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教学“文本关联”之内在逻辑关系的探究

2020-10-27 10:16周研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暗示性同质群文

周研

议题引领和文本关联,一直都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选取文本作为学生研读的群文文本,这不仅是对教师阅读量的考验,更是对教师阅读逻辑的考验。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是什么?选择文本的依据是什么?文本间的关联是什么?

一、同质关联

我认为,文本间的第一层关系,是同质关联。一组文本的主要内容、形式具有同质性质,学生学习的目标正是发现并习得这种同质的东西。比如一位老师以一组“离别”诗歌作为议题的文本,尽管诗歌中所选的离别的意象不同,暗示性的程度不同,所呈现的离别场景不同,离别的对象不同,但是背后所承载的情感思想却有相似之处。

这样的同质文本,主要的阅读目标就是让学生发现并鉴赏意象的多元性、意象的暗示性、意象组合的效果,最终找到共同的方法、路径、情感升华点等。

采用“以一篇带多篇”的形式进行阅读,让学生首先阅读一篇典型的文本,围绕议题找出文本之间共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形式。

如:意象的暗示性。

如《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寄情于景,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漂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杨柳、晓风、殘月,用飞扬缠绵的柳絮写难留的离别之情;用凄冷的晓风写别后的寒心;用残缺的明月来写此后难圆之意。心中那种与恋人分别的凄凉伤感之情,在清冷的深秋得以抒发。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用“寒雨”阴绵迷蒙笼罩着吴地江天,仿若一张愁网,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弥漫的烟雨与游子凄冷的心情契合无间。此诗是用寒来笼罩愁绪。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和“远影”都是即将消失的意象,在浩渺的江面有一种模糊朦胧之凄婉,更让诗人在消失的视野中产生翘首期盼的惦念。李白对友人的深情就是在这样的广阔场景中铺荡开的。此诗是用寥廓的苍茫,写等待之愁思。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长亭、古道、芳草,夕阳西下”,在这素净典型的意象叠加中,离别愁绪萦绕,加之笛声在晚风中飘扬,笛之残音更有离别的惨淡之美。此诗是用意象叠加,写离别的感伤,但又区别于《雨铃霖》的意象组合,以声音收尾,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更是平添怅惘。

这一组同质文本,学生能探究其意象的不同暗示性,能体会意象组合叠加的氛围,能找到“象与意”的共同之处,通过把握不同意象中的暗示性和组合性,更好地选择意象表达情感。

二、异质关联

文本间的第二层关系是异质关联。每一组文本在主要内容和形式同质性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上具有深刻和微妙的差别,更加需要深刻细致地对文本进行比较,构建同与异的复杂的理解式阅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三个文本的故事情节发展都有陡转,但是对情节陡转的处理方式却有着不同。

《林教头风神山神庙》故事发展情节的曲折,前文一直在对林冲的“隐忍”铺叙,故事结局林冲杀敌山神庙,情节发生反转。只有在“忍”的蓄势和最后的暴发才能突出“林冲不逼不上梁山”的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故事情节通过“恋爱”突转了。这样封闭保守、时时谨慎、处处疑心的别里科夫怎么会谈恋爱呢?恋爱情节的设置看似不合情也不合理,是相当矛盾的。正是这矛盾的情节把人物推向非常规的情境,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示他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设置“恋爱”这一矛盾点,才能把别里科夫这个谨慎、保守、胆小、奴性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

《边城》结尾处通过留白陡转,引人展开无尽的联想。小说的结尾是没有结局的结局,不可预料,爱情是浪漫的,他明天就回来了,迎娶他心中的新娘;雨中的爱情是悲凉的,也许傩送再也回不来了,也许随着时间的消失,他们都渐渐地忘记了对方,最终,各自成家……多种可能,都会引人遐思。

引导学生以文本相同之处为基础,对相异之处作比较,细致入微地鉴赏文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行文架构、谋篇布局、文辞的细腻。

三、以文解文的关联

以文解文,是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时,以某一文本为主体阅读内容,通过其他辅助文本来理解或强化主要文本的学习要点。主要文本和辅助文本之间的关系是整合促进的,教师要善于发现主体文本和辅助文本的关联。比如,学习庄子《逍遥游》时,由于学生对庄子的道家思想不了解,在理解逍遥的境界时就会产生困难。在学习这篇文本时可以先引领学生阅读《庄子·秋水》《道德经》相关内容,阅读渗透儒家思想的相关文章《寡人之于国也》,学生在学习《逍遥游》时才能透彻地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精髓要义。

不论是“一篇带多篇”的同质文本阅读,“比较差异”的异质文本阅读,还是“主体与辅助”促进式的以文解文阅读,我们在达成一个目标任务时,既要从多篇文章中看到其中的相似之处,也要从多篇中窥见细微的差异。只有带有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发现文本之间绵密的逻辑关系,筛选出最有关联价值的文本,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贵州省贵阳市第九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暗示性同质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群文活动
论古典诗词中的“裳”的语言暗示性
“形同质异“的函数问题辨析(上)
同质异构交联法对再生聚乙烯的改性研究
对明示性语法教学与暗示性语法教学的再认识
浅谈同质配件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