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女性形象研究

2020-10-09 10:36龙啸天
新一代 2020年21期
关键词:内在性他者

摘 要:近几年,随着社会对女性的关注上升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纪录片的风格逐渐偏向平民化和社会化,许多导演把镜头聚焦在了女性角色上,希望以此来引发社会对女性的整体思考和女性的自我反思。《河中女孩:宽恕的代价》是由巴基斯坦女导演莎梅·奥贝德-奇诺伊所拍摄的纪录片,从主角萨巴所经历的遭遇出发,通过镜头揭露现今女性地位不平等、女性权利缺失等问题。本文以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来剖析这部作品,对影片中的女性呈现的“他者”、“内在性”、“超越性”等特点进行解读,从而给读者关于女性主义更多元的思考。

关键词:他者;内在性;超越性;女性权利

莎梅·奥贝德-奇诺伊出生于巴基斯坦的第一大城市卡拉奇,2012年她执导并制作的纪录片“Saving face”使她获得了第一座小金人,2016年这部“河中女孩:宽恕的代价”又为她赢得一座。在这部纪录片中,她把女性视角定位在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全名叫做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义为主导的国家,2014年世界经济论坛将巴基斯坦评为两性平权世界第二差,在巴基斯坦女性又被称为“二等公民”。该片讲述了女孩萨巴因追求自己的真爱,没有选择家人安排的婚姻,而被自己的父亲和叔叔以“荣誉处决”的借口而枪杀,但为了追求真爱与自由,坚强的萨巴活下来了,并勇敢地控告维权,但处于社会的舆论和宗教信仰最终被迫选择宽恕她的父亲和叔叔的真实故事。该片一上映,巴基斯坦乃至全世界的女性地位问题又被推到了社会的舆论尖上,但观众对于女性自由平等的声讨大部分是源自感性且主观的判断,从女性自由层面去探讨,缺乏理论视角下的多元分析。同时笔者发现,虽然目前有学者对纪录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一些研究,但鮮有学者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域去剖析纪录片中的女性形象,影片里女孩萨巴关于自由选择与世俗规定之间的挣扎所表现的特征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中“他者”、“内在性”、“超越性”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这也是本文值得研究且具有价值之处。

一、存在主义女性主义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流派在第一波女权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代表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全面地概括了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强调传达女性“内在性”的超越,摆脱“他者”和“他性”状态,以便于女性建立主观意识,成为自由的对象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超越。[1] 她从肯定人的存在的权利出发,去看待女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也在《第二性》中将存在主义观点用于社会问题,从“他者”、“内在性”和“超越性”这三个维度来把握女性的存在,这对于笔者从该视角下去研究媒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更全面的维度思考和更深刻的意义。

二、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河中女孩”境遇解析

(一)被“他者”围观

“他者”这一学术用语是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一个哲学理论基础,也是核心特点。波伏娃指出,识别和分类女性的参照物是男性,但识别和分类男性的参照物不是女性。[2]对于影片中的萨巴而言,其实一直都处于被围观的“他者”状态,当选择要将自己的父亲和叔叔告上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周围社区的长辈们纷纷前来劝告这样的做法是违背道德的,给予萨巴显性或隐性的道德压迫,周围的男性长辈们用父权主宰的视角去审判萨巴,恰好印证了波伏娃中女性一直都是被男性所雕塑的形象即“他者”这一概念。但笔者更想反思的是为什么影片中女性形象会出现被围观的状态,究其原因,其一是巴基斯坦所信奉的《古兰经》所带给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认为女性就是社会和男性的附属品。其二是这个国度的法律体系并没有完全保障女性根本的权利,也就是为什么结尾最后只要萨巴说出“原谅”二字,她的叔叔和父亲就可以被无罪释放,这是女性地位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内在性”的束缚

使得女性地位一直得不到公正待遇的原因不止有“他者”对女性的围观,更有长久以往女性接受社会的“内在性”特征,波伏娃分析《第二性》中女性的处境,并利用了“内在性”来概括女性的这一特征,在这个状态下,女性处于被动的状态,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男性得以生存。萨巴的丈夫凯萨尔是一个难得的好人,可丈夫的家也是笼罩在男权之中,丈夫的兄长拥有着所有事情的判断权和专制权,萨巴要想嫁到凯萨尔家里不是两个人你情我愿的事情,而是一个女性只能被选择去依赖于男性的行为,这种依赖是“内在性”所携带的家庭依赖。其次,“内在性”的束缚还体现在女性对家庭的经济依赖,被关在监狱的萨巴的父亲说到“女士,伊斯兰不允许女孩离开家庭,她是挨饿了吗?她是没有钱花了吗?”,从父亲真实的言论可以看出女性在家庭中仍然是有经济依赖的表现。可是这些家庭和经济依赖是女性自己所选择的吗?与其说是为了让女性可以相夫教子安稳地生活下去,不如说是从未给过女性选择的权利。同时,从萨巴的母亲和姐姐的言论也可以看出,她们提到说女性本就不应该自己做决定,也丝毫未对受伤的萨巴产生同情和关怀,反而是责备萨巴上告父亲的行为,她们的表现其实从“内在性”视角来分析是长期以往所逐渐形成的依赖思维,她们认为女性本就是附属于男性的,女性的职能就是相夫教子,所以当萨巴从“河中”逃出后,她们认为萨巴是不值得怜悯的。因此“内在性”的存在不单是社会赋予给女性的标签,也存在着部分女性自我意识和独立平等意识缺乏的现象。

(三)“超越性”的自我意识浮现

波伏娃认为放弃内在意识,即实现“过剩”的超越性是迈过妇女“内在性”和“他者”的首要步骤。[3]影片中萨巴做出的第一个超越就是从河中逃出来,从未没有女孩能在河中活着出来,而萨巴是第一人,这是求生的本能,但同时也是反抗父权制思想的表现。将自己的父亲和叔叔告上法庭是萨巴做出的第二个超越,这份超越是反对社会给予女性“内在性”特征的束缚,是女性权利意识的苏醒。影片的最后,萨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希望自己可以生一个女儿,并且女儿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勇敢生活下去,这是萨巴知道自己反抗失败后把争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了自己后辈的思想,这种超越是体现在萨巴身上的女性自我意识浮现的特征,只有成为独立勇敢且追求公正的女性,才会拥有自己的幸福。可这种浮现未久的女性自我意识能长存吗?影片的结局是萨巴被迫选择原谅自己的父亲和叔叔,法院最终判他们无罪释放,是萨巴没有殊死一搏的勇气吗?只能说是没有任何人,任何法律给她这样一往无前的勇气。因此,“超越性”的女性自我意识浮现从此结局看来是短暂且遗憾的。

媒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基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流派的理论基础上,解读《河中女孩:宽恕的代价》这样一部纪录片,从“他者”、“内在性”、“超越性”等特点去谈论女性的自我意识和权利地位为大众带去了比以往单纯从“自由”的角度去剖析媒介女性形象更为多元的思考。同时对于媒介作品中如今呼吁男女平等与女性自由显得更为关键,只有真正冲破“他者”的束缚,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超越才会使女性形象得到自由表达。

参考文献:

[1]汤铭.波伏娃“他者”思想与现代女性独立[J].新西部.2019(02):108+112

[2]郭淑敏.波伏娃《第二性》之女性主义思想解读[J].名作欣赏.2017(09):96-97+120.

[3]朱传莲.超越性的选择-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下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J].文教资料.2017(18):19-20+44.

作者简介:

龙啸天(1997-),男,四川省德阳人,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7级,本科,研究方向:主流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内在性他者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逃离》
数学本质中的美学意味
毛姆《面纱》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解读
“阿尔巴尼亚圣女”中的性别越界
女性主义视角下《武媚娘传奇》的解析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全球化时代,最关键是理解“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