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糖胞苷用于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巩固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2020-10-11 09:18侯艳秋韩济南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3期
关键词:阿糖胞苷粒细胞白血病

侯艳秋 韩济南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是一种髓系造血干/祖细胞恶性疾病,亦是我国极为常见血液恶性肿瘤,且以骨髓与外周血中原始及幼稚髓性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贫血、出血、感染及发热等。据有关资料[1]证实,采用联合序贯化疗即蒽环类药物与阿糖胞苷诱导治疗-缓解-巩固治疗-完全缓解后50.00%~70.00%的患者可在3年内复发。为此,制订一套科学有效的巩固治疗方案、减少复发生率对于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而言意义重大。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于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间确诊为急性髓性白血病且接受不同剂量阿糖胞苷治疗的患者共126例的临床资料,经临床相关检查明确后,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急性白血病国内诊断标准。根据阿糖胞苷剂量不同分为1 g/m²组、2 g/m2组、3 g/m2组,每组42例。1 g/m2组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45.21±12.36)岁;2 g/m2组男性16例,女性26例,年龄16~55岁,平均年龄(43.62±10.01)岁;3 g/m2组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42.53±9..62)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巩固治疗 全部患者均经1~2个周期诱导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连续应用原诱导方案2个疗程,且经过阿糖胞苷药物结合化疗治疗得以缓解后,均给予巩固治疗。

1.2.2 强化巩固治疗 巩固治疗后,三组患者均采取单药阿糖胞苷治疗,1 g/m2组、2 g/m2组、3 g/m2组分别给予阿糖胞苷每次1 g/m2、每次2 g/m2、每次3 g/m2,静脉滴注,每12小时滴注1次,第1、3、5天,每天滴注2次,6次为1个疗程,且每个疗程之间需间隔2周再重复进行治疗,直至连续巩固4个疗程后见疗效。

1.2.3 支持治疗 ①全部患者化疗期间应加强止吐、水化及碱化等对症支持治疗。采用激素药物防治阿糖胞苷引起发热、过敏反应,以及预防眼部不良反应情况;②针对部分患者采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高白细胞数目,并结合患者病情适当输注鲜血或成分输血;③骨髓抑制期,应用敏感抗生素预防感染;④针对粒细胞缺乏并感染者,应给予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进行抗炎治疗;⑤针对革兰阳性菌感染者,应外加万古霉素,若出现合并真菌感染者,应加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或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⑥加强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定期复查骨髓象、融合基因等[2]。

1.3 观察指标 三组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采用不同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4个疗程后,随访12、36、60个月,直至2019年4月,统计患者1、3、5年无复发生存率、持续缓解时间以及巩固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获取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持续缓解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血小板偏低持续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无复发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及持续缓解时间比较 3 g/m2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2 g/m2组、1 g/m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g/m2组持续缓解时间长于1 g/m2组、2 g/m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及持续缓解时间比较

2.2 三组患者巩固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g/m2组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血小板偏低持续时间均短于1 g/m2组、2 g/m2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3 g/m2组肺部感染率及真菌感染率均显著低于1 g/m2组及2 g/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巩固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 论

急性髓性白血病是一组在形态、遗传学、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均不同的异质性肿瘤,成年人极为常见[3]。由于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病程长,在长期治疗下极易产生耐药性,使预后无法达到彻底将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完全去除的目的,甚至会因复发而演变为难治性白血病,最终导致治疗失败而死亡。故如何通过诱导治疗促使患者获得更长的持续缓解时间、提高整体无复发生存率及后续巩固治疗对于临床众多学者来说是一项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医学课题[4]。

临床上通常采取阿糖胞苷作为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药物之一,其临床疗效会根据药物的不同剂量而产生不同的差异。据有关研究[5]表明,大剂量阿糖胞苷能够使细胞肝脏脱氢酶饱和,促进阿糖胞苷实际作用剂量及在细胞内浓度不断增加,进而对细胞合成的抑制作用也明显增强,最终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此外,大剂量阿糖胞苷极易穿透常规剂量阿糖胞苷难以产生作用的血脑、血睾等屏障部位,进而对髓性白血病达到较强的防治作用[6]。据研究[7]证实,根据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分组,结果发现,阿糖胞苷的临床效果与其使用剂量呈正相关,即选择大剂量阿糖胞苷的年轻组获得的长期缓解时间更为突出。

阿糖胞苷是一种嘧啶类药物,其在细胞内先经脱氧胞苷酶催化磷酸化,逐渐转化为具有活性的阿糖胞苷酸,再转向为二磷酸及三磷酸阿糖胞苷而产生作用,主要适用于急性髓性白血病的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且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物联用预防或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急性白血病的效果更佳。临床多见其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以及由于粒细胞缺乏而引起的感染、胃肠道不适等症状。粒细胞缺乏程度严重,时间相对较长,是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发生早期死亡的重要因素[8]。因此,临床在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过程中,应严格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加强院内环境防护及中心静脉置管的相关护理工作。

本次研究对所有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在巩固治疗期间分为1 g/m2组、2 g/m2组和3 g/m2组,结果显示,3 g/m2组患者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2 g/m2及1 g/m2组,且经过近5年随访发现,3 g/m2组患者症状持续缓解时间均显著长于2 g/m2组及1 g/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未出现死亡病例,均出现骨髓抑制、感染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其中2 g/m2组患者中出现3例胃出血,经给予输注血小板缓解。3g/m2组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血小板偏低持续时间均短于1 g/m2组、2 g/m2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3 g/m2组肺部感染率及真菌感染率均显著低于1 g/m²组及2 g/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在确保提高治疗质量以及无复发生存率的同时,需要加强对肺部感染的预防、治疗及护理,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综上所述,3 g/m2阿糖胞苷用于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巩固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作为预防及治疗该病患者的首选方案。

猜你喜欢
阿糖胞苷粒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假性粒细胞减少是怎么回事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作用研究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大剂量阿糖胞苷在小儿白血病巩固治疗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
减量HAG方案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应用IA方案和DA方案诱导缓解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
高三尖杉酯碱联合阿糖胞苷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