).1994.

[2][日]无著道忠.盌云灵雨[M].东京:日本花园大学禅文化研究所,1991.

[3]黃绎勋.宋代禅宗辞书《祖庭事苑》之研究[M].台北:佛光出版社,2011.

[4]杨泽林.浅谈名物命名之源[M].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6,(4).

[5]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张永言.语文学论集(增补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7]詹绪左.《祖堂集》词语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日]无著道忠.葛藤语笺[M].东京:日本花园大学禅文化研究所,1991.

[9]顾军.释“徛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5).

[10]詹绪左.禅籍疑难词语考(下)[A].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八辑)[C].巴蜀书社,2014.

北宋僧人睦庵善卿所撰的《祖庭事苑》[1]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解说禅宗语录语词的辞书。全书择取唐、北宋禅师的十八种著作中的两千四百多条词语,校勘讹误字形,注音释义,并指明来源。该书在疏解禅籍语词时,既对学人解读禅籍时的疑问及错误进行解说和纠正;又充分利用辞书、古注来探求字义、词义,尽可能地探明词语的语源;还通过辨析词语的音形为释义找到依据。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为阅读禅籍扫清了障碍,也为文字学、语源学等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下面,就从解疑析错、探明语源、审音辨形三个方面,考辨书中的12则词条,以此管窥《祖庭事苑》的训诂学成就。

一、解疑析错

《祖庭事苑》虽以释义为主,但据笔者统计,书中有多达七十条的注释内容为纠正错误,这些错误或是所释禅录中的错误,或为某些禅籍中出现的讹误。善卿竭尽全力补正,这种作法与善卿的编撰目的是一致的。为了给学者正确的“释教因缘”“儒书事迹”而不“误累后学”,善卿针对这些错误,或直接纠错,或指出缘由,或提示学人应注意之处。

(一)直接指正错误

(1)【青萝夤缘】

语出《忠国师碑》。乃草堂沙门飞锡撰。其间数语,丛林率多举唱。如:“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泞,出没大虚之中。万法本闲而人自闹。”“论顿也,不留朕迹;语渐也,返常合道。”“得之于心,伊兰作栴檀之树;失之于旨,甘露乃蒺?之园。”“白云志高,青松节峻,唯帝之师,亲传法印。解深貌古,言崄理顺,不有定门,将何演顿?”此皆草堂飞锡之语,今丛林说者往往指作国师之言。盖由看寻之疏率,又岂能明雪窦之旨哉?①(卷一《雪窦后录》)

按:善卿于该目下指出学者因“看寻之疏率”而误把飞锡《忠国师碑》的内容当作忠国师本人的话语。经笔者查检,这种现象在禅籍中的确经常出现。如:《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七:“上堂。南阳忠国师云:‘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泞,出没太虚之中。万法本闲,而人自闹。”《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卷七:“师下堂,众礼拜,各归位,久立。师顾众云:‘正恁么时也,恰好有甚么相辜负处?复举南阳忠国师云‘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泊,出没太虚之中。万法本闲,惟人自闹。”可见,以上语录皆将“青萝夤缘”句误作忠国师之语。如此看来,确有必要对此加以纠正。

(2)【一句合头语】

按云门垂代:“古人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作么明得免此过?”古人,谓船子也。船子问夹山:“你何处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所到。”船子笑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今雪窦云:“忽若云门道,一句合头语。”此船子语,非云门也。(卷二《雪窦拈古》)

按:该词亦见于《明觉禅师语录》卷三:“师云:‘者汉劳而无功,忽若云门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又作么生免此过?”又《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一日云:‘古人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作么生明得免此过?代云:‘赵州石桥嘉州大像。”可知上述语录皆以“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为云门禅师所言。

善卿于该条下将这句话归为船子之语。“船子”与“夹山”的对话见于《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卷四:“船子才见夹山。便问:‘大德住在甚寺?夹山云:‘寺则不住,住则不似。船子云:‘汝道不似,不似箇甚么?夹山云:‘不是目前法。船子云:‘甚处学得来?夹山云:‘非耳目之所到。船子云:‘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夹山拟开口,船子便打落水。才拟出,船子又云:‘道。道。夹山拟开口,船子又打,夹山豁然大悟,乃點头三下。船子云:‘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夹山云:‘抛纶掷钓,师意如何?船子云:‘丝悬渌水浮,定有无之意。速道!速道!夹山云:‘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船子云:‘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夹山乃掩耳。船子云:‘如是。如是。”由此可见,善卿此校的确是有据可依的。

(3)【袖里藏锋】

《达观录·四藏锋颂·序》云:“丛林旧有四藏锋:一曰就事藏锋;二曰就理藏锋;三曰入就藏锋;四曰出就藏锋。”不知何人改就为袖,改理为里云云。今禅家录用就字为襟袖字,用理字为表里字,共所不疑也。且如风穴录有四出就语:一曰如何是密室中事,出袖谈今古,回颜独皱眉。二曰九夏赏劳,请师言荐。出袖拂开龙洞雨,泛杯波涌钵囊花。三举南泉辞寒山游石桥缘。僧问师:“意旨如何?”出袖藏锋能灵利,毛睫无差滑石桥。四勘僧云:“声前来,句后杀。”僧应尔。师云:“出袖藏锋无定止,汝溃经雨倒降旗。”此盖后人不善其意,妄以去就之就,改为襟袖之袖也。今丛林中以袖里藏锋、出袖拂开皆为用中语,举口则棒拍已行,岂容拟议?虽然,苟欲详其问答语脉,则是何旨意。古人之言,岂虚发邪?既学古人之建立,安可忽诸?且就事则全事,就理则全理,入就则事理俱,出就则事理泯。至于四料拣、四宾主、三句、五位,各有宗徒,无自封执。第以风穴四语详之,则厥旨可见。达观去临济七世,去风穴四世,乃直下正派,颇得详审,以此校之,则凡曰禅门语录,袖、里皆宜改为就、理。若谓法门时节,不得以语言文字辄生情解者,吾未如之何也矣。(卷二《雪窦瀑泉》)

按:该词亦见于《明觉禅师语录》卷四:“上堂。‘汝等诸人,尽是久经阵敌惯战作家,倚天长剑即不问,尔作么生是袖里藏锋?代云:‘寡不敌众。”

善卿立该目是批评有些学人对“袖里藏锋”意义的误解,故而三次指出改“就”为“袖”、改“理”为“里”的错误。为使学人清晰地理解“就”“理”之缘由,善卿又于卷六《风穴众吼集》单立“出袖”一条,并详细地列出四藏锋颂:

其一:就事藏锋事独全,不于理上取言诠。金麟若不吞香饵,摆尾摇头戏碧川。

其二:就理藏锋理最微,岂从事上立毫厘。新罗鹞子飞天外,肯搦林中死雀儿。

其三:入就藏锋理事该,碧潭飘起动风雷。禹门三月桃花浪,戴角擎头免曝腮。

其四:出就藏锋事理亡,长天赫日更无妨。雷公电母分明说,霹雳声中石火光。

以上足以见出善卿对这一条目的重视,在此之后,却很少有人谈及该话题。直到日本江户时代的无著道忠,在其所著的《盌云灵雨》[2]中再次谈到了“出袖出就”①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无著认为“袖”字正确,理由是“因袖有拂开言也”,这显然是未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禅宗的宗旨并不在于追求外在的语言文字,因此,它虽然运用语言这一载体,但更追求超越语言层面的深层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说,语言文字有可能限制了意义的表达,但在它限制言说的同时,也能把意义呈现出来。“出就”便是禅师活用语言的超脱手法,它是超越语言文字而指向更深层次的意义的。

(4)【葬熊耳】

当云葬龙耳,盖有其缘。西晋文帝闻璞郭②为人相墓地,遂微服观之。谓主人曰:“此葬龙角当灭族,何为葬此?”主人曰:“郭璞云:‘此是龙耳,三年当有天子至。”帝曰:“出天子耶。”主人曰:“非出天子,能致天子也。”《传灯》作“吕才葬虎耳”,亦非也。吕才,唐博州清平人也,官至太常丞,善阴阳术数。尝撰《卜宅篇》,凡七章。甚祛俗执,因附一二于下。其六曰:“且人有初贱而后贵,始泰而终否者,子文为令尹,仕三而已;展禽三黜于士师,彼家墓已定而不改,此名位不常。何也?故知荣辱升降,事关诸人而不由葬也。世之人为葬巫所欺,悉擗踊荼毒以期微幸,由是相茔陇,希官爵,择日时,规财利,谓辰日不哭,欣然而受吊;谓同属不得临圹,吉服避送其亲。诡斁礼俗,不可以法也。”(卷七《八方珠玉集》)

按:“葬龙耳”这一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术解》,主要讲述了郭璞为墓主“葬龙耳”从可招致天子询问,其目的是为了证明郭璞的葬术的神奇玄妙,十分灵验。

卍续藏本《拈八方珠玉集》:“举僧问灵云:‘君王出阵时如何?云云:‘郭璞葬熊耳。僧云:‘如何是郭璞葬熊耳?云云:‘坐见白衣天。僧云:‘当今何在?云云:‘莫触龙颜。佛鉴拈云:‘从苗辨地,因语识人。灵云见桃花便悟,名不虚传,如何辨的?不见他道,郭璞葬熊耳。”此段记载了一位僧人与灵云志勤禅师的对话,佛鉴又拈提这一古则。依据善卿的校释,该古则之意便可了然。而佛鉴拈提这一古则夸赞灵云见桃花便悟,就如同郭璞指示墓主“葬龙耳”、三年后招致天子前来询问一样,都是“名不虚传”,只不过一是“从苗辨地”,一是“因语识人”。

此外,善卿还指出《景德传灯录》作“吕才葬虎耳”的失误,一并改之。吕才之生平事迹,可参看《旧唐书》卷七十九、《新唐书》卷一〇七,两书还收录了其《葬篇》等三篇著作。据《葬篇》文意可知,吕才对当时的埋葬迷信风水是反对的。善卿所引用的“其六曰:……不可以法也”这段话,也见于《新唐书·吕才传》之《葬篇》,只是文字略有出入。

(二)因“参阅不审”而误

(5)【三句】

一截断众流,二函盖乾坤,三随波逐浪,立此三句,自德山圆明大师始也,今皆谓云门三句者,盖参寻之不审也。然德山即云门之嗣,有此三句尔。(卷一《云门录》上)

(6)【出三句语】

云门有时示众云:‘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陟世缘,作么生承当?自代云:‘一镞破三关。然虽有此意,且未尝立为三句。昔普安道禅师,因德山出三句语,随以颂之付于卷末,往往亦指此颂为云门所作,是皆看阅不审也。道即德山之的嗣。(卷一《云门录》上)

按:善卿立“三句”“出三句语”二则条目,主要不是解说“三句”之义,而是纠正禅人习用“云门三句”说法的错误。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禅籍中确实常见。如《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五:“门云:‘体露金风,句中不妨把断要津,不通凡圣。须会他举一明三,举三明一。尔若去他三句中求,则脑后拔箭。他一句中须具三句:函盖乾坤句,随波逐浪句,截断众流句。自然恰好。云门三句中,且道用那句接人,试辨看。”再如《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八:“师云:‘此三转语。一转具三玄三要,四料拣四宾主。洞山五位,云门三句,百千法门,无量妙义,若人拣得,许尔具一只眼。”

善卿指出,云门禅师有“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陟世缘”三句,而“截断众流”“函盖乾坤”“随波逐浪”这“三句”,实则为云门法嗣德山缘密汲取云门之精华,改其语句,禅林或称“德山三句”。《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朗州德山第九世缘密圆明大师》:“德山有三句语:一句函盖乾坤,一句随波逐浪,一句截断众流。”

善卿还指出,禅人误把德山缘密禅师的弟子普安道对此三句作的颂当作云门禅师所作。在大正藏本《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下末尾,十二首颂仍以《颂云门三句语并余颂八首》为题,记为“门人住德山圆明大师缘密述”。经笔者考察,这十二首颂亦见于《天圣广灯录》卷二一《鼎州普安道禅师》、《联灯会要》卷三○《鼎州普安道和尚》。由此可见,善卿此校是十分正确且很有必要的。

(7)【玄沙有言】

愚观此颂,正用常归宗语,其意甚详。今云玄沙有言,玄沙又得于归宗耳,备录二颂,应知所出之前后也。归宗常禅师颂:归宗事理绝,日轮正当午。自在如师子,不与物依怙。独步四山顶,优游三大路。欠呿飞禽坠,嚬呻众邪怖。机竖箭易及,影没手难覆。施张若工伎,裁剪如尺度。巧镂万般名,归宗还似土。语默音声绝,音妙情难措。弃个眼还胧,取个耳还瞽。一镞破三关,分明箭后路。可怜大丈夫,先天为心祖。玄沙颂云:一二三四五,日轮正当午。可怜大丈夫,先天为心祖。(卷二《雪窦颂古》)

按:该词亦见于《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六:“雪窦颂古云:与君放出关中主,放箭之徒莫莽卤。取个眼兮耳必聋,舍个耳兮目双瞽。可怜一镞破三关,的的分明箭后路。君不见玄沙有言兮,大丈夫先天为心祖。”

善卿对雪窦颂古中的“玄沙有言”一语择出立目,其目的是指出雪窦颂古中的“一镞破三关,分明箭后路。可怜大丈夫,先天为心祖”句乃出自归宗而非玄沙。因此,在《风穴众吼集》“一镞”下,善卿又列出归宗颂原文加以强调①。《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亦指出了该颂非玄沙所作。其书卷六云:“此颂数句,取归宗颂中语。归宗昔日,因作此颂,号曰归宗,宗门中谓之宗旨之说……大丈夫先天为心祖。玄沙常以此语示众。此乃是归宗有此颂,雪窦误用为玄沙语。如今参学者,若以此心为祖宗,参到弥勒佛下生,也未会在若。”

(8)【威音王佛】

禅宗不立文字,谓之教外别传。今宗匠引经,所以明道,非循迹也。且威音王佛已前,盖明实际理地;威音已后,即佛事门中。此借喻以顯道,庶知不从人得。后人谓音王实有此缘,盖由看阅乘教之不审,各本师承,沿袭而为此言。(卷五《池阳问》)

按:善卿于该目下纠正后人因“看阅乘教之不审”而“谓音王实有此缘”。“威音王佛”即过去庄严劫最初的佛名。《法华经》卷六《常不轻菩萨品》:“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国名大成。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势!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由此可知,威音王佛确有此缘。

威音王佛已前,是指威音王佛未出世之前,距离现在时间久远。禅宗以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为宗旨,“威音王已前”即不用语言文字传达妙义,为无师无学的明心见性境界。所以善卿有言“今宗匠引经,所以明道,非循迹也”。威音王以后,则是祖师传承,而这一时期仍然无师印证所学,自然是天外公道[3](P256)。《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一二:“威音王已前,无师自悟,是大解脱人;威音已后,因师打发,不免立师立资,有迷有悟。”《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又“威音未朕前”“威音那畔”义同“威音王已前”,是指悟道境界。《如净和尚语录》卷上:“今朝九月初一,打板普请坐禅。第一切忌瞎睡,直下猛烈为先。忽然爆破漆桶,豁如云散秋天。劈脊棒,迸胸拳,昼夜方才不可眠。虚空消殒更消殒,透过威音未朕前。咦,栗棘金圈恣交,凯歌高贺彻风颠。”《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一○:“直饶空劫已前,威音那畔。一时座断,大似钉桩摇橹,胶柱调弦,直饶显目前机用目前事。”此外,禅籍中“威音”与“空劫”常常并提连用。《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八:“而今默照邪师辈,只以无言无说为极则,唤作威音那畔事,亦唤作空劫已前事。”“空劫已前事”即超越时空的禅悟之境,同“威音那畔事”。

二、探明语源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语源是客观存在的[4]。语源的探求主要包括探索语源意义和命名缘由。蒋绍愚先生指出:“要对一个词语有更深的了解,就不仅要弄清其意义,还要推求其语源。推求语源包括两个方面:(a)弄清某个词语的历史来源;(b)弄清某个词语的‘得名之由(或者叫‘内部形式)。”[5](P294)张永言认为,“指出某个词或词义最先见于某一文献并不意味着它在语言里就产生在这个文献的撰著年代;找出最早用例的目的只在于确定某一个词或词义产生的时代下限,即是说它在语言里出现不晚于某个时代。”[6](P17)善卿在多数词目下直接指出了词语的出处或来源,为我们确定了某一个词或词义产生的时代下限。

(9)【禾山】

《宝藏论》云:“夫学者有三:其一谓之真,其二谓之邻,其三谓之闻。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谓之真。”(卷二《雪窦颂古》)

按:该词亦见于《明觉禅师语录》卷三:“卧龙代云:‘和尚属专甲。禾山云:‘是何道理?赵州云:‘明年与和尚作领布衫。”

善卿在该词目下直接引用《宝藏论》,似乎让人不明就里。“禾山”本是指吉州禾山无殷禅师,其著名的公案为“禾山打鼓”,即他反复用“解打鼓”来回应僧人的连续发问。《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五:“禾山垂语云:‘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是为真过。僧出,问:‘如何是真过?山云:‘解打鼓。又问:‘如何是真谛?山云:‘解打鼓。又问:‘即心即佛即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山云:‘解打鼓。又问:‘向上人来时如何接?山云:‘解打鼓。禾山垂示云:‘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是为真过。此一则语,出《宝藏论》。”由此可知,善卿于此处并非是解释禾山,而是要指明禾山垂语的出处为《宝藏论》。

(10)【四山】

《别译阿含》云:“一老山能坏少壮;二病山能坏色力;三死山能坏寿命;四衰耗山能坏一切荣华富贵。”又《问谏王经》:“譬如四山四面合之,其中物类如何能免。王曰:‘如人四大俱坏,有情命可免否,在须臾间不可保也。”(卷七《八方珠玉集》)

按:该词亦见于《拈八方珠玉集》:“僧问曹山:‘四山相逼时如何?山云:‘曹山在里许。僧云:‘未审还求出也无。山云:‘在里许,即求出。”“四山相逼”即人身常为生老病死四苦相逼迫。

善卿引用《别译杂阿含经》之“老山、病山、死山、衰耗山”,作为“四山”一词的语源。又《大明三藏法数》卷一一“四山”条亦注云:“出《别译杂阿含经》。”由此可知,“四山”词义产生的时代应是在南朝宋之前。詹绪左曾指出,“四山”出自《涅槃经》卷二十九:“我即赞言:‘善哉!大王,我说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来切人,云何大王不修戒施?”[7](P163)则时代略晚。

三、审音辨形

禅籍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俗语词,可是,要完全了解这些俗语词的意义却并非易事。《祖庭事苑》主要运用审音辨形的训释方式來探究这些词义。所谓“音”,即词语的语音形式;所谓“形”,即词语的文字形式。

(11)【塻窑】

本作莫傜,地名。今沩山塔庄是矣。古语云:不作沩山一顶笠,无由得到莫傜村。(卷一《雪窦后录》)

按:大正藏本《明觉禅师语录》卷三:“猷窰人设齐且致,水中拈月致将一问来。”嘉庆藏本《明觉禅师语录》卷二,“猷窰”作“塻窰”,“设齐”作“设斋”。卷后附音义:“塻,莫、模二音。窰,余招切,与窑同。”由此可知,“猷”当为“塻”之误字。禅籍中亦见其他异形,例如:

1.无底篮中提得起,莫窰村里不须寻。(《联灯会要》卷二九《临安府净慈道昌禅师》)

2.僧问:“不作沩山一顶笠,无由得到莫窑村。如何是沩山一顶笠?”师唤曰:“近前来。”僧近前,师与一蹈。(《五家正宗赞》卷四《沩山大圆禅师》)

3.波斯读梵字,寞窑人作诗。乌头彷彿,附子依俙。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一九)①

4.上堂云:“烁电之机罕遇,且向摸窰村里作活计。”僧问:“如何是摸窰村里作活计?”师云:“归依佛法僧。”(《古尊宿语录》卷六《睦州和尚语录》)

5.师上堂云:“有一人恁么去,有一人恁么来,且道此二人,阿那箇为得人天眼衲僧,作么生辨?若辨得去,有参学眼;若辨不得,莫傜人设斋,珍重。”(《天圣广灯录》卷二五《郢州林鸡彻禅师》)

以上例句中的“莫窰”“莫窑”“摸窰”“莫傜”四个异形词,当以“莫傜”为正。因此,善卿言“本作莫傜”,甚是。詹绪左曾以《祖庭事苑》的释义作为“猷窰”的佐证[8](P311)。莫傜,即瑶族的古称。《梁书·张缵传》:“(缵)改为使持节、都督湘、桂、东宁三州诸军事、湘州刺史……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因此向化。”《隋书·地理志下》:“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

(12)【距死】

当作倚死。倚,巨绮切,立也。距,音巨,鸡距也。或作伎,与也。并非义。(卷七《八方珠玉集》)

按:卍續藏本《拈八方珠玉集》:“有澄一禅客,见婆问云:‘南泉因什么少机关?婆哭云:‘可悲!可痛!一罔措。婆云:‘会么?一合掌而立。婆云:‘跂死禅和,如麻似粟。”这里则作“跂死禅和”。

善卿认为,“距死”当作“倚死”,甚是。“距”,《说文解字·足部》:“距,鸡距。”“倚”,《广雅·释诂四》:“倚,立也。”“伎”,《说文解字·人部》;“伎,与也。”善卿依字书、韵书为三字注音释义,可以看出,“距”“伎”的字义与文意不符。据上文,凌行婆见澄一禅客不知所措,故骂他是只知站立的禅客。“跂”与前一句禅客“合掌而立”的“立”相对应。由此可见,此处“跂”的意思是“抬起脚后跟站着”,与“倚”同义。又上段引文中的“跂死禅和”,在《景德传灯录》卷八《浮杯和尚》中作“徛死禅和”,在《联灯会要》卷五中作“伎死禅和”,在《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中作“猗死禅和”。这些异形词皆应以“倚死”为正。

与“倚死禅和”同义的还有“立死汉”“立地死汉”“立地死人”[9]。《古尊宿语录》卷一四《赵州真际禅师语录》:“问:‘灵草未生时如何?师云:‘嗅着即脑裂。云:‘不嗅时如何?师云:‘如同立死汉。《续传灯录》卷二四《潭州岳麓海禅师》:“僧问:‘进前三步时如何?师曰:‘撞头磕额。曰:‘退后三步时如何?师曰:‘堕坑落堑。曰:‘不进不退时如何?师曰:‘立地死汉。”《天圣广灯录》卷二○《蕲州北禅悟同禅师》:“若见,与我拈将出来看;若不见,大似立地死人。”“倚死”“立死”,均谓禅僧如死人一般站立着,比喻禅人不能通变,不识机要[10](P306)。无著

道忠《葛藤语笺》“伎死禅和”条:“一山曰:言无伎俩禅和也。又曰:不能通变之人,不识机要之人。”[8](P153)一山将“伎死禅和”释为“无伎俩禅和”,显然是望文生义;而将其释为“不能通变之人,不识机要之人”,则为切中肯綮之言。

参考文献:

[1]台湾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佛光大藏经·祖庭事苑(禅藏).1994.

[2][日]无著道忠.盌云灵雨[M].东京:日本花园大学禅文化研究所,1991.

[3]黄绎勋.宋代禅宗辞书《祖庭事苑》之研究[M].台北:佛光出版社,2011.

[4]杨泽林.浅谈名物命名之源[M].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6,(4).

[5]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张永言.语文学论集(增补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7]詹绪左.《祖堂集》词语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日]无著道忠.葛藤语笺[M].东京:日本花园大学禅文化研究所,1991.

[9]顾军.释“徛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5).

[10]詹绪左.禅籍疑难词语考(下)[A].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八辑)[C].巴蜀书社,2014.

猜你喜欢
训诂
《乾嘉学术札记训诂理论研究》评介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世说新语》名字解诂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训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古诗句词语释疑辨义两解
《孟子章句》与《孟子正义》训释方法的比较分析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简论许瀚关于“因声求义”的研究
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