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中的电磁交锋(9):最后十一日

2020-10-30 09:22马岩
兵器知识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电子战后卫轰炸机

马岩

“后卫”II行动中排队等待起飞的B-52 机群

“后卫行动”的轰炸停止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宣称“和平尽在掌握”。然而,1972年12月13日,在巴黎和谈的会场上,美国和北越的谈判代表又一次不欢而散。2天之后,美国总统尼克松下令开展“后卫”II行动。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的决心,在这场仅仅持续了11天的超大规模轰炸中,美军一改此前以战术飞机为主的空袭方式,来自战略空军司令部的B-52重型轰炸机一跃成为了绝对主力。

“同温层堡垒”的电磁护盾

B-52家族中最早被派往越南的是B-52F,在从1965年6月开始的“弧光灯”行动中,美军使用B-52F对南越的越共游击队活动区域进行了轰炸。但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B-52F的角色在不到6个月内就被产量更大的B-52D所取代。1967~1969年间,美军又对B-52D进行了代号为“大肚”的升级,对舱内挂弹方式进行了重新优化,翼下的导弹挂架也被改装用于挂载航空炸弹,使其最大载弹量提升至27.2吨,比B-52F高出近10吨。

在提升载弹量的同时,B-52D还接受了代号为“铆钉漫步”的电子对抗设备升級。此前,B-52D安装的是III期电子对抗设备,主要包括APS-54雷达告警接收机1部,APR-9、APR-14雷达侦察接收机各1部,ALR-18自动定位接收机1部,覆盖D~I波段的ALT-6B噪声干扰机5部,针对A波段的ALT-15干扰机1部和针对D波段的ALT-16干扰机1部,ALT-15H干扰机2部,ALT-15L干扰机1部,以及8个ALE-24箔条投放器和6个ALE-20红外诱饵发射器。

而“铆钉漫步者”项目则为B-52D完成了V期电子对抗设备的更新,新安装的设备包括1部ALR-20全景接收机,1部ALR-18自动定位接收机、1套APR-25雷达寻的和告警系统,4部针对“扇歌”雷达的ALT-6B或ALT-22干扰发射机,6部能够干扰SA-2导弹下行链路的ALT-28干扰机,2部ALT-16跟踪阻塞干扰系统,2部ALT-32H高频段干扰机和1部ALT-32L低频段干扰机。此外,在原有的ALE-20红外诱饵发射器和ALE-24箔条投放器基础上,新增了2个ALE-25箔条火箭吊舱。

恐怖的地毯式轰炸是B-52巨大威力的绝佳展现。图为“弧光灯”任务中对越共游击队营地进行轰炸的场景

B-52D电子战军官训练模拟器,最大的方形屏幕即ALR-20接收机显示屏,该设备是V 期电子对抗设备升级的重要项目之一 

经过这次升级,B-52D携带的干扰机数量和干扰功率都有了显著的提升。通过覆盖20兆赫兹~20吉赫兹的ALR-20全景接收机,机上的电子战军官可以监视战场上出现的各类电磁威胁。ALR-20橙色的显示器上有7条扫描线,每条线代表不同的频段,所以观察扫描线的波形就可以区分出雷达的类型和通信信号。工作在2.8~3.1吉赫兹频段的“扇歌”雷达信号会在第4条扫描线上显示出来。而如果SA-2导弹已经发射,“扇歌”雷达就会在850~875兆赫兹的频率上发出用于修正导弹姿态的上行链路信号,此时ALR-20屏幕上的第二条扫描线就会涌起一个波峰。当发现“扇歌”雷达信号时,电子战军官会将2部干扰机调谐至与“扇歌”雷达的水平波束频率一致,再将2部干扰机调谐至与垂直波束频率一致,并随时准备对导弹信标信道进行干扰压制,余下的干扰机通常用于对付测高雷达。

1972年4月,B-52D机队已无法满足“后卫行动”高强度空袭的任务需求,于是,B-52G也加入了这场战争。与D型相比,B-52G进一步减轻了结构重量、还换装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然而,只有一半的B-52G完成了V期电子对抗设备更新,另一半仍旧使用效能较差的III期对抗设备,因此在电子战能力方面,这部分未经“铆钉漫步者”升级的B-52G甚至比不上老旧的D型机,而这种差别,很快就在残酷的战场上得到了验证。

目标——河内;目标——B-52

“后卫行动”开始后,美军在东南亚战场共部署了多达207架B-52轰炸机,有54架B-52D在泰国乌塔保基地,另外55架B-52D和98架B-52G则部署在关岛安德森基地,超过12000名空勤和地勤人员被安顿在安德森基地内名为“罐头城”的临时金属营房内,而上一次关岛这么热闹还要追溯到1945年对日本的战略轰炸时期。

1972年12月18日早上,进驻泰国乌塔保基地的一些B-52D机组人员正在海滩上享受着作战行动后的5天假期,突然,一辆吉普车向他们驶来,通知全体B-52机组返回基地。飞行员们原以为他们会像往常那样被派往轰炸北越防御相对薄弱的外围目标,但他们在简报室集合之后,幻灯片上突然打出了河内的地图,而代表防空导弹区的硕大红圈几乎覆盖了整个河内、海防地区,原本嘈杂不堪的简报室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尽管B-52从越战刚刚开始就投入了战场,但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地空导弹防空圈外活动,在“后卫行动”阶段才开始攻击诸如荣市这样的由少量地空导弹防护的地区,而在戒备森严的河内-海防地区,美军只会派出速度更快、机动性更强的战术飞机进行空袭,实际上B-52与SA-2并没有多少交手的机会。直到1972年4月9日,B-52在南越上空遭遇了开战7年来的第一次战损。当一支B-52三机编队向目标飞行时,机上的电子战军官突然探测到地空导弹的制导信号,他们匆匆抛弃炸弹开始转向规避,但为时已晚,1枚SA-2导弹在编队2号机左翼尖下方15米处爆炸,造成燃料箱泄露和机体破损,好在并不致命,这架受损飞机最终安全降落到了南越岘港。

按照常理,“扇歌”雷达需要持续跟踪目标才能发射导弹,所以电子战军官应当先探测到“扇歌”的雷达信号,然后再探测到导弹制导信号。而这一次,B-52在没有发现“扇歌”雷达信号的情况下就受到了导弹的准确攻击,因此美军推测,北越的“扇歌”雷达可能采用了被动跟踪的模式,即通过接收B-52发射的干扰信号来获取目标的方位信息,再通过短促开机或依靠其它雷达提供的距离信息发射导弹。

一家泰国英文报纸对SA-2首次击伤美军B-52的新闻进行了报道

安德森空军基地的B-52机组人员正在听取任务简报。当他们将河内列为目标时,自己也势必成为SA-2导弹的目标

在二战期间,位于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是美军对日本战略轰炸的主要基地,在越战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军在这里部署了153架B-52轰炸机。图为“后卫II行动”中正在安德森空军基地准备装弹的B-52

经过与美军战机7年的斗智斗勇,北越地空导弹部队的抗干扰能力也在世界级的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不断提升。1972年11月22日,在轰炸荣市的行动中,1架从泰国乌塔保基地起飞的B-52D被SA-2导弹击落。被击落时,这架B-52D中规中矩地在三机编队中飞行,而其它2架B-52的干扰机也在正常工作,远方还有3架EB-66对北越雷达进行监测和干扰,在接近目标区之前,4架F-4、2架担负“铁手”雷达压制任务的F-105G也按计划布撒了“箔条走廊”,一切电子战措施似乎都没有问题。在顺利投弹后,这架B-52调轉机头开始返航。由于急于脱离危险的导弹防御区,轰炸机部队在投弹完成后通常都会采取大坡度转向的机动动作,而这时,机翼与地平线的夹角达到了45°,导致机载自卫干扰机的覆盖范围发生了急剧改变。利用干扰减弱的机会,根据测定出的辐射源方位和B-52常用的巡航高度,一直在使用被动模式跟踪干扰辐射源的北越“扇歌”雷达操作员估算出目标距离,判断其进入射程后,短暂开启雷达发射机确定B-52的精确位置,紧接着向其发射了2枚SA-2导弹,最终成功将其击落。

1972年12月中旬,战略空军司令部对使用B-52进行高空夜间轰炸河内的损失率进行了评估,假设河内周边部署20个SA-2地空导弹阵地的前提下,B-52的损失率预计在3%~5%之间。这个数字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与历史数据相比高出了不少。从1944年8月至德国投降,在德军战机丧失制空权、地面雷达又被电子干扰有效压制的情况下,美军第8航空队重型轰炸机的平均损失率仅为0.5%,而1944年6月至1945年8月对日本的战略轰炸中,B-29轰炸机的损失率也不超过0.8%。

参与行动的B-52飞行员十分清楚,当他们将目标设定为河内时,自己也将成为北越防空导弹的目标。

1972年4月9日,B-52第一次与SA-2导弹“亲密接触”,这枚导弹对B-52造成了超过200处损伤。图为该机受损的左侧副油箱

“后卫II行动”中被SA-2导弹破片击穿舷窗的B-52

“后卫”II揭幕

12月18日夜,“后卫”II行动终于拉开帷幕。在首日空袭中,美军出动了超过120架B-52对河内周边的几处机场、铁路运输设施和广播电台进行了轰炸。为了让机载自卫干扰机实现相互支援的效果,每3架B-52组成一个“单元”,单元之间相距1.6千米,高度依次升高150米。轰炸分为三个波次,每个波次抵达之前,都有8架F-4在万米高空提前布撒宽约5千米、长约50千米的“箔条走廊”。前两个波次中,由3架EB-66执行远距离干扰任务,8架“野鼬鼠”战机执行雷达压制任务。而在最后一个波次中,4架海军A-7攻击机接替了空军的“野鼬鼠”,另有5架海军EA-3B电子战飞机与空军的EB-66共同为B-52提供远距离干扰保护。

根据1名电子战军官的回忆,当大批B-52抵达时,北越防空导弹阵地一开始显得有些“混乱”。但当B-52完成投弹转向返航时,不仅干扰效果打了折扣,返程的逆风还使其速度降低了130千米/小时,回过神来的北越SA-2导弹阵地抓住机会开始还击。空军的F-105G“野鼬鼠”、海军遂行“铁手”任务的A-7攻击机,共发射了12枚“标准”和47枚“百舌鸟”反辐射导弹,有19次让目标雷达信号消失。当晚,北越共发射了164枚SA-2导弹,3架B-52被击落,2架被击伤。损失的3架轰炸机都是在投弹后转向时被击落的,与此前第一架被击落的B-52处境相同。另外,当晚的天气预报与实际风力和风向存在误差,箔条并未按照预想路线散布,而这3架飞机都处在“箔条走廊”的边缘,因而没有受到这种无源干扰手段的良好保护。

第2晚,93架B-52分3个波次继续对北越目标进行轰炸。为了让“箔条走廊”更好地保护轰炸机群,B-52的巡航高度调整为10500~10700米,较前一天10400~11700米的巡航高度略低。為了给规避导弹的B-52留出足够的机动空间,防止发生空中相撞,各单元的时间间隔由2分钟延长至4分钟,飞行员获准在进入和离开目标区时可以进行更灵活的规避机动。执行雷达压制任务的战机发射了93枚反辐射导弹,3枚导弹确认击中了雷达阵地,39次迫使北越雷达中止发射,电子战飞机的出动架次也比前一天更多。北越防空部队共发射了约180枚导弹,却没有收获战果,只造成2架B-52轻微受损。

由于第2晚空袭的出奇顺利,所以第3晚沿用了前一晚的战术,却没有重复前一晚的好运,因为北越防空部队也摸清了B-52空袭的规律。当晚,共出动99架B-52,而防御方发射了221枚导弹,6架B-52被击落,1架被严重击伤。

B-52通常以3机为一“单元”编队飞行,3架飞机上的干扰机可以发挥相互支援的效果

B-52D尾部特写,可以看到带舷窗的尾炮手座舱。在这里,炮手能够看到下方来袭的导弹,并及时通报飞行员进行规避

B-52G的尾炮由雷达控制,这也是G 型机相对D型机的又一劣势

前三晚的轰炸行动损失的9架B-52中,有2架是D型,另外7架都是G型,而两种型号的出动架次是相近的,因此B-52G的损失率远高于入役更早的B-52D。最主要的原因前文已经提到,B-52D已经全部完成V期电子对抗设备升级,而只有一半的B-52G完成了这项升级。被击落的7架G型机中,有5架仍在使用低效能的III期电子对抗设备。另一个原因是B-52D的机尾有一个炮手座舱,尾炮手可以通过舷窗看到来袭的地空导弹,并及时通报飞行员在正确的时机向正确的方向规避。而B-52G则使用雷达来操作尾炮瞄准,炮手的座位被移至前舱,无法兼任导弹观察哨的职能。此外,在面对导弹攻击时,B-52G经过轻量化设计的机身结构显得更加脆弱,导弹破片很容易洞穿机翼整体式油箱并引发大火,导致其带伤返航的几率不大。

战术调整

第3夜的高损失率让美军对战术进行大幅度调整,部署在关岛安德森基地的B-52G,仅限于对南越活动的越共游击队等防御薄弱的目标进行空袭,而轰炸河内、海防地区的任务主要由驻泰国乌塔保基地的B-52D实施。

另外,轰炸机群的飞行高度被重新修改为10200~11600米,每个3机单元飞临目标的时间间隔缩短为90~120秒,这样就让整个机群飞越目标区的时间缩短了一半,使其能在“箔条走廊”被强烈的高空气流吹散前全身而退。

第4夜,为了验证新战术的有效性,美军只出动了30架B-52D。他们从泰国乌塔保基地起飞,分两个波次对北越目标进行轰炸。这一晚的空袭航线也进行了大幅修改。在当晚出动的30架轰炸机中,有24架在投弹后不再掉头向西飞回泰国,而是继续向东飞往北部湾,借助顺风会让他们以更快的速度脱离SA-2的射程。在轰炸北宁库区时,轰炸编队遇到SA-2的猛烈攻击,2架B-52被击落。不过,美军并没有急于修改战术,在随后3天的空袭中,B-52保持着每晚30架的出动规模,新战术的运用也更加熟练,因此连续3天未遭受损失。

圣诞节来临之际,美军的空袭再次暂停,一方面是向北越释放一个和谈信号,另一方面也让参战部队在节日期间进行短暂休整。然而,美国再一次低估了北越的抵抗意志,事情如同“滚雷”行动与“后卫”行动中发生的一样,北越军队利用轰炸暂停的间歇迅速进行了补充,做好再次迎击美军轰炸机群的准备。

1972年12月29日,1架F-105G“野鼬鼠”完成了战争结束前最后一轮雷达压制任务后,正在降落

36个小时的沉寂之后,第8场夜袭开始了,“后卫”II行动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由于新战术的效果在前几天得到了检验,所以此次轰炸的规模重新提升到了首日空袭的水平。参与空袭的B-52多达120架,他们分头对河内和海防地区的10个目标进行了轰炸,每个波次第一架飞机开始投弹,到最后一架飞机完成投弹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一些B-52编队还在脱离目标区的平稳转向阶段变换飞行高度,以迷惑北越防空部队。有62架美国海空军战机为当晚的行动提供了远距离干扰、导弹压制和箔条布撒等电子战支援。

由于“箔条走廊”宽度较窄,被气流吹散出现空隙或偏离预定位置,所以负责布撒箔条的24架F-4战机,此次采用了地毯式布撒的方式,分别在河内以西和海防上空设置了2片大面积箔条云。一些轰炸机还在转向返航时,投放了本应在被导弹锁定时才投放的自卫箔条来为编队提供进一步保护。当晚,有2架B-52被击落。

此后3天,美军每晚都会出动60架B-52对北越导弹储存设施、雷达、通信线路进行夜间轰炸,加之“野鼬鼠”、“铁手”的联合打击,北越防空导弹的反击明显减弱,3天仅击落了2架B-52。11天的夜袭结束后,北越表示同意继续和谈,1个月后,双方终于签署了和平协定。这场军事行动虽然短暂,但集中展现了电子战各个要素的作用,在与SA-2导弹的交锋中,共计15架B-52被击落,损失率为3.8%,与战略空军司令部在行动前的评估相一致。

后卫”II行动虽然只持续了11个夜晚,却最终为这场持续8年的军事介入画上了句号。下期文章中,我们将全面复盘越战中电子战力量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此后爆发的战争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电子战后卫轰炸机
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篮球的由来
兵器组团“打雪仗”
图-22起音速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