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练习系统,助力低年级学生言语能力提升

2020-10-26 09:22王子轶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语言素养言语实践课后练习

王子轶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获得并提升的。因此,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应当成为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和进行教学研究的主动追求。本文着眼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系统,挖掘课后练习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价值,引导学生依托课文,积累语言表达素材;帮助学生搭建支架,习得语言表达技巧;并将表达训练与学生鲜活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助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后练习 言语实践 语言素养 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i。可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从整体上统筹规划语言训练要点,科学编排语言训练序列,把训练要点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内容或活动中,努力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系统性,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ii。仔细研读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二年级的课后练习系统,笔者发现:课后练习中有大量的言语实践设计,不但与相应单元的语文要素紧密关联,致力于单元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而且与课文中需要重点积累的语言材料、需要重点掌握的语言表达形式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在模仿中运用并积累规范的表达;贴近学生认知和生活实际的言语实践内容,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言语实践热情,从而在积极主动的言语实践过程中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言素养,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因此,将课后练习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基于文本内容和生活情境的言语实践,不但可以避免使课后练习沦为课后“任务”,还能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方法价值,助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笔者以统编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二单元的部分课后练习为例,浅谈借助课后练习提升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依托课文,积累语言表达素材

语言学习是一个集感知、理解、模仿、运用与创造于一体的综合过程。模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儿童在学习书面与口头表达之初,都需要借助模仿这一手段,学习并熟悉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积累语言表达素材。课后练习题中有大量的言语实践话题,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借鉴文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或是提取文中的关键语词,来组织和规范表达,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以《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为例。课后练习提供了引导学生提取文中语言进行表达的教学途径: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可以选用下面的词语(“乘着风”“纷纷出发”“蹦着跳着”“炸开”),仿照课文说一说。这道言语实践题的主题与课文一致,是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因为是选做题,该题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表达差异,提供了不同难度供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1.既提供柳树的图片,又提供关键语词,让表达能力一般的学生,能模仿文中蒲公英妈妈传播种子的表达,讲一讲柳树传播种子的方法;2.提供“蹦著跳着”“炸开”两个关键词,让中等水平的学生,尝试把文中描述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词句,迁移运用到其它同类植物上;3.只提供樱桃树和小鸟的图片,让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能自由选用文中合适的语句,并结合图片内容组织语言。

表达练习时,有的学生将文中的“蒲公英妈妈”换成“柳树妈妈”,把文中的“降落伞”换成“白色绒毛”,再用上“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轻松完成了对柳树妈妈传播种子的介绍;有的学生将“豌豆妈妈”换成“凤仙花妈妈”,用上了“蹦着跳着”和“炸开”,介绍凤仙花妈妈是怎样把种子弹射出去的;还有的学生讲出了诸如“樱桃妈妈更有办法,她给孩子们穿上红艳艳的衣裳。只要小鸟把他们吃下,他们就随着小鸟去田野、山洼”这样的精彩表达。

这样的表达练习,不但丰富了关键语词的使用场合,有效地促进了知识归类,还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确保了表达的完整度;虽然难度不一,但都能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模仿课文的表达,并在表达中拓展认知,适度迁移,丰富语言积累。

二、搭建支架,习得语言表达技巧

低年级的口头表达训练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并积累规范的句式,努力把句子说完整,说通顺。当学生在表达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提供一定的支架,以降低表达的难度,帮助学生保持表达兴趣,完成表达练习,提升表达能力。

一是提供必要的连接词。《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有如下课后练习: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道练习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是否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变化过程?学生是否能连贯地说清楚这个过程?学生在交流“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这个问题时,“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这样的语句经常会重复出现,造成了表达上的重复累赘。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先……后来……接着……最后……”等连接词,引导他们借助连接词规避重复语词,简洁、连贯地讲清楚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二是借助板书。结构化的板书设计,有助于学生更有序地表达。以《我是什么》一课为例。课后有如下练习:说说“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些什么。该题重在考察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了解。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串联第一、二自然段的学习,引领学生一边读懂句子、学习生字新词,一边在交流过程中,将“我”的不同形态“汽、云、雨、冰雹、雪”等关键词写在黑板上,然后在学完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导学生借助板书内容,把“我”的各种形态按课文顺序说清楚。

三是设计填空。仍以《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为例。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能说说文中的几种植物是怎么传播种子的。乍一看题目并不难,因为需要的语言材料课文中都有。但组织语言材料的难度并不小。因为课文是诗歌的语言形式,要将诗歌的语言转述成常规的表达,就需要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围绕问题提取材料,再调整语序,进行通顺的表达。教师可以根据“植物妈妈做了什么,让孩子们怎么样”设计填空,让学生在读懂句意的基础上,提取课文相关内容进行填空,借助填空把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介绍清楚:

蒲公英妈妈给自己的娃娃(  ),让孩子们(   );

苍耳妈妈给孩子(   ),让孩子们(   );

豌豆妈妈让豆荚(              )。等豆荚炸开后,孩子们(       )。

以苍耳为例,简述如何引导学生在读懂句意的基础上,借助填空说清楚苍耳妈妈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师:苍耳妈妈是怎么传播种子的?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第3段第一句话。

生1: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师:这句话主要在讲什么?

生2:这句话是在说苍耳妈妈给孩子穿上了带刺的铠甲。

师:铠甲本义是指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出示苍耳图片)看看图片,猜一猜,文中的铠甲指的是什么?

生3:这里的铠甲指的应该是苍耳的外壳。它上面布满尖尖的刺。

师:这带刺的铠甲作用可不小,能帮助苍耳传播种子呢!继续往下读。

生4:苍耳就是用带刺的铠甲挂住动物的皮毛,跟着它们去田野、山洼的。

师:你真厉害,把句子读懂了!你能不能用上“苍耳妈妈给孩子(    ),让孩子们(       )”的句式,说一说苍耳妈妈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吗?

生5:苍耳妈妈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让孩子们挂住动物的皮毛去田野和山洼。

通过这样的填空设计,教师就可以将引导学生读懂句意和帮助学生练习表达这两个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以达到理解为表达服务,以表达加深理解的教学效果。

三、关联生活,激发语言表达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表达的源泉。儿童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素材语料,为他们进行语言表达提供“源头活水”。统编教材里的课后练习,特别关注将语言表达训练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启发他们从生活中寻找“源头活水”,让他们不但能在表达时“有话可说”,更能在表达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一)围绕主题,创设生活情境

以《场景歌》一课为例。课文把四组看似普通的数量词有机串联在一起,用寥寥数句展现迷人的海边风光,静谧的田园风光,美丽的山园小景和欢乐的郊游场景,颇似绘画艺术中的水墨画笔法。课后练习将这样的语言表达训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要求学生选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或图画,仿照课文,说说上面有些什么。

为了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笔者带领学生们漫步校园,仔细观察校园各处的风景,捕捉表达的素材语料;邀请他们带来自己最喜欢的观光游览照片,将定格的美好用文中的语言形式描绘;组织他们交流脑海里印象深刻的画面或场景,将生活的精彩最大限度地重现。于是,一句句裹挟着学生鲜活生活体验的精彩表达,从学生的口中涌现,勾勒出或静谧,或欢脱,或美丽动人,或令人浮想联翩的画面,让简单的表达有了诗意,添了神韵。浓浓的语文味儿,就这么氤氲在课堂之内,师生之间。举二、三例如下:

客厅场景:一张茶几,一把茶壶。一台电视,一位老人。

北海道雪景:一座雪山,一辆缆车。一排脚印,一对男女。

校园一角:一个池塘,一群小鱼。一群“绿领巾”,一片欢笑。

(二)激荡思维,提取生活素材

儿童的生活体验固然丰富,但由于现实生活太原始、太復杂,太庞大,儿童又尚不具备系统归类的意识,因此,大量的生活经验是以散乱的状态存在于儿童的头脑中的。涉及到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表达时,教师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一定“有话可说”,而要通过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路径,让他们有方向、有目的地回忆生活经历,提取合适的表达素材。以二上《语文园地一》“字词句运用”板块的练习设计为例:

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说说你的日常生活。

(1)我的脾气可怪了,有时候我很温柔,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2)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唱歌。

此项练习设计,基于课文《我是什么》一课的学习,把理解和感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意图让学生有兴趣说,有内容说,并能借助一定的句式,把话说清楚,说规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例句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通过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开拓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调动相应的生活体验,开展言语实践:

1. 这句话用了两个“有时候”,描述了水在不同时候的脾气。回想一下:你在不同时候的脾气是怎样的?

2. 你能用上“有时候”说说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吗?有时候你做什么,有时候你又做什么?

3. 介绍你和好朋友之间丰富多彩的游玩活动,也可以用“有时候”。有时候你们做什么,有时候你们又做什么?

4. 除了介绍自己,你也可以用上“有时候”介绍自己熟悉的老师、家人、朋友,他们的脾气、爱好、生活习惯是怎样的?再想一想,你还可以用“有时候”介绍生活中的哪些事情?

通过引导学生调动生活体验,仿照例句进行表达练习,教师无需费力讲解“有时候”一词的准确定义和一般用法,也能让学生在反复练习和经验积累中自然而然地体会理解、灵活运用,有效落实“教师在语识中,学生在语感中”的语言教学方法论。

例句2连用四个“在”,描述了水的不同生活状态,渗透了排比的修辞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用相同的句式,达到相应的表达效果。针对这道言语实践题,教师可以尝试进行如下引导:

1.你在生活中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会做哪些不同的事情?

2.你在学校里,会做哪些不同的事情?你在公园或游乐园时,又会做哪些不同的事情?

3.你的家人、朋友或是你的小宠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或是在相同的地点,又会做哪些不同的事情呢?

通过这样层层推进的点拨,教师不但能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梳理反思,增强自我认知,还能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生活素材,解决“说什么”的问题,从而在饶有兴趣的表达中,练习“怎么说”的方法,不断丰富加点词适用的不同语境,提高语用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言语生长的关键在于语言实践iii。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内容,将学生的视线由课内引向课外,从校园引向家庭和社会,引导学生在关注作者表达的过程中学习表达,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中练习表达,让学生得以不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言语能力,以此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i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ii陈先云.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一)[J].课程·教材·教法,2019(3)

iii张丽萍.在语言实践中实现言语生长[J].小学语文教师,2018(12)

猜你喜欢
语言素养言语实践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探寻思维训练的最佳路径
立足言语实践,培养语感能力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
言语实践:语用视野下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回归阅读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