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蛙共作种养技术总结

2020-10-22 02:14马金刚谢良全郑俊浩陈欢巴水平万建业徐迅刘新明
江西水产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泥鳅水稻

马金刚 谢良全 郑俊浩 陈欢 巴水平 万建业 徐迅 刘新明

摘要:改变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建设田间共作种养工程;投放黑斑蛙及泥鳅苗种,种植杂交水稻“隆两优1988”;采取清沟消毒、苗种消毒、体外消毒、体内消毒、食台消毒、工具消毒、生态调控等综合防病措施,加强稻鱼蛙共作种养管理。0.2 hm2稻田获商品蛙4953 kg、商品泥鳅25 kg、优质稻谷670 kg;单位利润20155元/667 m2,投入产出比1∶1.66;结果表明:稻鱼蛙共作种养技术模式,具有“四增四节”的特点。

关键词:黑斑蛙;泥鳅;水稻;共作种养

中图分类号:S964.2    文献标识码:C

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系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的蛙类;黑斑蛙营养丰富、药食同用,是价值极高的生态型和经济型野生动物,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与人工养殖前景[1-2]。

2019年3月~2019年11月,武汉市新洲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科研人员在武汉蛙之家水产养殖合作社进行“稻鱼蛙共作种养技术”试验,探索“以稻供荫、以蛙护稻、稻鱼蛙共作”的生态农业模式,显著提升了稻田的综合收益。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稻田条件

稻田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地面开阔、交通方便;天干不旱、雨涝不淹。土质为壤土,田底肥而不淤;水源充足,常年水温不高于32℃,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试验基地自备了3口小机井和3000 m3曝气池。试验区稻田面积0.2 hm2。

1.1.2  稻田改造

3月初对稻田进行改造,以200 m2稻田为单元,共设10个共作单元。每个共作单元全长24 m,宽8.4 m;食盘区宽1.8 m,田中间开挖“一”字形水沟,水沟面宽1.2 m,沟底宽60 cm,水沟深80 cm;水稻种植区(蛙栖息区)宽1.8 m;开沟取出的土用来加高、夯实人行道和食盘区;食盘区比种植区高出20 cm;人行道面宽80 cm,高50 cm,保水性好,供水管道及排水沟设置在人行道旁,人行道及进排水系用地不计入试验面积。改造好的稻鱼蛙共作田,呈南北向,食盘区与种植区之间略有缓坡。水沟占共作田面积12%,种植区占共作田面积38%,食盘区占共作田面积50%。参见图 1。

1.1.3  进排水系

每个共作单元设置独立进出水口各1个,进出水管用Φ110 mm PE农田灌溉管及其配套器材安装组成,进出水端口用50目尼龙纱绢网袋过滤。

1.1.4  防護设施

由防逃围网和防禽天网组成;①防逃围网:在人行道内侧用热镀锌钢管打桩,桩间距为3 m,桩高2 m。每个单元四周用40目的聚乙烯网围成防逃网;网片下端埋入地下土层30 cm,上端高出人行道在地面1 m。②防禽天网:用小号钢丝绳按桩纵横方向对应连接钢管桩顶端,将网目4 cm聚氯乙烯网片固定覆盖钢丝绳上,防禽天网边缘与0.2 hm2试验区边界防逃围网紧密缝合。

1.1.5  食台安装

食台由木框和纱网布组成,木框由3 cm×3 cm杉木条组合而成,每个木框食台长1.5 m,宽1.5 m,选用100目网布紧绷在木框上。食台之间紧密连接,食台紧贴地面,四周封死,不留隙缝。

1.1.6  品种选择

黑斑蛙幼蛙系武汉蛙之家水产养殖合作社自繁自育,规格相似、体质健康、四肢齐全、体表无伤,幼蛙规格4 g/尾;鱼种选用耐低氧能力强的泥鳅,规格为3 g/尾,由湖北孝感购入;蛙、鳅苗种下田时,均用10 mg/L的KMnO4溶液+3%NaCl混合液浸浴10~15 min;水稻品种为茎粗叶挺、分蘖力强、抗逆性好的“隆两优1988”,采用强氯精浸种育苗。

1.1.7  饵肥选择

黑斑蛙饵料为同一品牌专用膨化颗粒饵料,粗蛋白含量为38%~40%,粒径1~3 mm;试验中根据蛙生长变化,选用不同规格和营养成分的专用饵料。泥鳅以共作田中藻类、摇蚊幼虫、蚯蚓、植物碎屑和杂草等天然饵料为食,不投人工饵料。水稻栽培选用发酵有机肥作基肥,不追肥。

1.2  试验方法

1.2.1  清沟消毒

幼蛙下田放养前15d,重新夯实食盘区,清理水沟中的浮土,加固沟壁,全田用生石灰化水泼洒消毒,生石灰用量为100 g/m2。

1.2.2  施肥培水

水稻秧苗栽插前10 d,种植区内施发酵有机肥,用量为1 kg/m2,随后进行人工翻耕,有机肥埋入田面深度为10 cm。次日向沟中注入新水70 cm深。肥料既为水稻栽培基肥,也为蛙、鱼培养天然饵料生物。

1.2.3  水稻移栽

6月初,将33 d秧龄的秧苗栽插在种植区,其株行距30 cm×30 cm,呈方形栽插,每穴插2株秧苗。

1.2.4  苗种投放

6月上旬,秧苗返青后,试验区共投驯食好的幼蛙130000尾,投放密度65尾/m2。6月底,试验区共投放泥鳅苗种2000尾,投放密度1尾/m2,鱼种游动活泼、鳍条完整、体表无伤。

1.2.5  日常管理

1.2.5.1  饵料投喂

幼蛙下田初期,投喂粒径为1 mm,含粗蛋白的40%饵料;蛙规格为5~10 g/尾时,投喂粒径为1.5 mm,含粗蛋白40%的饵料;蛙规格达到10 g/尾以上时,投喂粒径为2 mm,含粗蛋白38%饵料;蛙规格为25 g/尾以上后,投喂粒径为3 mm,含粗蛋白40%饵料。

饵料投喂严格按照“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和“四看”(看天气、看水温、看大小、看活动)要求进行投喂和控饲。每天投饵2次,上午8.00时左右与下午5.00时各投喂1次,下午占日投饵量的60%~70%;6月~7月,日投饵量约为蛙体重的3%~5% ;8月~10月,日投饵量为蛙体重的2%~3%;阴沉与闷热天气,减量20%或停食;每次摄食时间1.5 h左右,日常根据“四看”结果对投饵量进行增减调整。

泥鳅以共作田中单细胞藻类、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蚯蚓、有机腐屑、植物碎屑和杂草等天然饵料为食,全程不投喂人工饵料。

1.2.5.2  栽培管理

围绕“遮阳、供荫、防倒”要求,田间管理应用水稻“二控一防技术”;即:一控肥,整个生长期不施肥;二控水,早搁田控苗,分蘖末期达到80%穗数苗时重搁;防倒伏,后期干湿灌溉、勤灌浅灌,水稻根部保持通风透气,增加植株抗性。晒田时,沟中保持微流水状态,水深保持75 cm[3]。

1.2.5.3  水质管理

插秧前5 d,水位高出种植区5 cm;水稻分蘖前,全田水深80 cm,以促进水稻生根分蘖,水稻拔节期水深85 cm。鱼蛙在养殖前期,定期加注清水,水温15℃~25℃时,5~7 d 换水1次,每次换水1/5;水温高于28℃时,3 d换水1次,每次换水1/3,并适量兑入经过曝气的井水;6月~10月,透明度控制在30~40 cm,每隔20 d交替泼洒枯草芽胞杆菌或EM菌制剂1次,维护水体微生态平衡,保持水质清新,优化稻鱼蛙共作水陆环境。田间最高水位始终低于食盘区10 cm。

1.2.5.4  病害防控

试验期间,除前期进行清沟消毒和苗种消毒外,日常采取了体外消毒、体内消毒、食台消毒、工具消毒等综合防控病害措施;利用稻鱼蛙共生互利关系防治水稻病虫害。

體外消毒:6月~10月,对稻鱼蛙共作田水陆环境进行同步消毒,每隔15 d用10 mg/L的生石灰化水全田泼洒1次,以改善种养环境水质、杀灭水中的病菌;每月以水体终极浓度0.4 mg/L晶体敌百虫或10%聚维酮碘1 mg/L对稻鱼蛙共作区进行喷雾消毒,二者交替使用。

体内消毒:定期投喂药饵,增强黑斑蛙免疫力和抗病力;每20 d选用下列1种药饵投喂1次,每次连续投喂5 d,4种药饵交替使用。①EM菌药饵:每次EM菌用量为投饵量的1%~5%,将EM菌稀释100倍后添加到饵料中,均匀混合后投喂。②黄芪多糖复合药饵:每kg蛙用黄芪多糖1 g +复合维生素30 mg,与饵料均匀混合投喂。③五黄散复合药饵:每kg饵料拌入五黄散3 g +复合维生素3 g,均匀混合后投喂。④氟苯尼考复合药饵:每kg饵料添加10%氟苯尼考5 g+双黄连溶液5 g,与饵料均匀混合,直接投喂;蛙上市前20 d,投喂EM菌药饵或黄芪多糖复合药饵。

食台消毒:稻鱼蛙共作期间,每天及时清除食台残留的饵料和粪便1次;6月~10月,食盘区每7d用10%聚维酮碘1 mg/L溶液喷雾消毒1次;控制压缩各种病原体繁殖滋生空间和环境。

工具消毒:工具在使用前后,均用5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 min,晴天时置阳光下暴晒,预防病害传播和交叉感染。

1.2.5.5  巡田管理

坚持早晚巡田,检查围网、天网及试验区周边有无破损和漏洞,观察蛙的摄食活动和变化;及时清除食盘区和蛙池外围杂草。发现病残蛙类、鱼类及鸟类尸体,进行远距离深坑填埋和无公害化处理,防止环境污染和疫病扩散[4]。

2  试验结果

2.1  产量产值

9月底采取地笼网和灯光照捕法分批捕捉黑斑蛙上市;截至10月底,0.2 hm2试验田共收获黑斑蛙4953 kg,起捕规格45~55 g/尾,单产1651  kg/667 m2,产值148560元;收获稻谷670 kg,产值2780元,单产223 kg/667 m2;捕获泥鳅25 kg,泥鳅个体规格平均13 g/尾,产值625元;试验区总产值151965元。

2.2  试验成本

试验成本包括稻田租金、田间工程、肥料、药物、蛙鱼苗种、稻种、黑斑蛙饵料、劳务费等。稻田租金支出1800元;田间工程建设、钢管、木框、网片及水管等配套设施以不同使用期进行折旧,年平摊销1500元;投放蛙苗130000尾,支出13000元,鱼种2000尾,支出100元;稻种秧苗支出300元;投喂专用饵料7.5 T,支出49000元;水、电、药物及肥料支出1800元,劳务费24000元;成本合计91500元。

2.3  效益测算

收支两品,黑斑蛙、泥鳅及稻谷合计利润60465元,单位纯利20155元/667 m2。投入与产出比为1∶1.66,投资收益率为65.8% 。试验结果情况见表 1。

3  讨论

(1)结果显示:试验田块稻谷单产223 kg/667 m2,与单纯种植水稻模式相比差异明显,分析有2个影响因素:①水稻种植区仅占试验田块38%面积,与常规种植面积相差62%;②秧苗栽插密度比单纯种植小,田间基本苗相对减少,降低了产量。但以种植区面积计算稻谷产量,其产量表现与单纯种植水稻相似。

(2)试验表明:稻鱼蛙共作种养模式,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具有“四增四节”的效果(增粮、增鱼、增蛙、增效,节药、节肥、节工、节水),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农业面源污染,一块稻田生产出优质稻谷及动物蛋白产品。

(3)试验发现:更换黑斑蛙饵料时,以混合饵料逐渐替换方式效果较好;即将新旧两种饵料按照8:2比例(新料:旧料)拌匀混合,连续投喂3d后,再全部投喂新饵料;而直接投喂新饵料的试验田,有5d左右滞食现象。

(4)水稻种植除浸种消毒和秧苗栽插前使用有机肥外,田间管理应用了“二控一防技术”,全程未使用化肥、除草剂及农药;鳅、蛙活动栖息时,不断翻动表土,摄食田间杂草和害虫,减少水稻生长的竞争者;由此产生了 “三免”效应(免化肥、免农药、免中耕),符合国家提倡的“两减一控”要求。

(5)黑斑蛙系两栖类动物,其病害防控方式与鱼病防治有所区别,全池消毒泼洒药物时,黑斑蛙以登陆方式逃避水中药物刺激;因此,协同做好6个消毒工作是病害防控成功与否的关键,即体外消毒与体内消毒协同并重、水陆环境同步喷雾消毒,定期投喂多糖类免疫增强剂和保肝护胃药物。发现病蛙及时清理隔离,对清理出各种动植物尸体,要远距离深坑填埋和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蒋静,郭水荣,陈凡等.稻蛙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J].中国水产,2016(4):73-75.

[2]鲁艳红,廖育林,聂军,周兴,傅湘绮,黄伶.稻—蛙生态种养技术模式研究与展望[J].湖南农业科学,2017,(3):74-76.

[3]马达文,钱静,刘家寿等.稻渔综合种养及其发展建议[J].中国工程科学,2016,18(3):96-100.

[4]马本贺,王海华,左之良,喻小松.稻蛙鳅共作立体生态种养试验[J].水产科技情报. 2019,46(5):264-267.

猜你喜欢
泥鳅水稻
泥鳅笼
中国水稻栽培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逮泥鳅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捉泥鳅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会叫的泥鳅
捉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