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

2020-10-11 09:18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3期
关键词:肌力脑出血下肢

吴 颖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市妇产医院)神经五科病房,辽宁 阜新 123000)

脑出血在临床中是一种严重的颅内科病症,这种疾病一般是因为高血压等相关病症导致患者颅内压力升高而出现血管破裂。病症表现十分严重,出血之后血液会迅速压迫脑组织周边的神经,导致患者陷入昏迷[1]。脑出血患者会存在神经功能丧失或损伤的表现,因此很多患者经过抢救后,坏死的神经功能无法恢复,导致存在有多种病症表现[2]。治疗后很多患者存在肢体功能的残疾,给患者家庭造成巨大负担。临床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以便尽可能提升整体的治疗水平,减轻残疾对患者及家庭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应用在脑出血偏瘫患者中,分析其对患者产生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研究期间共入组8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通过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入组时年龄为23~78岁,年龄均数为(45.85±17.18)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3~12 h,平均(6.15±2.11)h,收治科室为颅脑内科,临床症状为:昏迷、一侧肢体麻木、呕吐、二便失禁等;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1例,入组时年龄为24~76岁,年龄均数为(48.65±18.57)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3~10 h,平均(6.18±2.08)h,收治科室为颅脑内科,临床症状为:昏迷、一侧肢体麻木、呕吐、二便失禁等。所有研究对象病情诊断符合诊断标准,具备诊断依据,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资料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数据进行统计学验证,结果无差异(P>0.05),可比性明确。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3];②经CT和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存在脑出血病灶;③术后存在运动不协调、语言障碍,步态失稳等症状[3];④均为首次发病者;⑤半身瘫痪肌力为0;⑥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而且临床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损害者;②因脊髓和颅脑受伤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③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④没有意识障碍或者意识障碍较轻并在24 h内意识转清者;⑤对针灸治疗方案不耐受者;⑥心肺功能不全者[4];⑦有临床痴呆病史者;⑧存在恶性进行性高血压者;⑨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研究而无法完成治疗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的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在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康复策略;观察组则通过早期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在患者发病后1~3 d,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神经系统无恶化的48 h以后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护理策略大致相同,具体干预如下: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①正确的卧位:患者在接受护理时,应每隔2 h进行一次翻身和扣背,帮助患者选择侧卧位或仰卧位,姿势交替使用,保证患者的瘫痪肢体功能是顺利康复的前提。患者仰卧位时,头部抬高约30°,患侧上肢要处于伸展部位,将整个上肢放于枕头上,同时使患者的肩膀外展约50°,确保肩膀内旋15°,屈曲40°[5]。患者患侧下肢处于伸直位,并且使脚放在软垫上,防止患者出现髋内外旋,可在软枕的辅助下进行。患者侧卧位时,患侧的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处于略微的屈曲位,踝关节处于中立位,后背大约成90°屈曲[6-7]。②被动运动:每日都需要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的按摩,在对患者进行康复干预时,应注意患侧上下肢的按摩协调性,充分促进血液循环的改善,还能帮助患者消除肿胀和疼痛。同时避免患者长时间卧床,形成压疮和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7]。按摩的时候应该保证动作轻柔,并且循序渐进,由大关节逐渐过渡到小关节。对所有关节都要进行被动性的活动,每天应对患者进行2次康复,每次时间大约为0.5 h。③主动运动: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的时候,应注意使患者进行自行落实各项运动,为患者进行翻身训练。需要指导患者使自己两侧的髋关节进行摆动,全方面地促进全身朝左和朝右移动,使之能够在头部的配合下完成翻身[8]。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医护工作者在康复过程当中应用手握住踝关节,还要注意对膝关节进行固定,这样才能使患者自行进行髋关节的活动[9]。④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来调整功能训练的幅度和次数,指导患者进行自主的功能训练。恢复上肢功能的时候,要有护士在一旁辅助,护士的手要握住患者的上肢手腕,另一只手在患者的肘关节上方部位进行相关的辅助性训练[10]。对下肢的踝关节进行训练的时候,需要辅助患者对其髋关节进行内外旋转、外展、内收等相关功能的训练,对患者膝关节进行相关屈伸训练时,护士一只手握住患者患肢的足弓部位,另一只手握住患者的跖趾关节进行相关功能的训练。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②对患者的下肢肌力进行检查,分为0~5级,0级为肌无力;1级为可以水平移动,但不能抬高;2级为抬腿离床不足45°;3级A为抬腿45°左右,患者的踝关节和脚趾不能动;3级B为抬腿45°以上,患者的踝关节和脚趾可动;4级为可动,但患者不能抵抗外力;5级为正常。③通过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满分为34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IBM公司最新版本的统计学软件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文章中所有的数据(包括样本率、单总体、双总体、构成比、均数等)均导入统计学软件当中进行常规分析,根据所统计的数据类型和单位等选择适当的类目进行数据导入,并进行最终分析。计数资料的表达形式为自然数或百分数(n,%),计算其χ2;计量资料的表达形式为(),计算其t校检值;计算组间数据的P值,以明确所有概率模型的统计学显著水平,以(P<0.05)表示统计学模型具有显著水平,反之则无显著水平。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对照组为65.00%(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5/40),对照组为37.50%(15/4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下肢肌力 对两组患者进行下肢肌力的评估,观察组为(1.51±0.82)级,对照组为(3.81±1.01)级,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康复效果 通过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患者下肢功能进行评分,观察组评分为(28.25±4.28)分,对照组为(18.05±8.25)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肌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肌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比较()

注: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肌力:t=11.1813,P=0.0000<0.05;下肢运动能力:t=6.9410,P=0.0000<0.05。

3 结 论

脑出血是临床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病症,致残率较高,经临床抢救后的存活群体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的表现,很多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整体治疗水平,降低致残率是当前临床治疗中的主要任务。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是具有较高价值的一种护理方法,该方法在对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护理计划,合理摆放患者的肢体,能够防治患者出现压疮、足下垂、肌无力等,为后期的康复工作做好了基础。与此同时,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早期进行积极的翻身按摩等相关工作,可减少长时间卧床而导致的压疮和肺部感染等,还能降低泌尿系统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科学的功能训练,采取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方案,能促进临床整体护理效果的提升。综上所述,对脑出血偏瘫的患者,以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的促进康复有效率的提升,改善并发症对患者机体产生的恶性影响,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对患者的下肢肌力状况也可以改善,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手段。

猜你喜欢
肌力脑出血下肢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