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2020-10-16 13:57
关键词:副词短语语义

万 青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径”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个副词,在现代汉语中,学界少有论述。词典对其意义用法的解释往往语焉不详。

《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径直”:他没有跟别人打招呼,一径走进屋里。[1]“一直”“连续不断”:她一径在微笑。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释为:“‘一径’意义、用法跟‘径直’相同”。[2]如:

前面是天天走熟的高粱田,他毫不注意、早知道什么也没有的。 加上两鞭,一径飞奔前去,一气就跑了六十里上下,望见前面有一簇很茂盛的树林,马也喘气不迭。(《鲁迅全集》二卷321)

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鲁迅全集》二卷401)

前者表示动作不间断;后者带有“直接”之意。同时,《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径直”释为“‘径直’与‘一直’意义相同”。

《现代汉语词典》“一径”与“径直”“一直”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而《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一径”“径直”“直接”意义和用法等同,为并列关系。这造成“一径”语义理解上的困惑,因此,试在详细考察“一径”的语义表现和句法环境的基础上,对其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进行讨论,探究其语义内部发展关系。

一、“一径”词汇化

(一)先秦两汉:独立的单音节词“一”和“径”

先秦两汉时期,未见“一”和“径”连用的例证,都是两词独用的情况。虽然两词在早期独用,但从字义和词义分析,仍存在一定的联系。

汉语中的“一”最初是一个数词,《说文解字·一部》释“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3]根据词典的释义及例句,现代汉语中“一”除数词用法外,还可用作形容词、副词等。副词义为“一直、始终”,表示动作不间断,情况不改变。

《说文解字·彳部》:“径,步道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步行之道,谓异于车行大路。”可知“径”指小路,又引申出直径、疾速、直接、一直等义项。

“一”和“径”的差异,见表1。

表1 “一”和“径”的差异

(二)魏晋时期至宋元:“一径”的词汇化过程

宋元以前,“一径”通常作为短语连用,特别是唐宋诗歌中高频共现,诗歌高度凝练化促使宋元时期逐渐词汇化为副词。“一径”在古白话系统中,凝固渐变为双音节副词,在文言系统中保持短语用法,文言和白话双轨并行,往往文言系统用法稳固,古白话系统用法不断发展,并进入现代汉语书面语和方言中。

1.短语“一径”及临时组合

第一,数词“一”和名词“径”:一条小路。“一”和“径”的最初连用,只是数词“一”和名词“径”在线性序列上的临时组合,性质为定名数量短语:“一条小路”,始见于西晋,如:

(1)充帐下都督周勤时昼寝,梦见百余人,录充引入一迳。(晋·干宝《搜神记·卷九》)“径”可写作“迳”。《集韵·径韵》:“径,《说文》:‘步道。’亦从辵。”

从现有的文献语料看,自隋唐起“一”和“径”作为短语连用的频率骤增,不见于《敦煌变文》《敦煌曲子词》《祖堂集》等古白话文献中,多出现于诗文中,不少对仗使用,如:

(2)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园荒一径断,台古半阶斜。(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十四·居处部》)

(3)风来北牖,月出东岑;往往观鱼,时时梦蝶;惟开一径,懒问四邻。(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一》)

(4)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宋·于石 《半山亭》)

唐宋诗歌中,例(2)“半阶”、例(3)“四邻”、例(4)“半山”都是短语,在上下对仗的语句中,从侧面印证了该阶段“一径”仍为短语形式。

在唐宋诗文中,短语“一径”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也可充当介词宾语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如:

(5) 门前桃李树,一径已阴成。(唐·刘得仁《送高湘及第后东归觐叔》)

(6) 预愁芳草色,一径入衡闱。(唐·钱起《刘拾遗相送东归》)

(7) 萧萧卢荻晚,一径入荒陂。(唐·于鹄《途中寄杨涉》)

(8) 何当遂归去,一径入松林。(唐·杜荀鹤《秋日怀九华旧居》)

(9) 仰观唯一径,俯瞰即千寻。(唐·薛逢《送西川梁常侍之新筑龙山城,并锡赉两州刺史)

(10) 独寻一径叶,犹挈衲残衣。(唐·杜牧《还俗老僧》)

(11) 屣屦,由一径入土山中。(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六零》)

例(5)“一径已阴成”中“一径”作主语,是描写的对象,例(6)~(8)中的“一径”作主语,其相关的处所宾语往往是相对具体的小处所:衡闱、荒陂、松林等,表示一条小路通往某处。即动词“入”的内部论元和外部论元存在语义的适配性,外部论元“一径”表示“一条小路”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内部论元的所指范围。例(9)“仰观唯一径”中“一径”作宾语,是谓语动词“观”的对象。例(10)“一径”修饰名词“叶”,其中的“一径”是限制性的定语。例(11)“由/一径”即“沿着一条小路”,“一径”作为介词“由”的宾语与之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这种用例不见于唐代典籍,可能是宋代晚起用法。

唐代以降,文言系统中的“一径”语义句法稳固,表示“一条小路”的短语义作为仿古语,在后世的历代诗词古文中,沿用至今。如:

(12) 鸟外千峰绕,人间一径通。(宋·僧赜藏《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五》)

(13)一径叉分,三亭鼎峙,小园别是清幽。(宋·黄公度《知稼翁词》)

(14) 马鼻去县(连江)六十里,重山垒岭,悬海孤屿,间只一径可通罗源。(清·金云铭《陈第年谱》)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径”表示“一条小路”以外,亦有“三径”之说,即“三条小路”。

(15)三径初开自蒋卿,再开三径是渊明。诚斋奄有三三径,一径花开一径行。(宋·杨万里《三三径》)

第二,其他用法。非词“一径”除表示“一条小路”外,古汉语中数词“一”和名词“径”相邻使用还可表示:一个/直径。

(16) 明珠三百琲,一一径寸圆。(宋·梅尧臣《回陈郎中诗集》)

例(16)的“一”和“径”的连用并不是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来使用,而是数词“一”和名词“径”在线性序列上的临时组合,在语义上,“一”为数量“一个”之义,“径”为“直径”义。在语流上,“一”和“径”之间有一个短暂停顿,如“一一径寸圆”的语音节律为“一一/径寸/圆”,即“个个径长一寸圆”。

由于先秦时期“一”和“径”均引申出副词义,故在宋代古白话中,“一”和“径”偶有两副词连用的例证。

(17) 横说竖说,只要控人入处,其实不在言句上。今时人不能一径彻证根源,只以语言文字而为至道。一句来,一句去,唤作禅道,唤作向上向下,谓之菩提涅槃,谓之祖师巴鼻。(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例(17)中的“一”: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作“一下子”讲,“径”:径直、直接,故“一/径”为“一下子直接”。

(18) 考论文义,且只据所读本文,逐句逐字理会教分明。不须旁引外说,枝蔓游衍,反为无益。如论浩然之气,便直看公孙丑所问意思如何,孟子所答如何,一径理会去。使当时问答之意,一一明白了,然后却更理会四旁余意未晚。今于孟子之意未能晓得,又却转从别处去,末梢都只恁休去。( 《朱子语类·卷第五十二 孟子二》)

例(18)考前后文义,上文有“公孙丑所问、孟子所答”,后文有“一一明白”,故此处的“一径”为短语,即“都直接”。

2.一径的词汇化

自唐宋起,“一径”既可作“数词+名词”表示“一条小路”“一个/直径”,也可作“副词+副词”表示一下子直接、都直接等短语义,伴随着使用频率逐渐升高,产生词汇化的基础。在语流中由于高频连用成分发生并合和规约化,“一径”就有可能发生词汇化,由词组义发展为凝固的词义。尤其是唐宋诗歌的盛行,诗歌高度凝练化的表达加速了“一径”的词汇化。

在唐宋诗歌中出现了“一径”位于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的用例,省略了介词,且处所宾语扩大为地名等范围,如:新安、村。语义上逐渐虚化,由眼见具体道路抽象为路途,表示“贯穿旅程,沿途”,如例(19)(20)。“一径”的词义也逐渐抽象为表示一段距离,即通往某地的路途,而非实际的一条小路,如(21)(22):

(19) 山空叶复落,一径下新安。风急渡溪晚,雪晴归寺寒。(唐·许浑《送惟素上人归新安》)

(20)一径寻村渡碧溪,稻花香泽水千畦。(唐·韦庄《鄠杜旧居二首》)

(21) 共携纤手桥东路,杨柳青青一径风。(宋·赵长卿《夜钓月桥赏荷花》)

(22)一径秋风起,牛羊晚自归。(宋·张耒《冬日杂书六首》)

宋末,“一径”句法环境开始趋于稳定,往往置于谓语动词前充当状语,处所宾语为地点处所,和副词“径”句法环境趋同,这正是副词出现的典型位置。“一径”在发生转类的同时,语义也发生了变化,由抽象的路途发展为路途上位移的方式:一条路走下去,不拐弯不绕道,即:“向某地/某方向前进的径直方式”。独立的单音节词“一”和“径”降格为构成语素,在语义上,“径”的副词义凸显,语素“一”虚化,“一径”产生了与方式副词“径”相同的用法和语义。与此同时,“一径”形式上逐渐丰富,可作“一径的”或“一径地”,如:

(23) 冲军阵,鞭骏马,一径地西南上迓。(金·董解元《西厢记》卷二)

(24) 打听范学士哥哥在此饶州为刺史,小生一径的投到饶州来。(元·马致远《荐福碑》三折)

例(23)(24)中的“一径(的/地)”都用于动词性成分之前作状语。例(23)用在动词“迓”之前作状语,修饰“迓”,表示顺着某一方向,不绕道。例(24)中的“一径”表示直接向某地前进。此阶段方式副词“一径1”表示直接向某方位/某地前进,相当于“径直”,后面常接趋向动词“去”“来”或介词“向”“往”“到”等。从语义上来看,“一径1”表示空间域的含义,有明显的“位移”义。

后来,“一径”也发展出修饰非运动性动词的用例,泛化为一般行为的方式:径直、直接。不过,该用法用例少见,如:

(25) 你不要着一个人看见,也不要开言,悄悄里一径砍倒这科桃树,我着那桃花女板僵身死。(《全元杂剧·王晔·桃花女破法嫁周公》)该例因古今用字存在出入,古代材料确为“科”。

3.副词“径”和“一径”

(26) 平旦开门,瓘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晋书·列传第六》)

(27) 钟鼓未鸣先托钵,雪峰平地成饶舌。当时一径入僧堂,且看岩头有何说。(照堂一)(宋《禅宗颂古联珠通集 卷第十二》)

径/造——>一径/造,如:

(28) 左丞相帅所领精兵二十万,径造洛阳。(《晋书·帝纪第五 孝怀帝孝愍帝》)

(29) 请小生饮几杯酒。听得大人呼唤,小生不敢稽迟,一径造此。(《全元杂剧·高文秀·须贾大夫谇范叔》)

对此,笔者将元—清代副词“径”“一径”在文言和古白话中的用例,针对“径”和“一径”的副词使用频率进行统计,不细分,见表2。至于“径”成词为“径直”,“径”作为构词语素亦不在考察范围内。

表2 元代副词“径”“一径”分别在文言和古白话中用例统计表

表3 明代副词“径”“一径”分别在文言和古白话中用例统计表

表4 清代副词“径”“一径”分别在文言和古白话中用例统计表

就使用频率来说,“径”和“一径”在文言和白话系统中主要呈现双轨并行的趋势,前者主要用于文言系统,后者主要用于白话系统,由于“一径”晚起,故在古白话系统中,“径”逐渐被“一径”取代有一个相对缓慢的发展过程。受个人用词风格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特殊情况,如《金瓶梅词话》和《警世通言》中“径”使用频率高于“一径”,这是值得注意的。

元代“一径”出现以后,单音节“径”的副词用法往往出现沿用于文言或仿古文献中,作为仿古词生存,如:

(30) 郝未深信,欲舁归,女不从,径入生斋,偃卧不起。(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谢》)

(31)径造袁所。(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二、 元代至清代:“一径”的语法化

“一径1”在宋元之际词汇化为副词并高频使用后,又有进一步虚化的迹象。在“一径+VP(含目的性)”句法环境中,由表示位移动作的“一径1”虚化为表意志的“一径2”。另一方面,清代吴语区又由空间域副词“一径1”语法化为时间域“一径3”。

(一)虚化为表意志的情状副词

“一径1”作为空间域表“径直”的副词,句法结构为“一径”+趋向动词(去、来)/介词(向、往、到)+N(处所),元明时期,出现了“一径+来/到+N(处所)+VP(行为目的)”的句法结构,在这种连动句中,“一径”尚残存空间变化中的位移动作行为的特点“径直”,又增加了主观情感因素“专门特地”。如:

(32) 小生是个穷秀才,三口儿探亲去来,不想遇着一天大雪,身上无衣,肚里无食,一径的来这里避一避儿。(《全元杂剧·郑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

(33) 自觉惭愧。瞒了孙员外,收拾家私,雇了船只,一径到东京问柳七官人。(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二卷 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34) 待诏知道史弘肇是个发迹变泰底人,又见妹子又嫁他,肚里好欢喜,一径来营里寻他。(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五卷 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一径”位于连动句V1N1V2N2中,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副词“一径”作为状语修饰谓语。连动项的语义之间存在一定的语义联系:前表行为方式(多为趋向动词)后表目的。如(33)“到东京”是行为方式,“问柳七官人”则是行为方式的目的。连动句可分别连着主语单说,故可分说为“一径到东京│一径问柳七官人”。在这种连动句中,从语义上看,“一径”作为一种“不拐弯不绕道”的行为方式,突出事件客观紧急、主观重视。“一径”+VP(趋向动词)客观上表示空间动作“径直”的方式,“一径”+VP(行为目的)主观上强调“专程特地”,故而“一径”既有位移义,又蕴含一定的主观情感目的义素。

关于意志类和方式类副词区别,史金生有过论述,意志和情态都是描摹动作发出者的,它们与动作发出者的距离更为接近,方式是描摹动作本身的,它与动作的距离更为接近……主观性越强的成分越倾向于处于句子的外层[4]。故方式类副词更靠近动词,意志类副词更靠近动作发出者,前者趋向于句子内部,后者趋向于外部。

同时期又发展出“一径+VP(目的)”,由于V不是趋向动词[-位移],属于非典型搭配。相应的“一径”空间位移义逐渐脱落,副词性减弱,与被修饰的动词关系越疏远。如:

(35) 赵匡义云:兄弟,唤你来不为别,今有圣人的命,着倾城士户都去符家园内赏春。我一径请你来,与你同共走一遭去。(元·无名氏《符金锭·楔子》)

(36) 我如今有罪赴京听勘,争奈缺少盘缠,一径请你来,不问那里,替我借十个银子与我做盘缠。(元《全元曲·玉清庵错送鸳鸯被》)

例(35)前后上下语境中已知信息:“匡义哥哥呼唤,不知甚事,须索走一遭去。”可知,空间位移的主体是“你”,而“一径”的主语是“我”,此“一径”空间位移的“径直”义消失。“一径”的意志化,一定程度上受敬辞“请”的词义感染的影响,语境上表示敬谦,多用于对上关系:侄对姑、妻对父、子对母等,故:特地做某事,而非“直接做某事”。

(37) 那妇人一径将酥胸微露,云鬟半亸,脸上堆下笑来。(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38) 这妇人每日打发武大出门,只在帘子下磕瓜子儿。一径把那一对小金莲做露出来,勾引的这夥人,日逐在门前弹胡博词叉儿难。(《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

(39) 那潘金莲一径把白绫袄袖子搂着,显他遍地金掏袖儿,露出那十指春葱来,带着六个金马镫戒指儿。(《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

(40) 玉筲恐怕他进屋里去,便一径支他说:“前边六娘请姑娘,怎的不往那里吃酒?”(《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三回 》)

例(37)~(39)“一径”的行为动作均带有强烈的主观目的性,例(40)中“恐怕”和“一径”对举呼应,都侧重于主观认知的判断,“一径”表示“特地做某事”。

(二)虚化为时间副词

明末清初,“一径”逐渐出现在一些非动作性且语义相对抽象的动词前,不再指方向上的径直,而是进一步虚化表时间域意义的“一径3”,强调动作在时间维度上的持续,演变为时间副词。主要用于谓语动作之前作状语,表示“在一定时间内,某种动作、状况始终如此”,相当于“一直”,早期多见于吴语区。

(41) 不料七月间爹爹病故,汤家因不曾下得聘礼,一径不来提起,将一段姻缘都付了东流之水。(清·东鲁古狂生《醉醒石·三回》——是明末清初拟话本集中较著名的一种,多写江浙一带的故事。)

(42) 再起来听听雨末,落得价高兴,望望天末,永远勿肯亮个哉。一径到两点半钟,眼睛算闭一闭。(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十八回》——最著名的吴语小说)

(43) 但是这个人,我自去年直到如今一径没有见过他的面,可不知道这个时候还在大马路不在大马路?”(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一回 》——号称吴语小说。)

例(41)中“一径”到“N(时间)”结构中,表示“动作继续到某时间”。例(43)中时间状语“自去年直到如今”提前,仍表示“一直”。

“一径3”也可用于否定句中,常与“勿曾”连用,表示时间上的持续义“一直没有”,如:

(44) 杨媛媛问道:“昨夜赌到仔啥辰光?”鹤汀道:“今朝九点钟坎坎散,我是一径勿曾困歇。”(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十六回》)

(45) 那魏实甫看着,只见他见了程马雚,便含情一笑道:“难得!一径勿曾来哉,今朝倽(啥)格风吹得来个吓?”(清·大桥式羽《胡雪岩外传》——署“大桥式羽著”,据本书序、题词等推测,作者当是浙江杭州人。)

现汉中,“一径3”依然沿用,使用范围从吴语区周边扩大到赣语甚至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根据客家文献数据库检索,“一径”这个词在客家话的历史和现代方言材料中都不见有记录,如:

(46) 他(叶圣陶)是生长在一个古风的城市——苏州——中的人,后来又在一个乡镇——角直——里住了四五年,一径是做着小学教师。(朱自清《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47) 我两個人一径哩不答渠个。(肖萍《江西吴城方言词典》)

(48) 他们在军队里总有十来年的历史了,可是我总觉得他们一径还保持着一种赤子的天真,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好像金门岛上的烈日海风一般,那么原始、那么直接。(白先勇《台北人》)

三、 “一径”语法化的条件和动因

(一)“一径”语法化的条件

“一径”的语法化不是孤立发生的,是语义条件和句法环境作用的结果。

1.语义条件

前文已有论述,“一径”词汇化产生双音节副词,与单音节“一”和“径”的语义搭配有关,“一径”从具体的“一条小路”抽象化为一段距离,表示通往某地的路线,在抽象的路途语义层面上词汇化为路途上位移动作的方式。

“一径1”语法化为“一径2”的语义基础是“一径”作为一种“不拐弯不绕道”的行为方式,语境义蕴含事件客观紧急、主观重视,这是“一径1”语法化为意志类情状副词“专程、特地”的关键。

2.句法重新分析

“一径”在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中,句法环境至关重要。“一”和“径”在唐宋诗词中高频使用,诗歌具有高度凝练化的特点,如介词的省略、无主语的惯用,在宋末句法环境趋稳下重新分析为副词“一径”。

如果一个结构式是典型的常规结构,那是不足以启动语法化程序的,它必须要借助于超常的组合以及由此引起的语义关系的变化才有可能往语法化的路上走[5]。 “一径2”的产生于超常组合,由最初的“一径+来/到+处所”发展为“一径+来/到+处所+VP(目的)”,在连动句中的组合环境中,“一径”既有空间变化中的位移动作行为的特点“径直”,又增加了主观情感因素“专门特地”,后发展为一径+VP(目的),“一径”的空间位移义脱落,重新分析机制下为“特地”,语法化为意志类的情状副词。

(二)“一径”语法化的动因

“一径”词汇化为方式副词,又虚化为时间副词,这种语法化的转变动因是隐喻机制。

“一径”从表示“径直去某地”的空间域含义,到发展出时间域含义,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空间-时间隐喻认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径到N”从空间距离上的到某地(位移方式“一径1”)发展到时间上的到某时(“一径3”)。

方式副词“一径”指动作行为空间范畴“直线”进行,这种空间范畴的“直线”进行映射至时间范畴,进而指动作行为在时间上的持续进行或状态不变。

结 语

立足“一径”的历时考察,就其词汇化和语法化历程进行详细的描写,并对其语法化的条件和动因进行了合理的解释。作为现汉中的一个副词,“一径”词化的基础是唐宋诗歌的发展,高频使用和特殊的句法环境,宋末元初凝固为双音节方式副词,表示直接向某方位/某处所前进(一径1)。一径2语法化的关键是句法环境;一径3则是在隐喻机制下由空间域虚化为时间域。

基于“一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考察,梳理其各义项间的关系,可在词汇层上为“一径”与“径直”“一直”等词关系问题提供历史文献参考。

猜你喜欢
副词短语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语言与语义
短句—副词+谓语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健民短语》一则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