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甘肃教育》的读写情缘

2020-10-09 10:09叶祥元
甘肃教育 2020年16期
关键词:甘肃教育

叶祥元,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甘肃省骨干教师,甘肃省作协会员,武威市作协副主席,《中国校园文学》首届签约作家,《中国教育报》注册通讯员,现任教于武威第十九中学。出版有作品集《一路花开》《追寻教育的原点》,在《散文》《朔方》《中国铁路文艺》《中国教师》《中国教育报》等发表散文及教育随笔100多万字。

正值《甘肃教育》创刊40周年之际,恰巧从箱底翻到一张我备加珍惜的照片。照片上是我与原甘肃教育社社长马光荣、副社长张新等人的合影。

这个日子,我依稀能清晰地回忆起:2012年7月20日下午5点10分,我和小丁满怀喜悦走下长途客车,到兰州公交站点等待10路公交车。天空极远处,丝丝缕缕的甘霖飘忽而至,空气里带了微微的清爽与凉意。持续多日的炎热,一扫而光……

阿克塞、碌曲、静宁、凉州、秦安、华亭……来自全省各个市州县的我们相聚在一起,来参加甘肃教育社首届特约记者通讯员培训班的学习。从一个虔诚的读者开始,到成为《甘肃教育》《未来导报》《学生天地》的作者,共同的爱好让我们在写稿、投稿、发稿的过程中成了仰慕已久的挚友和知己。甫一见面,便有无限的欣悦和说不完的话题。那个黄昏,我们操着各地的乡音土语,共话教育情怀,畅聊教育宣传,直至深夜,依旧不知疲倦。

21日,培训学习拉开序幕,更是一段难忘的时光。我坐在会场最前边,如饥似渴,在笔记本上写下每一个要点。马光荣社长致欢迎辞之后,中国青年报社驻甘肃站张鹏站长做了《我的记者梦》和《用新闻的眼睛,点睛行业的宣传》的讲座。当日下午,我们又聆听了新华社甘肃分社聂建江所做的《报道摄影的认识与实践》专题讲座。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如此规格的培训讲座。会上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要点、每一项建议,全都正中这些年来做教育宣传工作所遇到的难点、痛点和困惑,让我茅塞顿开。就像一扇封闭已久的窗户,猝然为我打开,明亮的阳光和清新的气息轰然涌入,心的一隅,相伴一种手舞之、足蹈之,甚至无所适从的感觉。

这样的感受,源自长久以来的坚守和期盼,源自对教育宣传工作的责任与担当,更源自对脚下这片土地教育事业发展的美好祝福。

这是一种专业的引领,更是一次视野的开阔……

三日时光,一晃而过,在我感到还没怎么听“过瘾”的时候,分别已在眼前。

那个午后,行囊都已收拾妥当,办理好退房手续,大家在大厅里一一惜别。马光荣社长、张新副社长和冲碑忠主编来到楼下送别。有人提议:照一张合影吧!于是,大家纷纷响应,迅速站成一排,“咔嚓”一声,摄影师记录下了这一相聚的时刻。

倏忽之间,便是八年光阴的流逝。八年来,从甘肃教育社首届特约记者通讯员培训班开始,到第七届培训班的举行,我是从头至尾从未缺席的一个。从仅仅依凭个人爱好、只做一个教育宣传工作的门外汉开始,经由这样的培训,我渐渐成长为《甘肃教育》《未来导报》特约记者。我立足当地教育实际,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大潮,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发现并总结教育亮点和先进经验,收获着感动,也实现了梦想。

八载岁月,在《甘肃教育》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只是短暂一瞬。但我在写稿、寄稿过程中,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本刊物的使命与担当。我清晰地看到了《甘肃教育》作为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的教育类综合期刊扎根陇原大地,立足甘肃实际,为甘肃教育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努力。

《甘肃教育》每一次的改版与一直以来的堅守,都在做着最大的探索与追寻,是一种标高和强音。立足专业,面向教师,服务学校,引领未来,这样的宗旨是每一个《甘肃教育》人的梦想与追求。从读者到作者,更是我永远不变的情怀。

这个世界,哪有什么运气,一切只是努力。这是我最为喜欢的一句话。

从乡下教书写下并在《未来导报》发表第一篇作品开始,我就有一种期盼和理想——用文字思考,为教育发声。那一年,在国槐花盛开的季节,参加农村教师公选进城考试,我的工作由乡下调动到了县城,不久之后又调动到了教育局机关。

这样的经历,让我对教育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思考。参加甘肃教育社特约记者通讯员培训,为教育宣传工作付出点点滴滴,让我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也一点点对教育理想和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这片为我所深深挚爱的土地而言,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我们与贫瘠、与落后对抗的利器,是打开未来繁荣与光荣之门的一把金色的钥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全力以赴,以别样的情怀,办出理想的教育。无疑,《甘肃教育》承载了这样的使命与期盼。

还有一个细节,让我无法忘却。五年前的那个夏天,亦是国槐花盛开的季节,突然接到通知,要我回学校去。被通知的,不只我一个。有人为此哭鼻子。我却什么也没说,只默默回去整理办公室的用品。好多物品,我都不想带走,包括我的水杯。但是,那厚厚一摞《甘肃教育》却是我无法舍弃的。在学校办公室,我一一梳理,《无声的世界 有情的关怀》《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梅花香自苦寒来》《小小监督台减负大责任》《阳光相伴的快乐童年》《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坚守三尺讲台 播撒爱的阳光》《让学生绽放精彩》……数十篇关于教育事件、学校亮点、教师风采的稿件,让我重温了岁月的厚重,也体味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教育宣传,就是一种教育生产力!”马光荣社长说。这些稿件,让我想起了无数的校长、老师、学生和家长。在采访与定稿的过程中,我见证了他们默默的付出、无声的打拼以及许多的坚守与期待。让我看到,不管是为孩子们铸梦的校长,还是小心翼翼呵护并引领那些脆弱心灵走出泥淖的老师,以及为了孩子上学而心急如焚的家长,都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有一种责任与大义,一种与岁月荒寒抗衡的力量,让我钦佩感动更满载鼓舞——我们可以被时光遗弃,但总有一些记忆会温暖岁月的荒寒。

我开始整理那些年的作品,在甘肃教育社张新副社长鼓励下,《追寻教育的原点》《一路花开》两本作品集得以出版。

今年5月1日,是《武威日报》创刊35周年纪念日。我在《见字如面:写在武威日报35周年之际》一文中写道:这个世界,总有一种力量超越时光,成为温暖而坚韧的存在,见证平凡和伟大,引领时尚和风潮,也保存一些琐碎而温暖如春的记忆。比如,一张报纸、一封书信和一篇文字,浸润心田,滋养灵魂,打破时空的交隔,缩短生命的距离,融化生活的坚硬,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个宏伟细腻而又博大精深的心灵与情感世界……

于《甘肃教育》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它早已成为见证和引领陇原大地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存在。不只是记录了过去,更重要的是,它以责任与担当开启了甘肃教育事业发展的光明未来。

大爱无声,一份杂志的持守,便是一种坚韧的期盼和等待。感谢甘肃教育社,感谢《甘肃教育》每一位编辑的辛劳和付出,让我们每一次参加培训,或者每一次去社里办事,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与编辑老师相见,更是一次亲人相逢,无尽欣悦!

就让我以《见字如面》中的句子结束本文:正是因为报纸的认可与编辑的付出为桥梁,才实现与达成了这样的交流和沟通。这是一种善与暖、耕耘与希望、守望与秉承的传递。后来我做与此相近的工作,每每遇到赏心悦目的文字,会喜不自胜,心甘情愿做好嫁衣。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的庸常可以让记忆褪色,文字却历久弥新,见证一种存在,为我们保留一份岁月的鲜活。

真诚祝福《甘肃教育》越办越好!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甘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行走甘肃
甘肃卷
我叫甘肃,花开时节待君来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什么是“好的教育”?
甘肃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美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