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治疗价值

2020-11-05 06:15王阿娜
智慧健康 2020年27期
关键词:黄芪胃炎脾胃

王阿娜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山西 长治 046000)

0 引言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胃炎患者越来越多。其临床表现症状多为恶心、呕吐、身体消瘦等等。慢性胃炎的病程比较长,治疗后很容易复发[1-2]。西医对其进行治疗,主要通过采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包括奥美拉唑等药物。虽然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是治疗后很容易出现病情反复等情况。胃炎症状在居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尤其是慢性胃炎带给患者的疼痛感长期且难以治疗,临床中此病的就诊治疗率也相对较高。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原因多数是人们不规则的生活(饮食、睡眠)造成的,因此在治疗时尤其应对患者施以中药治疗并讲述配合用药的重要性,才能在漫长的治疗计划中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1-2]。故而,所使用的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基本能稳定发病诱发机,落实疾病恶化控制手段帮助其回复健康规律的作息,促使病患能尽早康复。加上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脾胃虚寒,因此对其进行中医治疗手段的落实于临床治疗中已经获得详细且高效的结果,同时为验证中医治疗穴位贴敷加上汤药治疗法的使用效果,本次实验便组织了共计78 例对象参与治疗皆为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病患,执行措施后分析效果已获得详细结果可见如下。

1 对象资料与方法

1.1 普通资料

实验对象主要选择于2018 年3 月至2019 年2 月在不同就诊顺序下间本院中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符合实验需求中中医诊断脾胃虚寒表现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共计78 例。对象治疗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9 名。对照组男21 例,女18 例;患者年龄在18-65 岁,平均(47.4±2.4)岁。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在20-68 岁,平均(48.7±2.6)岁,男16 例,女22 例;对两组间各项普通资料内容展开统计计算,可见P>0.05可作为基线数据统计基础无价值。所有入选病例均胃镜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并且临床表现为烧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纳入条件:①经病理学、中医学检查确诊且实验过程中未脱离实验;②经胃镜检查可见大部分黏膜已经出现严重充血表现,中度水肿;③实验对象和其家属已经知晓本次实验方式和目标,自愿下参与本次实验并签署相关医疗责任书;④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资料符合要求可开展。排除条件:①患者对本次实验常用药物过敏;②意识不清或沟通存在障碍者;③患有先天性靶器官功能障碍者或有凝血功能障碍;④治疗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常规治疗,即给予患者促进胃动力及胃粘膜保护剂等治疗。

实验组对象需要增加采用中药治疗法,同时使用中药穴位贴敷措施。黄芪建中汤为临床中治疗胃炎的常用药剂,其包含的多种药材皆能达到养胃、修复胃粘膜的作用。组方为黄芪、大枣与桂枝各10 g,炙甘草6 g,白芍和黄芪各为15 g,最后加上饴糖50 g,采用水煎服的形式,1 剂/d;并给予患者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贴敷药房成分:吴茱萸10 g 加干姜、五味子、公丁香、花椒与肉桂各30 g,制附子10 g,肉豆蔻30 g、大茴香30 g、补骨脂30 g,将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状,加入姜汁进行调匀后放入提前准备好的无菌棉布上,取患者胃俞穴、肾俞穴、脾俞穴、足三里穴、中脘穴,并用胶布贴敷于上述穴位,3 h/次,1 次/d[3]。

表1 血清胃蛋白酶Ⅰ、胃蛋白酶ll、胃泌素17水平对比()

表1 血清胃蛋白酶Ⅰ、胃蛋白酶ll、胃泌素17水平对比()

1.3 疗效观察和评价

通过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对评价,包括:显著、好转、无效三个等级,治疗有效率为显著与好转选项对应之和,结果除以组别数乘以百分率,数值越高越好。胃功能评价为胃蛋白酶Ⅰ、胃蛋白酶ll、胃泌素17 三项,分别统计治疗前与治疗后,若组间相较分值相对较高表示治疗措施良好。中医证候积分统计包括胃脘作痛、恶心呕吐、上腹剧痛、饥饿却无食欲四项,数据越高表示患者体征不佳治疗措施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以SPSS 21.0进行处理与计算,计量资料使用()展开统计,技术资料则使用()进行计算,分别按照T值、χ2值做数据统计处理并进行比较,以P<0.05 作为统计学差异判定标准在范围内表示统计学具有比较意义。

2 比较结果

2.1 组间比较治疗效果

对两组对象实施不同治疗措施下,可见实验组中治疗结果显著20 例、好转17 例、无效患者2 例,总治疗占比为94.87%;对照组中治疗结果显著15 例、好12 例、无效患者12 例,总治疗占比为69.23%;可见实验组对象的治疗效果体现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存在对比意义(χ2=8.7054,P=0.0031)。

2.2 胃功能对比

观察两组的胃功能,实验组患者经检查各项胃功能表现相较于对照组更好,治疗前虽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经治疗后,实验组对象的胃蛋白酶和胃泌素指数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可见差异性P<0.05 在统计成立范围内,见表1。

2.3 中医证候积分相较

本组实验与2.1 内容、基本条件一致,经统计比较每组39 例患者中各项指标数值统计见下:对照组评分——对象胃脘作痛(1.42±0.11)分、恶心呕吐(1.66±0.15)分、上腹剧痛(1.39±0.12)分、饥饿却无食欲(1.47±0.26)分。实验组评分——对象胃脘作痛(1.03±0.08)分、恶心呕吐(1.05±0.04)分、上腹剧痛(1.03±0.01)分、饥饿却无食欲(1.03±0.06)分。经比较可见,实验组对象接受药物治疗后,其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比对照组低,数值比较结果间可见差异T=17.906、24.538、18.670、10.297,皆在统计范围内P<0.05.

3 实验讨论

在消化内科中慢性胃炎属于常见病症还常常会伴随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病后胃粘膜肠上皮会化生从而到导致胃泌素减少,内源性因子、蛋白酶量也会受到影响诱使胃癌发病率逐渐升高[4-5]。故而,选择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胃炎患者的预后康复而言非常重要。医学上治疗此病大部分依靠西药,西医对其进行治疗,主要通过抑酸,保护胃粘膜,抗菌等三联,四联药治疗,但是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的范畴,因此对于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可以通过调理脾胃虚寒来改善临床症状。黄芪建中汤是治疗此病比较好的一副汤剂,其中黄芪具有益气生血、健脾养胃的功效。饴糖具有生化血气、补脾胃、止痛的功效,桂枝可以温阳化气,甘草能够补脾胃,生姜能够滋养脾胃,从而起到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中药穴位贴敷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一些穴位进行中药贴敷,使药物能够渗透患者的穴位,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6-8]。为了验证其临床价值,为完成本实验在内科挑选以脾胃虚寒为诱因发病的慢性胃炎患者共计78 名,在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可见实验组所用穴位贴合联合黄芪建中汤改善胃炎患者体征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更优,进一步验证了中医治疗法使用价值。

综上所见,面对慢性胃炎经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寒型,在常规治疗上融合穴位贴敷与黄芪建中汤联合治疗法,能使治疗效果显著,医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黄芪胃炎脾胃
黄芪“跑步鸡”带领乡村产业“跑”起来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黄芪枸杞茶补气血虚弱
黄芪是个宝
“四问”慢性胃炎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