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学生的心理调整

2020-10-09 12:21吕秀平
读与写·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性行为任性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6-0286-01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学校和家长在给学生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产生过多的优越感和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行为,任性的学生心理也就成为一种不良习惯,一提起学生的任性,可能很多教师都会不由自主地皱起眉头。现在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地迁就、溺爱,甚至是纵容,使他们养成了任性的毛病,动不动就发火、吵闹,对自己的需要、愿望或无理需求毫不克制;抗拒、不服从老师的管教,有时还顶嘴;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表面答应、内心不服,当老师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任性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如果学生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个性固执、不明事理,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学习上的挫折,这将妨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正常发育。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任性问题,深入分析学生任性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消除其心理隐患。

1.引导调整法

对于不同学生的任性心理,教师可以从学生行为的指向和动机中发现蕴含的积极心理因素,即找到学生的“闪光点”,针对学生闪光点将其放大,并加以诱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有点和不足,并通过心理课堂、团体辅导、个别谈话辅导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自主纠正缺点,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调整学生的任性心理。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可以把其任性的弱点化为积极的因素,有时南风效应比北风效应来得更温暖,更能使其达到教育的目的。

2.激将调整法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任性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特别不喜欢别人说自己不行。从心理学角度,不仅是学生就连我们成年人在特定场合都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我不行我越不服输不服气,越想证明给你看,尤其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逆反和好胜心理尤为突出,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巧妙地利用心理学技巧,当她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故意采取激将法,诱发学生的“我就会”“我就行”的情绪,促使他在好胜的心理状态下克制自己的任性行为,从而使他们变得更好。

3.鼓励调整法

人都有一种想使自己变得更好的心理,鼓励调整法就是根据这个心理学原理,针对学生都喜欢“听好话”“戴高帽的”心理特点,都渴望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挖掘他们身上有点和闪光元素,或者利用它们曾经受到的表彰和表扬的往事,肯定他们的优点,巧妙地把这些事和他们的任性行为做比较,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在哪里,认识到很多任性行为不该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样就利用学生的上进心或自尊心理去发现并调整其任性行为。

4.冷处理调整法

当学生产生任性行为,如哭闹、撒泼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可以采取冷处理,即不去理睬他的苦恼行为。当他感觉到利用苦恼等“武器”已经失灵时,就会自然停止哭闹。这时教师再以温和的语气对学生惊醒说理教师,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使用这种方法调整的时候,最好家庭和学校联合起来,老师和家长同时进行效果才会更好。

5.榜样调整法

当学生出現任性行为时,教师可以用电视或图书故事中典型人物的具体形象、具体情节和行为活动,展示给他看获奖给他听,使他从中受到暗示,得到启发和教育。这主要是利用学生好模仿的心理时期控制任性行为。

6.预防调整法

学生的任性表现一般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密切观察他什么时候容易出现任性行为。在掌握了学生任性行为的规律和特点后,当他们的任性行为可能出现时,事先给学生“约法三章”,以此避免其行为的发作。这种方法长期坚持,当学生形成习惯后,就会自觉地爱心理产生控制任性哭闹的想法,从而纠正自己的任性行为。

7.委托调整法

学生都喜欢帮老师做事,以此表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了,并且对这些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教师可利用这种心理,当学生发生任性行为时,委托他去完成某项新的力所能及而又使他感到重要而有趣的任务。比如上早操或者校长讲话时,学生好动,大声喧哗,你有不好意思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学生批评,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可是他们却不以为然,任性妄为,这时我们可以委托他帮老师拿把椅子夸他懂事,夸他为别人着想,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感受信任,产生满足感,又可以克制情绪,还为老师办了一件事情,也许不经意地委托会让学生记忆终生。

学生的任性行为教师不必太紧张,重要的是从心理上进行疏导。在教育调整时,切不可时而抓紧教育,时而放松引导,凭自己的情绪决定教育的态度。对学生的任性行为切勿股息,对不允许的行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妥协。这种明确的是非理念,会使学生确切点感觉到教师的教育态度是坚决的。这样,学生那种“我独占”“我不愿”“服从我的不良心理任性行为,将随着良好环境与教育熏陶而逐渐消失。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学生的心理教育就是把阳光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灵的过程,教师不但要播下知识的种子,更要播下育人的种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净化心灵,督促其上进,让学生在我们正确的引导下自觉调整任性的心理和行为,使其健康茁壮成长,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和未来成长奠基。

作者简介:吕秀平(1974.07.24—),女,汉族;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性行为任性心理
“性”有更广泛的内涵!心理学家分析3种形式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天气越来越任性
动物进化中的性谜题
任性者的搞笑
这些孕妇任性有理
时尚孕妈 任性没什么不可
心理小测试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