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及家庭参与共同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影响

2020-10-11 09:18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3期
关键词:家属血糖家庭

郁 方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生物作用受损或分泌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以血糖持续升高为典型表现[1]。血糖持续升高不仅表现为糖代谢紊乱,还会引起免疫系统紊乱、内分泌异常以及各组织、器官慢性损伤等,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2]。2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类型,其发生与不良生活行为密切相关,不当饮食、体力活动减少等均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临床在治疗期间需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以减少血糖波动,减轻对患者的影响[3]。但2型糖尿病病程长、治愈难度大、影响因素较多,在长期治疗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自我管理不当的情况,因此需他人配合监督管理。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管理及家庭参与共同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48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观察组男42例,女32例;年龄54~82岁,平均(68.13±5.10)岁;病程1~19年,平均(7.45±2.38)年;体质量指数19.6~30.5 kg/m2,平均(25.74±1.32)kg/m2;小学8例,初中及高中30例,专科及以上36例。对照组男43例,女31例;年龄53~82岁,平均(68.09±5.14)岁;病程1~18年,平均(7.42±2.40)年;体质量指数19.5~30.4 kg/m2,平均(25.71±1.35)kg/m2;小学7例,初中及高中32例,专科及以上3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2型糖尿病基层诊疗指南》[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②与直系亲属长期共同生活;③对本研究涉及药物耐受;④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精神正常;⑤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因其他原因引起的暂时性血糖升高;②伴有恶性肿瘤疾病、感染性疾病或脏腑器官功能疾病;③丧失自我管理能力或伴有认知、语言、听力、智力障碍,难以配合研究;④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或拒绝参与研究。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根据医嘱要求进行基础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告知患者日常饮食注意要点,要求患者戒烟、戒酒,加强足部管理,规律运动,并督促患者定期检测血糖水平。观察组采取自我管理及家庭参与共同管理,即在患者护理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均要求患者家属参与。①个体化心理疏导。在住院期间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采用语言安慰、情绪引导等方式抒发患者的负面情绪,并强调家属支持在患者病情发展中的正向作用,要求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疾病管理,并负责监督患者,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行为支持;讲解糖尿病的形成原因、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以及日常管理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程度,获得其充分的理解及支持。②自我管理指导。制订居家护理管理计划,详细讲解血糖监测、用药、饮食控制、运动、足部护理在血糖控制中的作用,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及足部护理方法,指导患者日常饮食、运动相关注意要点;规范管理内容,合理搭配饮食,以少油、少盐、低脂为宜,鼓励患者多参与户外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等有氧运动;辅助患者或其家属制作病情记录卡,要求患者家属做好日常用药、行为及血糖水平的检测记录,并密切观察患者血糖波动情况。③远程家庭管理。建立微信管理群,由护理人员轮流排班进行管理,患者及其家属均加入该群,护理人员定期分享糖尿病日常管理相关内容,实时了解患者病情控制情况,并要求患者家属加强监督,定期反馈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对于血糖控制不佳者通过视频沟通,找出原因,并给予进一步的指导。两组均干预5个月以上。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和护理5个月后应用相关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及家庭功能,并比较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量表由护理人员发放,并指导患者自行填写,检查无误后录入系统。采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ummary of Diabetes Self Care Activities,SDSCA)[5]评估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共计11个条目,内容包括用药、饮食控制、运动、血糖自我监测、足部护理等,采用0~7分量化评估标准,总分0~77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越高。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6]评估两组患者的家庭功能,共计60个条目,内容包括角色、沟通、问题解决、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整体功能7个方面,采用4级评分法(1~4)计分,标“*”的不健康条目得分为5-条目评分,总分60~24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家庭功能越好。分别于护理前和护理5个月后同一时间利用血糖仪测定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SDSCA评分、FSD评分、血糖水平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行t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DSCA、FSD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糖尿病患者SDSCA、FA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DSCA、FA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SDSCA、FSD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SDSCA、FSD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

表2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

3 讨论

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尚无法治愈。但病情具有可控性,规范日常用药及行为习惯可增强降糖效果,减少因糖尿病导致的不良后果[7]。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受日常生活行为的影响,临床需加强血糖监测,并做好日常管理及督导工作,以尽可能地减少患者血糖的波动。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多数糖尿病患自我管理行为能力较差,且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家庭功能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患者家属的行为模式对患者有一定影响,因此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在增强其血糖控制效果方面意义重大[8-9]。

常规护理多以患者为服务对象,以患者为中心采取护理管理措施,对患者家属的干预较少,在持续治疗期间难免发生自我管理不当,进而影响疾病控制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DSCA、FA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明自我管理及家庭参与共同管理可提升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行为,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自我管理及家庭参与共同管理是一种将患者家属纳入干预管理范围的护理管理模式,不仅强调患者自我管理,更要求患者家属参与患者的日常管理与监督;通过构建良好的居家治疗环境,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以利于血糖监测、规范用药、健康饮食、规律运动等行为的长期坚持,增强降糖治疗效果;同时,在家庭共同参与日常管理过程中,可增强患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适应度更加紧密,进而提升家庭功能,并更好地发挥家庭功能在疾病控制中的正向作用,增强血糖控制效果。陈长香等[10]研究发现,家庭支持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减少血糖的波动。这进一步证明了,自我我管理及家庭参与共同管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但家庭参与共同管理模式的开展需医院及患者家庭的共同配合,且该护理管理模式的开展会增加人力、时间资源的消耗,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尚存在诸多局限性,仍需进一步研究、改善,以更适用于临床。

综上所述,自我管理及家庭参与共同管理的实施能够提升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及家庭功能,并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增强疾病控制效果。

猜你喜欢
家属血糖家庭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