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历史地图 彰显立德树人

2020-09-30 06:48吴宝香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历史地图立德树人初中历史

吴宝香

[摘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地图,与初中生的心智特点相符合,是一种较为高效的学习方式,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等多项素养。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学生素养培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巧妙地利用地图达成课程目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地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5-0073-02

地图是运用图形符号来记载和传输特定信息的特种文化工具。初中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地图是非常必要的。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包括战争形势图、朝代疆域图、行政区划图等。重要国家的地理环境和地缘政治、不同朝代的疆域变化、民族的迁徙与融合、重大战争的形势发展、中外文明交流的路线等史实都可以通过地图形象、准确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对历史进行更准确、直观的解读。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图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呢?

一、据图导学,加强形象感知

历史学科整体来说形象性较强,但其中一些概念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这些概念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费时又低效。对此我们可以以图导学,即将地理概念置于形象的地图中让学生学习,使学生短时间内就可以迅速地建立相关的地理概念,不再依靠死记硬背的手段去学习抽象的历史概念。

如部编历史教材七年级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中包括了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等内容。如果仅仅学习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材料,学生记忆半天可能还会混淆,也难以理解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网形房屋的特点。此时我们展示教材中的《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学生可以从图中快速找到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再结合长江、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就能很好地理解他们各自建筑的特点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将战国七雄、秦、汉的都城置于相应的地图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会有所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依赖机械手段,而是懂得运用学科专业方法学习历史,为将来成为专业的史学工作者奠定良好的基础,立德树人的效果由此充分彰显。

二、用图对比,加强史实认知

历史教材中的大部分重要史实在正文叙述时都明显交代了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但也有一些史实是隐性体现前后相关内容联系的。这部分史实在文字叙述中进行了隐性安排,但在地图中却呈现出鲜明的联系,或者是不同的图标变化,或者是呈现两幅有联系的地图,或者是在地图上标注了相应的文字等等。此时,我们可利用这样的地图资源进行史实对比,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核心史实,深化对相应史实的理解,达到固化记忆的效果和灵活应用的境界。

如部编历史教材九年级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國公约>》中,《凡尔赛条约》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明文规定需要学生知道的内容,教材也用了一大段文字呈现了《凡尔赛条约》的内容。如果教师仅仅是带着学生看一遍教材、随便圈画了事,不仅增加了学生记忆负担,还因未曾内化而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知道”的要求,更加不谈固化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对比教材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地图来协助理解《凡尔赛条约》的内容,如两幅地图中德国领土的变化、殖民地的变化、莱茵河西岸和东岸的位置等史实,都可通过地图对比来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理解性记忆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固化记忆效果和灵活应用境界。通过这种方式,还可让学生对难理解、易混淆的知识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比较、理解、内化、固化的手段加深对核心史实的印象和认知。此时学生接受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还形成了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并且掌握了对问题的探究方法,深化了解决疑难问题的决心、信心。

三、以图证文,培养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巧用地图不仅有利于学习方式形象化,对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是有很大作用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素养的提升都可以通过历史地图的巧妙运用来实现。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中,正文有很多文字叙述,这些文字叙述往往比较抽象,也比较烦琐。如果学生只是片面地阅读教材文字,首先,难以构建历史时空观念,使自己接受的是零乱的、碎片化的史实;其次,不利于自己对所叙述史实的理解,难以解释历史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影响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再次,对文字中的史实表达缺乏佐证资源进行理解内化,进而陷入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怪圈,不利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要重视多元资源的利用,历史地图的适当运用是能有效达到这一目标的。我们可以将教材中的文字表达和地图配合使用,以历史地图佐证文字表达,使抽象的文字表达不至于成为孤立无援的存在。

如部编历史教材七年级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关于“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是要求学生“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了让学生感受这种“智慧和创造力”,教材用了6行文字叙述了都江堰工程的结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上,学生是难以达到课程目标的。如果我们此时让学生边对照地图边理解文字内容,通过地图直观感受古代人民在艰苦的劳动条件下能想出这样聪明的办法来防洪和灌溉,确实是了不起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样一来,学生对都江堰形成了时空概念,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由衷地钦佩,爱国爱家乡的情怀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同时依据地图很好地佐证了教材正文的叙述,史料实证意识也在不断提升。本教材中可以利用的类似资源还有很多,如第14课的《丝绸之路示意图》、第16课的《三国鼎立形势图》、第17课的《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等等。通过这类地图与教材文字的配合使用,形成以图证文的操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也得到了充分彰显。

四、动态用图,发挥多媒体优势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地图的利用一般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看地图,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到教材中寻找相关信息要点。这种操作模式既不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也不利于后进生的同步学习,更加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历史地图的运用有了新的途径,不再是传统的教师带领学生去看教材中的地图,而是可以将地图投放到多媒体屏幕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通过色彩斑斓的地图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多媒体上将有关历史演进的过程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加形象、知识理解更加自如、知识内化更加深刻,历史学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如部编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讲述了拜占庭帝国领土的变化,其先是被外部势力不断蚕食,后来复国,最后灭亡。这部分内容如果纯粹地通过教材文字或者静态地图进行讲解,难以帮助学生达到好的认知效果。此时我们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动态地图,边讲述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进程,边动态演示相关疆域变化,这样一来,学生的认知效果就瞬间改善了。同时,学生通过动态地图的展示,对受欺凌的弱小国家不断形成同情,潜移默化下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识,懂得了自己作为国家的未来,更加要努力学习,增强报国本领。由此,立德树人的效果充分体现。其他诸如战争的进程、各种路线的起止、地域的变化等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对地图进行动画演示。历史课堂运用动态地图的方式最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而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地图,与初中生的心智特点相符合,是一种较为高效的学习方式,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又能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多项素养。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学生素养培养,从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需要出发,充分、巧妙地运用地图达成课程日标。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历史人才才是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献]

[1]黄家军.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5(22):73.

[2]於以传.改进中学历史地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4(5):65-71.

(责任编辑 袁妮)

猜你喜欢
历史地图立德树人初中历史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历史地图在高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论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策略
论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活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