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开展学科实践活动

2020-10-27 10:16侯杰颖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目标素养评价

侯杰颖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让学生在大量而生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学语文、用语文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整合资源,规划主题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主题是核心,是灵魂。没有主题,活动就会失去方向,活动的内容就会零散。主题描述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学习活动能否真实地发生、实际地开展和有效地实施。

(一)主题背景

在确立活动主题时,首先考虑的背景就是“语文课程标准”,这是一切教学行为的依据。语文实践活动实际上是对教材的“二次处理”,是对“课堂”的超越。只有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才能够确保我们设计的活动到位而不越位。

研究“课程标准”对每个年段学生的不同要求,高于或低于学段要求而确立的主题都是不成熟的。

(二)主题来源

1.紧扣教材,探寻编者意图,从中比较、筛选,确定主题

这样确立的主题可以帮助学生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消化。

2.依据学校环境、社区资源生成实践活动主题

教师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优势,选择最近的、最新的、最适合学生经历的鲜活题材,确立活动主题,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改变传统教学与生活的割离状态。

(三)篩选原则

1.学生的真实需求

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一定要依据学生的真实需求生成主题。学生的真实需求从何而来?学生访谈可靠吗?可以说那是学生的主观愿望,但并不是学生的真实需求。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标要求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才是学生的真实需求。

2.教师的发展需求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的不只是学生,还有教师,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使用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在这一大背景下确立的主题活动,也应该是磨砺教师队伍的一个过程。选择主题时,首先要考虑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发展是否可以支持教师完成这一项目。在此基础上,如果做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踮踮脚才能完成的主题,会是更好的主题。一定难度的主题,可以激起教师研究的热情,教师在实现一次次的突破中,实现了自我提升。

二、基于学科,生成目标

(一)基于语文学科本质

语文实践活动,首先要有语文学科的特点。活动目标的设定要考虑是否基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在活动目标的设置中,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与发展。

(二)立足言语经验建构

活动目标的设定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已有言语经验,通过学习活动,使得已有经验得到发展,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升。活动目标设计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在活动中不断地对学生的言语经验进行重构与建构,从而使学生得到感悟,提升自己的言语品质。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学生不断提升,活动目标也要根据学生的实时情况进行调整,因此活动目标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三)关注目标体系生成

截至目前,我校1—6年级共研发实施12个语文实践活动。每一个实践活动,都设有一系列子活动,子活动之间具有连贯性和进阶性,最终达成主题活动的总目标。同时,这12个活动又构成了学校语文学科实践活动目标体系。在关注整套活动目标体系的生成这一前提下,分阶段、分层次、有侧重、有计划地设定阶段目标,使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养成。

在语文实践活动总目标的框架下,分外显体系型目标和内隐积淀型目标。外显体系型目标,即12个实践活动的目标,学生在活动目标的达成中,形成了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内隐积淀型目标,即通过外显体系型目标实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能力、习惯、思维方式的发展,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关注实践,优化设计

(一)整合多方活动资源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力的,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具有创造性、超越性使用教材的权力。在认识上,打破教材作为唯一学习内容的束缚,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教学上创造性超越教材,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拓展到更为宽广的领域。

(二)开启成果思维模式

成果思维即先预设结果的一种思维模式。在活动目标确定以后,我们会不停地问自己一个问题:活动开展后,能够使学生真真正正获得些什么?教师又会有哪些积累与提升呢?这些问题的思考便是活动成果的预设。有了期待的成果后,再从目标出发,进而思考:要想得到这样的结果,需要怎么做?用什么方法才能达成?这样,从目标到成果间就会生成一个个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尝试的实践活动。

(三)源于生活情境设计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时候,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活动的设计源于生活实际,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校四年级开展了“手绘民族园导游图”的实践活动,与学生平时的参观游览紧密相连。孩子们将活动中习得的方法,运用于春季社会实践活动,制订假期旅游攻略。学生在校的学习不是终点,在生活中能够运用语文能力解决真实的问题,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四、立足发展,持续评价

评价是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有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也有关注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层层评价,形成闭环,评价结果反哺活动实施,指导新一轮活动的开展。

(一)评价主体多元

1.学生自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體,因此在评价活动中学生也应处于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参与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从而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

2.同学互评

为学生的持续改进,提供具体的内容和参照。通过同学间互相评价,以标准对照自己的行为和评价他人的行为,从而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评价就发挥了诊断和发展的功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3.教师评价

在评价中,教师的评价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必须与教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当学生制订和应用评价标准时,教师的作用是提供指导和支持,展示学习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辅助学生自评。对于中低学段的学生,要提供必要的示范和引导,高学段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学会评价后的反思和改进。

4.家长、社区参评

通过家校互动,相互沟通,从而达到语文课程的共享、共进。

(二)评价依据目标

实践活动评价以活动目标为依据,运用观察、反思、调查等方法,收集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等方面的客观材料,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判定。在制订学习目标时,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各年段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基于学习者学习方式和程度的不同,设计的活动目标也不一样。不同年级的不同活动评价具有进阶性,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三)评价成果完善

实践活动评价更强调评价的自主性、过程性、反馈性。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一次又一次修改自己的成果或者作品,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根据学生最后一次的作品予以评价。改变以往单次、阶段性的评价,给予学生超越自己,挑战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地接近自己满意的结果,做最好的自己。

(四)评价标准内化

实践活动的评价一改以往先做事再公布评价标准的形式,采用“标准先行”模式。在学习之初,学生先明确评价的标准,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向“标准”靠近,并始终牢记随时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评价成为带动学习任务前进的“火车头”,而非判定任务完成情况的“火车尾”,逐渐将评价标准内化为自身的认识与理解。

总之,我们追求的实践活动评价:从“甄别选拔”转变为“促进发展”,从“注重结论”变为“注重过程”;评价主体由“单一化、单向性”转为“多元化、互动性”;评价标准弱化“班级成员参照”而强化“自我参照”;评价方式由单一的“量化评定”转为多样化的“综合评定”。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依据主题确定目标,根据目标进行活动设计,活动进行中和完成后进行评价,持续评价又与活动目标相勾连。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设计、活动评价,四位一体,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作者简介: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目标素养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