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与宁夏解放

2020-10-22 17:30战琳琳
湘潮(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南浦人民解放军银川

★ 战琳琳

劝降马鸿宾

宁夏是马鸿逵、马鸿宾的发迹之地,二人分别担任国民党军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对于“宁马”问题的处理,毛泽东早在1949年8月6日给彭德怀并贺龙、习仲勋的电报中,就提出“在马步芳解决后,必须使用杨得志兵团(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深入宁夏,给马鸿逵部以歼灭的打击”。之后,他又发电报给他们:“宁夏马军力争全部缴械,其次则争取大部缴械,一部改编。”“派人向马鸿宾做些工作,争取大部和平缴械、一部改编的局面。”

杨得志和第十九兵团政治委员李志民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解决宁夏问题的指示精神,详细侦察了解情况,认真分析宁夏形势,决定采取有力措施,实行军事打击和强大政治攻势“双管齐下”,积极敦促马鸿逵、马鸿宾认清大局,力争和平解决宁夏问题。

1949年9月23日,和平解决宁夏问题协议正式签字。正在签字者为国民党宁夏军政全权代表卢忠良。卢忠良左侧依次为杨得志、李志民等

当时,宁夏主要受马鸿逵的控制。马鸿逵长期追随蒋介石,反共反人民,其军事实力较雄厚,且不断扩充势力,建立了以其子马敦静为司令官的宁夏兵团。马鸿宾势力较为单薄,仅有第八十一军,其子马惇靖为军长,兵力不过万人,驻守在宁夏中卫一带。抗战时期,马鸿宾曾拥护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在绥西地区与傅作义共同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在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向甘肃进军后,马鸿宾自知力量薄弱,无法抵抗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有率部起义的动向。

根据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联络部部长甄华的汇报,杨得志得知兰州市有位老中医,名叫郭南浦,是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界的上层进步人士,早年参加过同盟会,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营救过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在回族同胞中很有声望。

杨得志想请郭南浦出面为和平解放宁夏做些工作。经向彭德怀报告后,他与李志民一起登门拜访了郭南浦。当郭老先生得知第十九兵团要进军宁夏且有意与马鸿宾、马鸿逵谈判和平解决宁夏问题时,便主动提出:“我与他们虽不同姓,却系同族同教。我愿将大军对他们的情谊和为国为民的宗旨,转告他们。”

杨得志将郭南浦劝降马鸿宾、马鸿逵的意愿向彭德怀报告,获得同意。当时,处于战争环境,且北上银川路途遥远,考虑到郭南浦年事已高,路途颠簸劳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和健康,杨得志决定由甄华派出联络部几位干部一起陪同他乘车前往银川。临行前,杨得志与李志民亲自为他送行,并一再嘱咐郭南浦:“如果宁夏方面有和平解决的诚意,因我们都在进军途中,联系不便,您可以直接打电报给兰州彭总,并电告我六十四军负责人曾思玉、王昭、傅崇碧诸同志,他们会配合您行动的。”

郭南浦率领的“赴宁和平代表团”一行赶到银川后,得知马鸿逵已坐飞机逃去重庆,由其子马敦静代理职务。他们父子俩被蒋介石的封官许愿和百万银圆安抚拉拢,仍执迷不悟,坚持顽抗,拒绝和谈。

郭南浦继而劝说马鸿宾。马鸿宾虽然是马鸿逵的堂兄,并挂有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之职,但他的兵马少,又受制于马鸿逵,平日两人矛盾也颇多,所以在郭南浦劝说且解放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马鸿宾表态可以接受和平条件,但因目前仍是马鸿逵父子掌握军政大权,需要等待时机才能行动。

为了加快和平解放宁夏的进程,以打促谈,杨得志命令第十九兵团数万大军兵分三路,逼近中宁县城。9月17日,马鸿宾第八十一军被团团包围。

1949年9月,宁夏解放,第十九兵团司令杨得志(前排左一)、政委李志民(前排左三)与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马鸿宾(前排左二)会晤

马鸿宾父子自知万把人的杂牌军无法抵抗强大的人民解放军,但他们对于起义还是举棋不定,主要是对共产党的政策不够了解,又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牵制,于是决定由宁夏飞到绥远,面见指导绥远部队起义的傅作义与邓宝珊两位将军。马鸿宾曾是傅作义的部下,与傅、邓二位素有交往。马鸿宾从傅作义那里得知共产党的政策,明白“和有利、战无利”的道理,做好了随时起义的准备。

面对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大军逼近的军事形势和强大的政治攻势,马惇靖遵从其父之意,同意和谈。9月19日,马惇靖与曾思玉在《和平解决协定》上签字。马鸿宾部起义。该部的起义,对宁夏整个形势产生重大影响,进一步孤立、分化、瓦解了马鸿逵的势力,加速了解放宁夏的进程。

签订和平解决宁夏问题协议

马鸿逵父子面对人民解放军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置若罔闻,依然下定决心“死守宁夏”,并设置了三道防线,坚决抵抗人民解放军的进攻。然而,马鸿宾第八十一军的起义,打乱了马敦静的防御部署,他匆忙调动兵力、调整部署,妄图凭借青铜峡天险和沟壑纵横的有利地形,构筑工事、破坏公路、拆毁桥梁、掘堤放水,负隅顽抗,以期在黄河东岸金积灵武地区与解放军决一死战。

面对这种情况,9月19日,杨得志命令以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军为主攻部队,发起金灵之战,同时以第六十三军和第六十五军从中宁北渡黄河攻打贺兰军,配合金灵地区作战行动。战至21日,人民解放军大败敌主力第一二八军,俘敌7300余人。

就在金灵之战进行之时,马敦静见势不妙,惶恐地乘飞机逃离银川。一时间,群龙无首的“马家军”陷入混乱之中,其高级将领完全丧失再战的决心与意志。

9月20日,贺兰军军长马全良、第一二八军军长卢忠良等国民党军宁夏兵团高级将领,联名向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发出停战通电。次日,彭德怀复电马全良等:“诸将军既愿宁夏问题和平解决,殊堪欣慰。望督率贵部即速见诸实行,望即派代表至中宁与杨司令接洽。”

9月22日上午,马鸿宾在其住所“五亩宅”召集国民党宁夏兵团诸将官和党政界人士开会,紧急商议和平解决宁夏问题及选派谈判代表等事宜。他指定卢忠良为全权代表,马光天(宁夏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马廷秀(宁夏省政府秘书长)作为国民党宁夏军政界代表,速去中宁县与解放军谈判签字。

9月23日上午9时,杨得志、李志民等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领导在中宁县接见了3位国民党宁夏军政代表。一见面,杨得志就对宁夏兵团拖延时间坚持顽抗进行了批评,并对卢忠良等人说:“解放军从兰州出发,郭南浦老先生曾主动前来,为和平解放宁夏奔走。但你们不理,反而派人监视。听说你们有人想在战败后,把队伍拉到贺兰山或在沙漠里和我们打游击,那好嘛!我们人民解放军是打游击打出来的,可以说是打游击出身吧,这一点你们应该是清楚的!”“要打游击,你们肯定不行,肯定也是要被消灭的!至于掘堤放水,那是罪上加罪,也根本不可能阻止我军的进攻!”“如今,你们毅然放下武器,归向人民,人民解放军仍本着宽大精神,接受你们和平解决宁夏的要求。”

之后,双方开始谈判。卢忠良看完和平解放宁夏的五项协议(草案)后,喜出望外,感慨共产党和解放军宽宏大量,不仅没有任何惩治条款,而且完全保障他们全体官兵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即表示完全接受协议。

下午2时,杨得志和李志民代表人民解放军,卢忠良等3人代表国民党宁夏方面,先后在《和平解决宁夏问题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上签了字。

顺利接管银川

马鸿逵的宁夏兵团在签订和平协议之时已全部溃散。一方面是广大士兵不愿意再为反动派卖命,一方面也有顽固分子的蓄意破坏,他们到处造谣诋毁人民解放军。“马家军”的散兵游勇,趁火打劫,强索财物,杀害无辜;银川郊区火药库被破坏引爆,火光冲天……人心惶惶,社会秩序极度混乱。

9月23日上午,大雨如注,马全良等赶往吴忠堡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军驻地,请求曾思玉率部提前进驻银川,以便收拾动荡局面。曾思玉当即拨通中宁电话,直接向杨得志报告。

此时,杨得志正与宁夏方面代表谈判。他考虑一定要严守信用,按照协议办事,告诉曾思玉人民解放军将于25日接管银川城。同时,他请曾思玉转告马全良,这两天还要尽量控制局势,维持秩序,人民解放军会按时接管银川城。

但是马全良一再坚持,请求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提前入城,说此举是应急措施,不会影响协议的履行。曾思玉又一次向杨得志电话请示,杨得志问道:“马军长他们来,国民党宁夏当局是否知道?”马全良回复不知道。杨得志接着又问曾思玉:“那他们能否代表国民党宁夏当局?如果国民党宁夏当局能向我们提出这个请求或者能组织银川各界代表出城迎接,那么我们才好考虑提前入城。”

马全良得知杨得志的顾虑后,满口答应,立即通过电话交代银川主持军政事务的人员,准备组织欢迎解放军提前入城的军、政、商、民代表团,并将所有大型卡车带上,赶到仁存渡口欢迎解放军。

9月23日,马鸿宾也自银川向彭德怀告急:“宁夏部队已形成崩溃现象,官不能管兵,到处发生抢劫事件,请杨司令员即速派兵进驻宁夏,以安定人心,维护社会秩序。”

经过批准,杨得志立即派遣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军第一九一师先遣队冒雨出发,命令他们于23日24时前赶到银川。此时的古城满目疮痍、破烂不堪,街道上空无一人、死气沉沉,时而传来几声枪响。先遣队迅速占领4个城门楼及钟鼓楼、玉皇阁等制高点,控制马鸿逵公馆和武器弹药库,接收了国民党军炮兵阵地。24日上午10时,第一九一师主力入城,银川秩序得以安定。

在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进入银川之际的9月23日,阿拉善旗王爷达理扎雅宣告起义,发出接受和平解放的通电。9月29日,宁夏省额济纳旗扎萨克兼防守司令塔旺嘉布致电杨得志转呈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宣布与南京国民政府脱离关系。至此,宁夏全境解放,结束了马氏家族对宁夏长达37年的反动统治。

9月26日,杨得志、李志民与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耿飈等兵团领导随同大部队进驻银川。广大回汉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上街游行,高呼“欢迎人民解放军”“毛主席万岁”等口号,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庆祝银川解放。

顺利解放宁夏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杨得志的指挥艺术和统一战线工作艺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献上了一份厚重的大礼。

猜你喜欢
南浦人民解放军银川
南浦河守边记
近60年银川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老银川的样子
春日相思
踏莎行
共享单车的“银川模式”
王汇泉
(封二)
(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