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作用

2020-10-11 09:18马晶晶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3期
关键词:心功能依从性常规

马晶晶

(铁岭市中心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主要发生原因是心脏收缩功能不全,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使心脏造血功能下降[1]。慢性心力衰竭多发于老年人群,其特点是病情复杂、久拖不决。一旦发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运动后呼吸急促、发绀及胸闷等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会导致心功能下降,严重威胁其生命健康[2-3]。此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认知程度普遍不高,生理、心理适应性下降,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心功能的恢复,因此对患者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干预非常重要[4-5]。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善其负性心理,同时提高临床干预效果。本研究旨在分析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铁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1~83岁,平均(62.24±2.89)岁。常规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1~82岁,平均(62.11±2.8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心力衰竭;②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③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会审批。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严重疾病;②存在认知功能障碍;③存在恶性肿瘤疾病。

1.3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常规遵医嘱给予利尿、强心药物治疗,并加强用药过程不良反应的观察等。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①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深入沟通了解患者关于疾病的疑虑,结合患者的心理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同时,尽量以温和的语气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从科学的角度引导患者思考问题,并向患者讲解相关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认知,增强患者的治愈信心。②在治疗过程中,密切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如发现患者焦虑过度,可安排专人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心理护理;掌握患者焦虑原因,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③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督促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心理干预,在家庭层面给予患者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医务人员实现有效的心理护理[3];对存在严重不良心理状态的患者要积极沟通,耐心倾听,适时鼓励,并与家属、朋友、社会关系协调配合予以其心理支持;如有必要,可请心理护理专员提供专业的护理,或适当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进而调整患者的负性心理。④护士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根据心理状态制订个性化心理支持方案;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注意倾听患者意见,给予适当心理安慰;明确告知患者疾病可治可控,以促进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此外,还需引导患者定期进行深呼吸和放松训练。

1.4 观察指标 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3个等级。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达50%所需时间、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达到2级所需时间及治疗依从性评分。评估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包括心室率、收缩率、LVEF。统计两组患者的投诉情况,并计算投诉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心功能指标、LVEF达50%所需时间、心功能分级达到2级所需时间及治疗依从性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满意度及投诉率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n(%)]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心室率、收缩率、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室率、收缩率、LVEF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LVEF达50%所需时间、NYHA分级达到2级所需时间及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 观察组LVEF达50%所需时间、NYHA分级达到2级所需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治疗依从性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LVEF达50%所需时间、NYHA分级达到2级所需时间及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

表3 两组LVEF达50%所需时间、NYHA分级达到2级所需时间及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

2.4 两组投诉情况比较 观察组投诉率为2.86%(1/35),常规组投诉率为22.86%(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1,P<0.05)。

3 讨 论

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年龄或其他内外在因素的影响,心脏收缩力下降,在正常情况下不能循环足够的血液来维持身体各组织的需要,导致静脉系统淤血,进而导致心脏循环障碍的一种综合征[6]。心力衰竭患者可集中表现为肺充血、腔静脉淤血等[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身心压力较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导致患者心理情绪波动较为明显。众所周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影响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不良的心理状态会严重降低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的积极性。此外,老年患者对病情缺乏了解,易产生焦虑、恐慌、过度担心、缺乏自信等不良情绪,往往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康复[7]。

早期心理护理干预作为心理护理的常规手段之一,在现代临床护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患者基本情况的了解,制订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并进行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状态[8];通过观察和询问患者,掌握患者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为患者详细解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此外,健康教育可纠正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的错误认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适应性。但由于该疾病的治疗周期较长,患者易产生负性心理,因此予以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十分必要[9]。心理护理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主要适用于部分精神疾病患者或因疾病而产生消极心理的患者。有研究指出,在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时,可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和病情变化制定护理措施,通过一系列心理护理措施来改变患者的情感和认知,使其尽快适应医疗环境,进一步改善其消极心理[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心室率、收缩率、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室率、收缩率、LVEF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LVEF达50%所需时间、NYHA分级达到2级所需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治疗依从性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投诉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针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临床症状,患者满意度往往较高。

猜你喜欢
心功能依从性常规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常规之外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中药药学服务对患者依从性的干预作用研究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