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上)

2020-10-22 17:30黄承伟
湘潮(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攻坚总书记

★黄承伟

导读: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在习近平扶贫论述指引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文围绕习近平扶贫论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习近平扶贫论述形成和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丰富发展方面总结脱贫攻坚的理论成就,从为贫困治理探索形成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为贫困地区脱贫群众迈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方面总结脱贫攻坚的实践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并基于不同时期致贫原因的多维性和时代性提出不同扶贫战略、制定实施扶贫脱贫政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新形势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瞄准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全党全国全社会动员起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创造了全球减贫奇迹,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中国波澜壮阔的减贫进程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壮丽诗篇,这对世界减贫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以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重要指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发展情况和贫困人口、贫困特征变化,制定实施相应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大规模减贫,成就举世瞩目,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1949—1978年,主要实施计划经济体制下广义扶贫战略。

1978—1985年,主要实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扶贫战略。

1986—1993年,主要实施区域开发式扶贫战略。

1994—2000年,主要实施综合性扶贫攻坚战略。

2001—2012年,主要实施整村推进与“两轮驱动”扶贫战略。

2013—2020年,主要实施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方略的脱贫攻坚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这具有伟大意义的战略,是在习近平扶贫论述的指引下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督战,全党全国全社会凝心聚力,脱贫攻坚即将如期取得全面胜利。因此,习近平扶贫论述的形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七次扶贫工作座谈会、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这三个方面共同组成影响脱贫攻坚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因素。

习近平扶贫论述引领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河北阜平革命老区,进村入户看真贫,提出了“两个重中之重”(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和“三个格外”(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等重要论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等重要论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到“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实施“五个一批”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解决“四个问题”(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要论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系统阐述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基本方略、政策举措和工作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最严格的考核制度,贫困县党政正职保持稳定,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等重要论述。2017年,提出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专项治理等重要论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精准脱贫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突出抓好各级扶贫干部学习培训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抓紧谋划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战略思路等重要论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巩固脱贫成果,防止松劲懈怠,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等重要论述。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等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而其核心内容——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的逐步形成,指引了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顶层设计以及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是影响脱贫攻坚历史进程的核心要素。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工作,强调:有的地方实在是穷山恶水,可以整体搬迁,也可分散移民,但一定要选好搬迁和移民的地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一批”中“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的最初论述。在阜平,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一起来落实好政策,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原原本本把政策落实好等论述,实际上体现了总书记对“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重要问题的深刻思考,体现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基础。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这些重要论述可以理解为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的思想原型。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长篇讲话,系统阐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明确指出精准扶贫核心是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这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论述的思想体系形成。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继续高位推进,推动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精准扶贫论述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指引了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和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实践证明,精准扶贫是提高扶贫效果、解决贫困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7次扶贫工作座谈会保持脱贫攻坚战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以来连续召开7次扶贫工作座谈会,分别就革命老区脱贫致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发表重要讲话,这一系列讲话成为指导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思想、重要部署、重要保障。7次座谈会,7个不同重点。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召开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强调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阳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强调更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作用,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抓工作。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强调对深度贫困地区必须给予更加集中的支持,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开展更加有力的工作。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强调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强调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要摸清底数,聚焦突出问题,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大工作力度,拿出过硬举措和办法,确保如期完成任务。2020年,在北京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强调要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决克服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一次会议都围绕一个主题,提出工作要求,规划出“路线图”,搭建起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形成了脱贫攻坚的方法论,保持了脱贫攻坚的正确方向。

十八洞村梨子寨寨子口(杨发凯/摄)

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全面推动脱贫攻坚战。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体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完成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做出部署。2018年6月,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贯彻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决定,为决胜脱贫攻坚、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后扶贫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根据上述3个方面的重要因素及其内容演进过程,结合脱贫攻坚战的实践,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准备脱贫攻坚战阶段(2012年10月—2015年10月)。这个阶段主要是在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指引下,开展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等初步精准扶贫实践,逐步形成了精准扶贫方略,为脱贫攻坚战奠定思想、方略和实践基础。第二个阶段,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阶段(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这个阶段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为标志,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我国采取“战时”非常规手段,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目标任务。第三个阶段,聚焦深度贫困攻坚克难阶段(2017年10月—2019年10月)。这个阶段,党的十九大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基础上,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专题座谈会进行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目标,强调坚持精准方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攻坚战向纵深推进。第四阶段,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阶段(2019年10月—2020年12月)。这个阶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基础上,对脱贫攻坚做出新的重要部署。这个阶段既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又要巩固脱贫成果,还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020年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面脱贫带来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专题会议,全面总结脱贫攻坚成就,分析问题、困难,明确要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习近平扶贫论述是经过波澜壮阔实践检验、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科学有效的中国扶贫思想体系,连同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丰富发展,成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理论成就

习近平扶贫论述的形成是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做出的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扶贫论述。习近平扶贫论述不仅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脱贫攻坚的目的和意义,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确立了原则,深化了扶贫开发的方法和策略,破解了诸多反贫困道路上的理论与现实难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成为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最重要的理论成果。

习近平扶贫论述的丰富思想内涵包括以下8个方面:

一是坚持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需要新的发展方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重点在于补齐短板,扶贫工作则是其中最薄弱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些论述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奋斗理想,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些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坚守、捍卫和发展。

二是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部署,不断强调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战斗力充分运用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深刻指出共产党的领导对于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也为发挥其所具有的政治优势与制度优势指明了方向。这些论述表明,始终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中国减贫最大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扶贫开发取得伟大成就的主要经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

三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过去扶贫开发所形成的若干弊端,提出了“精准扶贫”方略,体现了他对于中国过去扶贫开发经验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当前中国贫困治理现状的深刻认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是开展扶贫脱贫工作总的工作原则,体现的是精准性、实效性标准和要求。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真正把精准理念落到实处,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做到“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实施“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达到切实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的根本目的。

四是坚持增加资金投入、强化监管。脱贫攻坚需要制度层面的改革创新,也需要资源方面的倾斜配置,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出了重要指示。从扶贫资金的规模和渠道到扶贫资金的效益都做出了科学的部署和安排,为脱贫攻坚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关于扩大扶贫资金规模与拓展扶贫资金渠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形成有利于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加快发展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要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关于提高扶贫资金效益和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发挥资本市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形成脱贫攻坚资金多渠道、多样化投入。

五是坚持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各部门要积极完成所承担的定点扶贫任务,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强化举措,扩大成果。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鼓励、支持、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要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沉,促进帮扶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户流动,实现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这些论述,从扶贫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高度,深入阐述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重大意义和基本途径。

六是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扶贫开发同样是资源配置过程,如何避免形式主义的假扶贫、减少扶贫资源的“跑冒滴漏”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一方面,地方政府或其他组织作为扶贫政策的执行主体会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政策执行的信息不对称也会造成政策的消极执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廉洁扶贫、阳光扶贫”的要求,加大对于各级干部扶贫工作的考核力度。论述要求扶贫工作要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坚决惩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违纪违法行为;大力改革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建立健全贫困群众全程参与脱贫攻坚每一个步骤,发挥媒体监督、交叉考核监督、第三方评估的作用,确保扶贫资金使用、扶贫项目实施、脱贫验收过程公开透明,确实做到阳光化管理。

七是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并不仅仅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还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开发最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扶志与扶智相结合,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发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这些论述,深入阐述了激发内生动力的工作方向和重点,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贫困地区的发展、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激发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摆在突出位置,做到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

十八洞村竹子寨

八是坚持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只有全人类获得了解放,无产阶级才获得真正的解放;只有经济意义上的解放实现了,其他领域的解放才有可能实现。18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国都把消除贫困作为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贫困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不仅是战乱和不安的根源,也为人类发展的前景蒙上了阴影。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积极应对,不仅积极推动中国参与国际减贫行动,同时也创造性地提出了“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的全球视野和宽广胸怀,为中国在做好国内扶贫工作的同时,如何开展国际减贫合作,服务于国家外交、援外大局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发挥扶贫软实力在树立大国形象、增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中的特殊作用,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扶贫论述思想深刻、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一思想体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对脱贫攻坚的统领,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党的领袖的深厚情怀。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攻坚总书记
比亚迪集团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