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期PICC置管对其并发症发生的影响观察

2020-11-05 06:15梁彩莲
智慧健康 2020年27期
关键词:静脉炎组间白血病

梁彩莲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血液内科,广东 广州 510180)

0 引言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恶心肿瘤,患者病发后5 年内的生存率只有40%-50%,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化疗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在控制患者病情进展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抗拒、焦虑、疑惑、抑郁等心理状态十分常见,这与疾病自身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以及昂贵的治疗费用、极高的死亡率、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密切相关。患者若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不仅会降低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也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增加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十分必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英文简称为PICC 置管,属于一种临床常用静脉给药方式,因为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以及不诱发严重并发症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过程中,尤其是患者需长期实施联合化疗时应用PICC 置管的情况较为常见,主要通过导管从外周手臂静脉展开穿刺置入,继而促使PICC 导管末端处于上腔静脉中,在上腔静脉血流速度较快的影响下,可快速稀释化疗药物,避免了化疗药物直接接触手臂静脉,继而有效预防了外周血管内膜的受损,而且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但是不同时间实施PICC 置管可能导致并发症的情况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明确不同时期PICC置管对并发症产生的影响,本文于我院选取急性白血病患者共计186 例作为研究样本展开了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为研究时间区间,从中选择急性白血病患者共计186 例作为研究样本,运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3 例。对照组男50例,女43例,年龄20-57岁,平均(36.22±1.46)岁;观察组男51例,女42例,年龄22-58岁,平均(36.21±1.45)岁。基线资料组间差异不大,P>0.05,具备临床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本文所选研究对象均与《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中急性白血管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②不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比如心肝肾严重疾病;③不存在精神障碍;④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通过。

表1 对比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差异[n(%)]

排除标准:①未签署知情同意书;②伴随存在其他血液学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于第一次化疗后行PICC 置管,观察组患者于化疗2 疗程且患者临床症状、外周血以及骨髓细胞形态恢复正常后行PICC 置管,具体置管方法如下:首先,帮助患者选择平卧位,由护理人员率先评估穿刺血管,确定穿刺位置后将穿刺侧手臂外展,促使其与躯干呈90°,运用皮尺对患者穿刺侧上臂臀围和预插入导管长度进行测量,从穿刺点开始沿着静脉走向,直至右胸锁骨关节后再折向下至第三肋的肋间隙。其次,初步实施穿刺侧上臂消毒后铺设最大无菌区域,然后再一次对穿刺部位实施穿刺,将预插导管长度送入后对导管进行修剪,外露导管固定运用无菌纱布和3 m 贴膜,在导管置入成功后对穿刺口进行为时20 分钟的局部按压。最后,实施胸片检查,探查导管端头位置是否在上腔静脉中[2]。

1.3 临床观察指标

以并发症(非计划性拔管、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形成、出血、感染、静脉炎)发生情况、红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以及血小板数量为组间评价指标[3]。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Excel,采用SPSS 19.0 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P<0.05 的情况下,表示拥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比较

分析表1 可获知,分别于拟定时期实施PICC 置管后,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形成、出血、感染以及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68%,显著低于对照组(22.58%),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数量组间差异比较

红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以及血小板数量平均值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所示。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会发生恶性克隆,属于血液系统常见疾病,该病发病率高,病情严重,受自身病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负面情绪,不仅影响治疗效果,也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帮助患者克服负面情绪十分必要。目前,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方式主要为静脉药物化疗,但多数情况下,白血病患者从发病至从彻底缓解、强化巩固均需长时间实施化疗,而通过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给予药物化疗,在需要长时间化疗的患者中,是给药途径中最为理想的一种。PICC 主要通过导管于患者外周手臂静脉实施穿刺置入,使PICC 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中,因为上腔静脉血流速度很快,可在短时间内快速稀释化疗药物,防止了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直接的接触,避免了药物刺激外周血管,因此可有效保护上肢静脉,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缓解了患者的痛苦,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表2 对照比较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组间差异(,×109/L)

表2 对照比较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组间差异(,×109/L)

本研究结果显示,分别于拟定时期实施PICC 置管后,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形成、出血、感染以及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68%,显著低于对照组(22.58%);红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以及血小板数量平均值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从中可获知,化疗2 疗程且患者临床症状、外周血以及骨髓细胞形态恢复正常后行PICC 置管对并发症的产生具备良好的预防作用,分析原因:对于初次发作白血病或复发白血病患者而言,因为缺乏对疾病的深入认识,极易担心预后情况,因而易产生负面情绪,而在负面情绪的作用下,会导致血管出现痉挛,继而导致导管摩擦血管内膜,最终诱发产生了静脉炎等多种并发症[4]。在化疗治疗2个疗程后,因为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外周血细胞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且负面情绪较小,对治疗充满了信心,继而能够更加主动地配合置管,最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5-7]。

综上所述,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2 疗程且患者临床症状、外周血以及骨髓细胞形态恢复正常后行PICC 置管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其优势可表现为红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以及血小板数量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静脉炎组间白血病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疗效初探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阅读理解Ⅰ
消化内科静脉炎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