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的美丽 高贵的“愧怍”

2020-10-27 10:16王儒卿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不幸者平视小人物

王儒卿

文本解读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能力和修养。文本解读的要义:咬文嚼字是基础,寻章摘句觅真相。

作为一篇初中教材里面的经典之作,《老王》以其温婉、细腻、深沉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和我们一家发生的点滴故事,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而又心地善良、懂得理解和感恩的“老王”的形象。一般认为:本文蕴含着浓浓的“人道主义”思想,折射出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杨绛、钱钟书一家子对一个“卑微者”的“俯视”状态下的人道和同情之美。此种说法无可厚非,较好地诠释了文本所传递给读者的思想感情,但是笔者认为:本文语言文字表层下面隐含着的“美”,远非一个“人道主义”就能概括得了的,笔者试着从以下两个角度作一下分析。

一、“平视”之美,折射“小人物”光辉

所谓“小人物”,一般而言指的是那些因为劳动能力受限或者因社会原因而导致的物質条件极其低下、生存条件极其艰难的一类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这些人往往因为无力把握现状和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显得孤独无助、渺小卑微。出现在文学作品里的“小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冷暖和人性的复杂。

语文教师一般把“老王”看作是“小人物”的典型代表,而把杨绛和钱钟书放置于上层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之列,尽管他们饱受“文化大革命”之苦。由此而居高临下地用“俯视”的视角分析杨绛一家和“老王”的关系,并得出结论,杨绛一家属于“幸运者”,而“老王”则自然而然就划归到“不幸者”的一类。其实我们透过文本表层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在这个公认的“不幸者”的“小人物”身上,实则是以“平视”的视角认真、仔细、严肃地对待杨绛先生一家人,而并非站在一个“仰度角”的位置去“仰视”这一家人。文章一开始就写道“……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试想:什么样的人会“说着闲话”?一般而言,不是家人即是朋友,哪怕是闲聊者,也应该是在相对平等的身份下才可以这样的。我们不知道他们之间的交往起于何时,也不用单纯地通过“他蹬,我坐”来分析两者身份地位的高下,单是去看一个生活上贫穷得一无所有、身体上是一只“田螺眼”的“狰狞面目”以及“骆驼祥子”似的几无亲人的孤苦伶仃的“小人物”的所作所为,我们就会发现:“老王”倾心尽力为杨绛先生一家所做的一切,指定是发自肺腑而且心甘情愿的,里面肯定有着一般平民对高级知识分子的仰慕和敬意。而在那个“物是人非”、自顾不暇的年代,能够这样做的人少之又少,甚至是几无可能,但是“老王”真真切切地做了:给别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这纯粹是一个普通群众里面的最朴实的行为,没有太多的功利,有的只是一副热心肠和对他认为同样不幸的这一家人的真挚关怀。种种细节表明:“老王”是站在一个“平视者”的角度真切地关注并帮助着作者一家人,甚至在某个特定的时候,还表现出一个“俯视者”的关照姿态。一个濒临绝世的“小人物”,仍然给他们送“大鸡蛋和香油”,除了“老王”的淳朴、善良、感恩之外,我们也应该读出来的就是作为一个“平视者”对等的关怀和“临终嘱托”的不安。

二、“平视”之美,彰显“反思者”精神

记得2016年杨绛先生驾鹤西去的那一天,我感叹道:一颗高贵、深湛而生动的灵魂回家了。杨绛先生是一朵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先生一身傲骨的真实体现;先生更是一朵周敦颐笔下的莲花,真正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杨绛先生极高的修养和与世无争的情怀决定了她能在乱世中处乱不惊,但是,如果说“文革”的残酷对一个柔情似水的女性没有丝毫的触动和摧残,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多少铁骨铮铮、一生高洁的文人如老舍先生、傅雷夫妇等,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风骨选择了驾鹤西去。杨绛先生在《隐身衣》里说过:“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这句话里面透露着多少的心酸和无奈啊!弱者选择逃避,智者选择反思,当身陷“文革”精神囹圄的先生沉静下来的时候,她的心也沉下来了。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里的“他蹬,我坐”,用王君老师的一个词来说,这里面读出了一种“不安”,但这种“不安”绝非身份地位的差异导致的,而纯粹是一种温婉的女性对于劳动者尊敬的精神体察,是一个脑力劳动者对于体力劳动者辛勤劳作的反思。试想:我们坐在一个人力三轮车上,会对一个汗流浃背、弯腰弓身的拉车人无动于衷吗?更何况是杨绛先生。当“直僵僵的,面如死灰”的老王临终前送来鸡蛋的时候,“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强笑”不是“勉强”,更不是“强颜欢笑”,而是站在一个“平视者”的角度,用一颗“精神弱者”的心去应和、体察一个“肉体和物质弱者”的反思。历经了精神摧残和生离死别(女婿的去世)的哀痛,杨绛先生的“强笑”,实际上是“含着泪的笑”,是“同病相怜的笑”,当然也是作为一个“平视者”感恩和善良的笑,否则,“老王”送来的鸡蛋也不会是“大鸡蛋”。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作者反反复复纠缠于那番对话的含义,却始终也得不出最为准确的答案,但是,杨绛先生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答案看似明确,却永远无法清晰,谁是“幸运的人”?谁又是“不幸者”?这个故事唯一的答案:“不幸者”的“幸运”,“幸运者”的“不幸”,“平视者”的感慨,“思想者”的反思。反思,是一种气质;反思,是一种精神;反思,是一种美丽。一颗高贵典雅的灵魂,身处泥沼之中,仍然引发我们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深深反思,这才是本文传递给我们的最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

经典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解读,经典作品的品质就在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美与共,《老王》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值得每一个教师细细品味挖掘并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不幸者平视小人物
今天,我们因何而『平视世界』?
今天,我们因何而『平视世界』?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平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