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型教师职称评定框架

2020-11-02 02:17何年
教育·综合视线 2020年10期
关键词:李镇西高级职称朱永新

何年

从2012年开始,北京市西城、朝阳、通州3区的中小学开始试行职称制度改革, “教授”级正高级职称在中小学老师中出现。北京市人力社保局透露,北京市将逐步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只是北京,全国许多地方都将展开中小学教师的正高级职称评定试点。

两位“博士”的不同道路

1966年,我国建立了以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职称制度,大学、中学、小学均设“高级教师”,但是,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相当于大学教师的“副高”职称,而小学高级教师,则相当于大学的“中级”职称。中小学教师在评上最高职称后,便再难以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连锁反应由此产生。从事基础教育不能取得正高级职称,造成了相同资历、背景的人因为有的在中小学任教而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朱永新和李镇西同为1958年出生,两人于1978年分别进入江苏师范学院和四川省师范大学学习,4年后各自取得师范类的本科学历。毕业后,朱永新在大学工作,而李镇西到中学工作。几年后,两人分别取得了教育专业的博士学位。两人职业生涯的分水岭是从毕业后不久开始的。毕业后不到5年,在大学工作的朱永新当上了副教授,又过了5年,朱永新评上了正高级职称——教授。而在中学工作的李镇西至今没有评上正高级职称,只能在高级语文教师的基础上参评“特级语文教师”,而所谓“特级教师”并非终身制职称,要接受一年一度的考核,随时有可能被刷下来。李镇西在2006年拿到博士学位数年之后大力推行朱永新开创的“新教育实验”。同样是1958年出生,1978年上大学,“李博士”现在被教育界普遍视为“朱博士”的弟子。

从牢骚到新方案出台

在教育系统,广大中小学教师对于基础教育体系内的职称评定早有怨言,抱怨多集中在职称评定的比例限制和公平性问题上。《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很多40岁上下的中小学教师年轻时为前辈让路,自己年过30之后又遇到年轻老师成批“越级”评上高级教师,导致大批40多岁的中年教师被耽搁在半路上,满腹牢骚。此外,像李镇西博士那样的高端人才也确实面临着职称不能体现其价值的现实问题。

问题由来已久,早在1978年12月,教育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经国务院批准,联合发布《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用以弥补中小学职称体系中正高职称的空白。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称号,评定对象是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师范学校、盲聋哑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教学研究机构、校外教育机构教师。

从2002年開始,教育系统对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级进行全面评定。在吉林省松原市,这项工作用了7年时间。结果出人意料——在当地教师中酿造了大量的不满情绪,而且相应的职称级别工资也由于财政困难没有得到完全落实。

不满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职称是按照比例采取限制措施的。比如,相当于中级职称的中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被严格限制,使得大量中小学教师晋升无望。此外,由于职级级别少,教师从就业到评上高级差不多15到20年,此时距离退休尚早,还有大约20年的执教生涯看不到进一步晋升的希望。不仅是在松原市,实际上在全国各地,由于比例限制,中小学高级教师的数量被严格控制,众多教师的职业评级和薪资待遇多年不能得到提升。这时,新的方案开始酝酿出台。

目前全国中小学教师在千万以上,其中八成为县镇以下学校教师。加上教育经费常年不足,这两大现状决定了中小学教师不能普遍晋升到高级教师,但是又要解决基础教育中的人才难题。

从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多年的北大教授说,教育部先是推行了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向下延伸了教师的进入门槛,增加了教师行业底部的层级。此举缓和了已从业教师的焦虑心理,但是没能解决现有教师中顶尖人物的心理焦虑,也没有解决教育领域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的问题。

到了2009年,这个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当年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达1064万人,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占74.8%,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本科以上初中教师占59.4%,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研究生学历高中教师占2.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在新增教师中,具有大学专科、本科学历的教师成为主体。

教师素质的提高,也需要教师职称上限相应提高。增加高级职称比例,将造成经费开支过大,此时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向上增加职称,使得一部分达到标准的人先向上晋升,给下面腾地方,然后各级教师逐级晋升。这就既缓和了矛盾,又不大幅增加经费负担。

捅破 “天花板”

中小学可以设置相当于大学教授的正高职称,这个好消息捅破了中小学职称评定中存在20余年的“天花板”。评上正高级职称,就意味着工资待遇、职业尊严、社会认可的提高和改善,会让教师们对三尺讲台多些眷恋和热忱。

根据国家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统一部署,山东潍坊、吉林松原和陕西宝鸡自2009年开始承担试点任务。试点1年后,潍坊有17名教师、松原有8名教师成为全国首批正高级中小学教师。

松原市北师大宁江附中教师王朝军教龄20年,在试点中被评上了正高级职称;此次正高级职称评定被要求向一线教师倾斜,松原市有更多一线教师像王朝阳这样尝到了甜头。

在潍坊,教育主管部门分权、放权促使基层一线教师有了话语权。此前,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一直是当地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说了算。教师职称评聘谁上谁不上,靠的是上级部门的几道杠杠,凭的是供评委打分的材料,导致很多教师把精力放在了准备材料和想方设法找评委、拉关系上。

“在这项改革中,主管部门必须敢于放权,尽可能让利益相关者成为改革主体。” 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张国华对此深有体会。潍坊市要求,人社、教育部门只管原则、程序、岗位、比例、总量,具体方案由学校教职工自己制订,一校一策。

潍坊市将教师职称由原来的初级、中级、副高级3个级别变为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4个级别,增加了职称竞争聘用的台阶,以利于持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试点中的职称改革将中小学教师的评定体系纳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乡之间、各个学段之间师资的均衡配置。据统计,改革之后,潍坊城乡之间实质性交流教师3450人,中学和小学之间交流教师2246人,交流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潍坊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徐友礼介绍说,职称评定改革的效果已经显现。捅破了透明的“天花板”之后,中小学教师岗位更加诱人。据统计,2009年至今,潍坊市中小学共引进新教师337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04人,比2008年增加563人,引进数量和学历层次明显提高。特别是设立正高级教师职称,有效破解了过去部分高级教师‘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惰性思想。改革后,全市有2.8万名教师晋升到高一等级岗位,占全部教师的35.3%。

更多地区扩大试点

北京市启动职称改革试点后,涉及3万余名教师。西城、朝阳、通州3区纳入全国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试点范围,西城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城教委通过启动职称改革推行制度研究并出台政策框架。朝阳教委、通州教委相继出台具体执行政策,“正高”职称的出现无疑是对教师队伍发展的一个良性刺激,可以让教师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与北京3区的试点同时,湖南省株洲市也被列为“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株洲市完成试点方案后,在中小学教师中产生10余名“教授”。

对此,不少教师也存在担忧。长春市小学教师林子凯就表示:“评审会不会被行政化,教授这样的头衔会不会可能被校长等学校管理人员占有?”  《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至少在各地试点过程中,职称评审实行了分类管理,市级部门和远郊区县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要素有所区别,名额向基层倾斜,保证让更多人才向基层流动。此外,国家正在建立新型职称等级评定框架,未来将淡化学历、资历和论文等,相应增加能力和业绩等的权重,改善评价人才的各个重要因素的结构。

猜你喜欢
李镇西高级职称朱永新
总是写在第一段的外貌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新疆地区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对离职意愿的影响
朱永新:以阅读推广为己任
高级职称健康体检血脂和血糖结果探究
建立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对卫生高级职称评聘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我省优秀人才破格晋升高级职称迎来新机遇
怎样让别人打不倒你
爱心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从渴望改变的那一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