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2020-10-26 09:22张效宗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程统一

张效宗

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

一、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是工具,学语文是为了掌握这个工具,这话表面看来毫无问题但对小学生而言却未必合理,至少是不完全符合实际。

(一)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学语文主要是生活习得,他们往往很少注意语言本身,吸引他们兴趣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语言的形式,而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他们是为了语言的内容才运用语言并学习语言运用的。

(二)小学儿童

在语文课上学语文情况有所不同,他们对语言的形式注意得越来越多,但本质上并未改变,吸引他们兴趣的主要还是听说读写的内容。当语言文字成为理解、表达的障碍时,语言的形式才变得重要起来。也就是说,小学语文课上学生仍然是在获得语言内容、满足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在表达思想感受、满足表达需要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掌握语文工具这个目的在学生意识中并不多么突出分明。

(三)语文是发展的工具

总之,无论是学前还是小学阶段,语文从来都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工具,是儿童通过求知、交往、游戏等活动逐步完善自我、实现社会成熟的工具。这一过程中儿童关注更多的往往不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语言传递的内容信息。这种情况虽然正好与教师教语文的主观愿望相径庭,但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无视这一事实,把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作为小学生学语文的目的,不过是我们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

二、语文的人文性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片面强调“工具性”,的确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于是语文教育界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论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凸显出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我们应该能够认识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牢牢把握这两个方面的任务。

(三)语文的人性

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育活动是特定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精神价值。因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新大纲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目前我们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因此,“读”这一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

(二)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由于形式主义和浮躁现象的干扰,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背离教学目标的華而不实的情况。

(三)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和“知识权威主义”特征,忽视儿童各种学习权利,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让学生跟着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问。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动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因此,很多教师都感觉:语文教学,难于上青天!

而如今的语文教学,由于形式主义和浮躁现象的干扰,出现了不少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情况。最大的倾向性的问题是 “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

(四)辨证统一,有机融合,追寻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之美

语文课本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整体,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偏重于某一方,更不能将它们生生地割裂开来。

1.倡导以人为本的民主课堂,实现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必须以人的发展为着力点,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才能得到和谐发展。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在一种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以张扬,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

2.设计目标多元化的训练,实现和谐统一

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设计出一些能够挖掘人文因素、落实好思维过程,思维方法,体现辨别是非优劣能力的训练。这种新课标指导下的训练,不再是课程改革前的那种目标单一型的训练,而是一种具有多元化的,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存的训练。

要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更准确、更成熟地认识与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程统一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淝水之战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向量的巧用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