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治理研究

2020-10-09 10:36杨子熙
新一代 2020年20期
关键词:协同治理校园欺凌思政教育

杨子熙

摘 要:这些年来不同程度校园欺凌事件发生,这造成了人们内心的不安与害怕,更是对校园安全、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培育优秀精英等造成很大的威胁。如果学校不能很好的管制校园欺凌事件,将会造成更大的恐慌,所以我们应当注重于对校园欺凌的治理,如探索、发现这其中的问题,并展出解决的办法,希望对学校培育出更多的人才出一份力。

关键词:校园欺凌;思政教育;协同治理

近些年来,我国校园欺凌事件屡次发生,甚至还有某些学校校园欺凌是常有之事。校园欺凌事件不单单是被欺凌的学生受到伤害,还给学校的管理以及正常运行造成了负面影响,必须及时管制。对于学校来说,培育学生成才才是主要目的,传授知识、教其做人,保护学生不受欺凌,是每个学校的责任。所以,学校应当用于承担校园欺凌治理的大任,严格管制学生,与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等机构保持紧密的联系,最大程度的保护学生人生安全。

一、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

从性质上来看校园欺凌,它和一些行为之间具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就比如校园欺凌不像学生之间的吵架、大家行为,欺凌是一个长时间的、不止一次发生的、包括言语、人身攻击等等对受欺凌者的一种身心伤害。而从校园欺凌的发生地点来看,随谁是校园欺凌,却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内,除了学校的小角落之外,在学生回家的陆生、人少的偏僻地方等等都是校园欺凌容易发生的地点。不仅如此,从近几年的互联网及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网络也成为了校园欺凌常发生额度地方。从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出,校园欺凌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直接的校园欺凌主要表现为欺凌者对被欺凌这的语言辱骂或是人身攻击,比如取外号、散布谣言等等;间接校园欺凌主要表现为欺凌者不之间通过语言、肢体攻击被欺凌者,而是通过心理欺凌,例如带头孤立被欺凌者。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现状

思政教育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效的思政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上的遏制校园欺凌的发生。但是,从大量的校园欺凌事件上来看,学校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尚不到位,不理论是德育教育,还是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都或多或少存在弊端,总的来说,并无明显效果。

(一)学校德育教育效果不佳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正逐渐得到重视,故普遍的学校的德育教育成效有所提升。然而,总的来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校园的德育教育效果不够明显,比如在遏制、治理校园欺凌事件上还没有展现德育教育的效果。首先,学校仍然看中学习成绩,这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就有所忽略。就现在,我国的就业竞争激烈、社会保障压力大,制度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培育人才方面,有不少的人只有不正确的人才观、精英观,家长只看中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一流学校。这种应试教育在我国比较普遍,学校也较为注重生源质量,一味的想要提升升学率,而不注重对学会道德的培养。具体到思政教育课程,有不少的学校都忽视思政课的重要作用。部分学校不注重德育教育,忽视思政课的思想性和德育性,仍然将考试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着重传授有助于考试提分的知识。还有的学校减少思政课的实践,不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甚至还有学校直接没有思政课。上面的不正确的行为都不能让德育教育充分发挥作用,也是给校园欺凌留下了隐患。

(二)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不佳

就目前为止,只有少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教育课程,其中有些学校虽然设有该课程,但是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资甚微。部分学校甚至只是在思政课或是在班会上随意提及,完全没有科学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部分学校将法制教育看做普法报告,仅仅在每个学期邀请从事法律的工作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座教育。上面的几种教育方式园不仅法制教育的期望效果,也无法发挥法制教育的真正作用,对遏制校园欺凌的效果更是甚微。

三、思政教育视角下校园欺凌治理对策

校园欺凌中大多数的欺凌者及被欺凌者的心智尚不成熟,没有正确的法律意识,不懂得尊重别人,这就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欺凌事件。所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敢于能够有效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一)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校园中的学生大多心智不够成熟,不能正确地分辨行为的违法与否,从而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这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对法律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校园欺凌有关的法律有所涉及,可以清楚指导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什么行为隶属于校园欺凌行为等等。从已有的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经历校园欺凌亦或是目睹校园欺凌发生的学生中,仅有少部分的学生会报警维护自己,有很多的学生都觉得未成年人之间的欺凌根本不列为法律保护事件,这都体现出现在的学生还没有成熟的法律意识。一定程度的校园欺凌已然是触犯法律,学生应该及时意识到自己或是别人有无违法,是否需要法律保护。如果自己经历了校园欺凌或是看到了欺凌事件,不要选择退让或是漠视,用于维护自己的权益、保护弱小。若想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仅需要学生自己留心,还需要家庭的教育,以及学校社会的宣传,拉近法律与学生的距离。

(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与自我修养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多半体现出欺凌者的素质修养,有很多时候都体现的是学生的道德品性上产生问题,学生在学校学习、交友,原本应当是善良、纯洁的孩子,却发生了校园欺凌这种恶劣的问题,所以,这值得学校、家庭、社会的高度重视,从不同角度帮助孩子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在社会上帮助有需要的人,升华自我、人生充满积极性,避免矛盾的发生,与社会或是校园里的恶势力完全隔离。在学校尊重老师,有爱同学,乐于助人,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如果有同学遇到困难,可以伸出援手,而不是选择欺凌,学会换位思考,有同理心,清楚了解校园欺凌会给被欺凌者带来不可抹去的伤害,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在家里可以孝顺长辈,清楚父母的不易,怀有感恩之心。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为了提高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学校应当注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聘请相关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及时感知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与一定的教育与干预。笔者认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

第一,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待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开始寻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帮助与辅导,才开始进行相关的心理干预。同时,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普遍较弱,没有及时咨询求助的习惯,将心理问题因素当做压力大等其他原因,放置着任其发展。这种“被动” 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心理状况的实时评估与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更不利于被校园欺凌过的同学心理阴影与受伤的及时排解与安抚,让学生的心理在尚不自知地情况下,发展到较为严重甚至难以挽回的程度,给学生未来享受的美好人生造成负面的影响与损害。因此,学校需要增加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视,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师需要主动关注学生,引导学生以乐观正面的态度,正确处理问题解决矛盾,面对日常的学习生活。教师还可以通过随机的问卷调差、日常聊天等方式融入到学生中去,实时感知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对个别具有心理障碍、暴力倾向等情况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干预活动,从根源上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

第二,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都拥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电话,为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服务,由于学生较为内敛含蓄等因素,这种“线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能让学生更加放松地说出自己的情况,获得相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完成心理辅导。然而,在成效较好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总会下意识地忽略“线下”的心理教育,没有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因此,心理健康教师在完成“线上”辅导后,需要评估判断学生当前的真实心理状态,需要心理状态较为不良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线下”的专业辅导,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表现、同学对其的评价、教师对其的评价以及家长的反应情况等等进行总结分析,寻找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从而更温和妥善且坚定地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逐渐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与操控。

(四)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心理活动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消化、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是够有进步,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通过渗透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与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积极组织反欺凌主题班会

随着社会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容忍度愈发低下、趋近于零,校方应当及时重视对学生反欺凌意识的培养,通过类似“尊重同学教师、共创和谐课堂”等主题的班会活动开展,让学生自行调查校园欺凌事件的恶劣以及后果的严重,树立学生健全的是非观,面对校园欺凌事件能够勇敢地从旁观者角度站出来批判与反抗。教师也需要重视对校园欺凌事件的严肃处理,给出明确正义的事件判定,并作出相应的如处分、检讨等处理,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教师与学校的严肃程度,从而更深刻地意识到校园欺凌事件的错误性,避免因为心智不成熟,跟风模仿的过程中仿逐渐形成扭曲的价值观。

2.鼓励家长进行反欺凌教育

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固然重要,与此同时,学生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则更为深刻,家庭教育作为学生的第一课堂,为学生将来健全的三观奠定了夯实的基础,由于部分家长缺乏对校园欺凌事件恶劣性以及后果严重性的正确了解,以为不过是孩子之间的嬉戏玩闹,并不当回事,耳濡目染下,孩子也就会产生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歪曲认知,看到此类事件不仅不及时阻止,甚至因为好玩或是其它原因助纣为虐参与其中,进而恶性循环,回歸正确认知的难度也就随之增大。因此,学校应当积极利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给家长进行相关校园欺凌案件的展示以及反欺凌知识的科普,可以通过微信、QQ等方式建群,充分利用家长会等,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家长对反欺凌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反欺凌教育的影响能力。

3.对欺凌者进行心理干预活动

若教师、家长或是同学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发现校园欺凌事件,要及时上报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对欺凌者的心理情况作出判断后,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活动。同时,若是心理健康教师在随机的调查交流中,发现了具有暴力倾向或是心理障碍的学生,也要及时跟进进行帮助辅导,分析造成其心理不健康的根本原因,以相对温和但专业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索讨论,寻找处理问题的方法,以更加合理高效的途径来解决,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以暴制暴。教师再尽可能的情况下,帮助欺凌者重新建立正确的三观,且给欺凌者适当的保护,预防造成欺凌者被欺凌、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的情况,偏离了反欺凌教育的初衷,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反欺凌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校方、家庭、社会以及学生本身都应该给校园反欺凌活动足够的支持,自觉自主地参与到反欺凌活动中来,通过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培养学生的反欺凌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我国未来的更长远的建设与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正国.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上南中学为例[J].现代教学.2020(04)

[2]莫然,杨灏研,龙潭.校园欺凌治理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0(04)

猜你喜欢
协同治理校园欺凌思政教育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