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2020-10-21 04:13黄倩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9期
关键词:教学形式品德与社会小学

黄倩梅

【摘要】小学的德育主阵地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其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认识事物的态度、丰沛的情感表达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要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方式,转变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浅谈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和基于学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自主探究和主题实践等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素养。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形式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表明,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应主动参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发展小学生积极的态度、情感和行为素养。因此,让学生主动参加教学过程,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意识觉醒,自发地去成长和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活动教学在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的实施策略。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活动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活动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品德教育。对于思想品德课程中具有生动情节、表现鲜明和故事完整的课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把教材文本当做剧本,让学生选取自己的喜欢的角色,通过语言和肢体来表现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情节,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领悟文本所传递出来的思想。这种贴近生活和社会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角色中寻找自我意识,唤起觉醒,从而实现思想成长。

以《我想要我能要》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文章有一段关于星星和父母逛商场要买东西的情景。在教学设计时候,笔者对于这一情节设计了一个场景表演环节。以商场为背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星星、爸爸和妈妈,通过对话和肢体语言来重现文本中的争吵,分组表演,然后互相评比,评比完之后再表演,在这种不断完善细节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了解了“想要的”和“能要的”的区别,认识到不是所有想要的东西都能要的道理。这种在通过角色代入获得的体验和认知,比教师纯粹讲解来得更快更深刻。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文本获得品德教育外,还可以通过活动延伸认识,拓展视野。央视曾做过“国际大专辩论会”的现场直播,辩论会上的选手轮番辩解,旁征博引中让人视野大开,他们敏捷的思维和辩解口才吸引了无数人观看并为之喝彩。辩论也是品德教育课堂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道德或认知辩题,让学生分组辩论,在激发参与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在轮番辩解中不断深化认识,辨明道理,从而提高道德鉴别能力,形成高尚的品德素养。

在《心中的101》一课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预设情景:放学路上,一辆陌生的车停在小明身边,小明不认识车上的人,陌生人对小明说:我是新搬来附近住的,不太熟悉路,能带我去附近xx地方吗?

预设问题:小明刚好知道这个地方,那该不该给这个陌生人带路呢?

然后让学生先表明自己的态度,觉得应该带路的分在一组,觉得不该带路的分成一组,然后两组展开讨论,并进行辩论。这堂品德教育课马上变成一个辩论赛场,学生们纷纷参与辩论,从自己的认知和各种角度去分析这个场景。学生在经过一番辩论后得到启发,认识到生活会遇到许多事情,简单的事情背后也许会蕴藏着无限危机,要提高自己的意识,避免危险的发生。

三、加强实践知行合一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受宠十分,很多家长往往重智力开发轻情感教育,造成很多学生缺乏动手能力、不懂感恩,有些还甚至养成自私自利的心理。但是教育从来都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我们的德育也是事理与行为的双重教育。为此,除了课堂教学知识以外,还要适时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知行统一才能丰富认知,提升素质。

在组织《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教学时,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去观察学校和社会上一些工作岗位的情况,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通過观察和分享,很多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个社会上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都各不相同,但是都有着共同点: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还让学生回去家里,帮爸妈煮一碟菜或者洗一次碗,通过亲身实践去体验生活和工作的不易。很多学生在实践过后,还领悟到要热爱劳动和理解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教育要知行合一,“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就是通过在教中学、学中做来完成的。

四、换位体验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一种寻求情感共鸣的过程,是通过亲身感受来增强自我认识的教育方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采用换位体验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在与他人的情感共鸣中获得新的认知,以理解的心态去认识他人的情感,最终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认识。在教授《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时,通过与学生学习一组“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然后也以相似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回忆生活中有哪些场景或者事情可以体现别人为自己做的?如果自己是做的那个人,你又有什么感受呢?经过一番引导和分析,学生们都能够反思自己过去对待劳动者的态度,今后应如何去做调整。在换位体验环节,学生懂得了服务的精神,体悟到要尊重和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这种意识的提升也会进一步指导今后的行为。

五、总结

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教育,还应是实践教育。适量的社会实践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能拓展学生视野,获得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养成和行为习惯,是通过活动中外因与内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灵活地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脑、手、口等身体机能,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回归教学的主体地位,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俊彦,熊淑芹.小学品德教育浅谈[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7.

[2]权兴德.浅谈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吃苦耐劳教育[J].科学导报·学术,2018(7).

猜你喜欢
教学形式品德与社会小学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把握教学“三优化”,打造高效率课堂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