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模式对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

2020-10-11 09:18汪欢欢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3期
关键词:胃肠道腹部康复

汪欢欢

(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1)

腹部手术是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术式,实施此类手术的患者腹部一般会受到病变的影响或外伤刺激,手术治疗能够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1]。但是,受到患者自身疾病或外伤的影响,加之麻醉、手术本身等因素的刺激,患者不仅需承受生理上的痛苦,还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上述因素均可能影响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甚至延缓术后康复进展,增加患者痛苦[2]。为此,在腹部手术围手术期引入护理干预,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术后胃肠道恢复及营养水平的提升。本研究旨在探讨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不同护理干预对其胃肠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腹部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中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分别为13例和17例,年龄最小20岁,年龄最大64岁,平均年龄(39.61±1.50)岁。观察组中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分别为14例和16例,年龄最小21岁,年龄最大62岁,平均年龄(38.92±1.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具备明显手术指征,手术耐受性均较好,且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3];对麻醉药物不过敏;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存在肝、肾、心脏等系统功能障碍;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等血液系统疾病或者免疫系统疾病;存在意识障碍或者沟通障碍;合并恶性肿瘤;临床资料不完整。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配合手术,术后监测患者的康复情况,观察患者腹部恢复情况及引流情况,根据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术后活动。观察组在围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①心理护理:患者在接受腹部手术治疗时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属于正常的手术应激反应,加上术后疼痛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配合治疗及护理,甚至放弃治疗的情况,护理人员需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根据患者的实际接受能力及医院的实际条件选择视频或者图册等方式,向患者介绍手术相关事项以及术后康复期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相关知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②疼痛护理:疼痛是术后较为常见的机体应激反应,剧烈的疼痛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影响患者各类激素的分泌水平,增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疼痛位置及疼痛程度选择适合的方式缓解疼痛,必要时需予以镇痛药物,以达到镇痛的效果。③胃肠道护理:术后,患者往往需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当卧床时间较长时,很容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而影响缓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速度,故术后需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以提升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速度;术后第1天协助患者开始进行体位训练,根据患者的实际感受调整为平卧位或侧卧位,以患者舒适为宜,将床头抬高20°~30°,以提升血液的循环速度,缓解腹部张力,提升肺通气量,进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术后第2天,可将体位调整为头高足低位,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每间隔2 h为患者按摩或翻身1次,避免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出院前,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术后康复运动的方式。④饮食护理:便秘是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较常出现的不适症状,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此类情况的重视,告知其合理饮食对及定时排便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开展针对性的饮食护理,通过早期食疗增强对患者胃肠道的刺激,增强肠道蠕动情况,以促进肛门排气;术后6 h,可指导患者进食少量流质饮食,每日饮用淡盐水3次,每次500 mL,逐步增加饮食量,适当调整饮食类型,主要以易消化、清淡的食物为主;指导患者家属掌握腹部按摩技巧,嘱其为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以提升其腹部血液循环速度,缓解腹部胀气,进而增强患者的食欲和进食量,确保术后康复期营养物质的正常供给。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 d检测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及总蛋白。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术后胃肠道恢复情况及营养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行t检验;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时间短,两组数据比较,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营养状况的比较 术后3 d,观察组患者的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d,)

表1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d,)

表2 两组手术前后营养状况比较()

表2 两组手术前后营养状况比较()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非常满意20例,基本满意9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非常满意12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8例,满意度为73.33%。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11)。

3 讨 论

腹部手术患者受腹部病变、创伤及手术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腹部正常组织解剖结构发生改变,神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胃肠道的激素调节机制也会发生变化[4];加上患者术后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导致胃肠道的生理功能下降,腹胀、营养不良等胃肠道系统相关问题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患者对脂肪、能量及蛋白质的吸收和消耗,甚至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5-7]。优质护理干预措施是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在围手术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的相应护理干预,将传统的被动护理进行调整,多为患者考虑,积极开展各项护理工作,在护理以及沟通过程中需要更加耐心和细心,对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关注和分析,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疏导和缓解,站在患者的角度对其实际感受进行分析,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状况的稳定,提升其自主神经功能的支配作用以及副交感神经的张力,进而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以及营养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8-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术后3 d,观察组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腹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对患者术后自身营养水平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可促进患者自身对蛋白质的吸收速度,缓解负氮失衡情况,促进组织再吸收,缓解小肠压力,进而缓解胃肠道菌群失调。此外,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能缩短患者胃肠道恢复时间,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还能够减轻患者的饥饿感和焦虑感受,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综上所述,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予以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猜你喜欢
胃肠道腹部康复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原发于生殖系统胃肠道外间质瘤MRI特征分析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2019胃肠道肿瘤防治新技术、新进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