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36 857 例胃镜胃息肉检出率及临床特征分析

2020-11-06 12:14周郁芬王柏凯罗芳秀丁燕飞袁晓琴吴云林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4期
关键词:内瘤腺瘤上皮

周郁芬 ,王柏凯,罗芳秀,徐 莹,丁燕飞,袁晓琴,陈 平,吴云林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a.消化内科,b.病理科,上海 202801;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古北分院消化内科,上海 201103)

胃息肉(gastric polyp,GP)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和(或)基质细胞的增生性病变,其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疾病[1]。GP 的临床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大多数GP 是在胃镜检查中被偶然发现的。目前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GP 的发病率较低,2015 年美国一项研究显示GP 的检出率为9.6%[2],而2015 年国内的研究显示我国的GP 检出率为2.6%[3]。目前GP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提示,随着年龄的增加,GP 的发病率有所增加[2]。了解不同类型GP 的发生情况很重要,因为胃腺瘤性息肉具有较高的恶性潜能[4]。既往的研究已讨论了GP 的胃镜和病理特征,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年龄患者的GP 发病特点和模式,本研究对GP 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及胃镜下表现、病理学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回顾分析2012 年12 月至2019 年5 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北院消化科经胃镜检出的GP 病例。入选标准为,胃镜检查结果考虑为GP 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GP 的患者;排除标准则为,经胃镜或胃切除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合并胃恶性肿瘤的患者。本组胃镜检查总例数为36 857 例,经过筛选,最后本研究纳入了3 858 例GP 患者。

二、方法

1.资料收集: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根据其年龄分为<30 岁、30~39 岁、40~49 岁、50~59 岁、≥60 岁5 组,观察组间的胃镜下表现、病理学特征差异。收集GP 患者胃镜下特征(部位、数量、大小),将胃分为贲门、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幽门,如果GP 同时存在于上述2 个以上的部位,记录为多部位发生,查阅其病理检查结果,包括息肉病理类型、是否合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有无萎缩性胃炎或肠化生、有无异型增生等。根据病理结果,将GP 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当息肉活检病理提示有上皮内瘤变的,记为合并上皮内瘤变;当胃内任意部分活检提示Hp 感染、萎缩、肠化生,记录为Hp、萎缩、肠化生阳性。前期资料统计发现,小于60 岁各年龄组间的Hp 感染、肠化生、萎缩、上皮内瘤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分析以上内容时,按年龄分为<60 岁及≥60 岁2 组。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1 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一般资料

2012 年12 月至2019 年5 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消化科进行胃镜检查的成人患者有36 857 例,共检出GP 患者3 858例,检出率为10.47%。3 858 例GP 患者中男性1 320例,女性2 538 例,男女比例为1∶1.92,女性患者构成比较高(65.79%)。GP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12)岁,其中年龄≥60 岁的患者共1 534 例,占39.76%。随着年龄的增加,GP 的检出率均有所增加(见图1,表1、2),其中≥60 岁的患者GP 检出率最高,为14.75%。

图1 各年龄段的GP 检出率

二、患者年龄与GP 胃镜表现间的关系

1.年龄与GP 直径间的关系:GP 直径<0.5 cm、0.5~0.9 cm、1.0~1.9 cm、≥2.0 cm 的患者分别有2 094 例、1 507 例、222 例、35 例,结果提示随着年龄的增大,直径≥2.0 cm 的息肉构成比增加。直径≥2.0 cm 的息肉在总体GP 患者中的构成比为0.9%,在≥60 岁患者中,息肉直径≥2.0 cm 的构成比为1.8%,与其他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患者年龄与息肉数量间的关系:根据GP 的数量,将患者分为单发性GP(2 450 例)、多发性GP(1 408 例)。经统计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多发性GP 检出率增加,不同年龄组中多发性GP 的构成比分别为13.5%、27.0%、30.9%、37.9%、41.7%(见表3)。

表1 不同年龄分层息肉的例数及检出率

表2 GP 患者临床及GP 的基本特征

3.患者年龄与GP 部位间的关系:根据GP 在胃内分布情况,将患者的GP 分布部位记录为贲门(236 例)、胃底胃体(2 259 例)、胃角胃窦幽门(820 例)及多部位发生(543 例)。经统计,年龄≥60 岁的患者GP 分布于贲门、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幽门及多部位发生分别为91 例(5.9%)、888 例(57.9%)、287 例(18.7%)、268 例(17.5%),不同年龄组间的GP 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见表3)。

三、患者年龄、性别与GP 病理类型间的关系

3 858 例GP 患者中,病理类型为炎性息肉的患者为141 例,增生性息肉139 例,胃底腺息肉1 230 例,腺瘤性息肉48 例。年龄≥60 岁组的患者中不同病理类型息肉的构成比分别为炎性息肉38.9%(596 例)、增生性息肉29.1%(446 例)、胃底腺息肉30.2%(463 例)、腺瘤性息肉1.9%(29 例),与其他年龄组相比,≥60 岁患者腺瘤性息肉的构成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图2)。

比较性别与GP 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发现不同性别中GP 的病理类型有差异,男性患者中炎性息肉的百分比较高,占41.36%(P<0.01)。入组患者中共有48 例腺瘤性息肉,其中男性患者为15 例,女性患者为33 例,男女比例为1∶2.20,与总体的性别比例相似。腺瘤性息肉患者中Hp 感染率为14.60%,低于总体的Hp 感染率。腺瘤性息肉中发现上皮内瘤变、萎缩、肠化生的构成比分别为45.80%、18.80%、37.50%,均高于总体样本中的上皮内瘤变、萎缩、肠化生的构成比,特别是上皮内瘤变的构成比,明显高于总体样本(45.80%比1.89%)。

表3 患者年龄与GP 胃镜下表现的关系

表4 患者年龄与GP 病理类型的关系[n(%)]

图2 不同GP 病理类型与年龄间的关系

四、患者年龄与其他病理学结果间的关系

1.患者年龄与GP 合并上皮内瘤变间的关系:GP 合并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共有73 例(1.9%)。老年患者组中,共检出合并上皮内瘤变患者45 例,占2.9%。与<60 岁组相比,≥60 岁GP 患者中合并上皮内瘤变的百分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3 例患者年龄均≥60 岁。

2.患者年龄与GP 合并萎缩、肠化、Hp 感染间的关系:3 858 例GP 患者中,检出合并Hp 感染者696 例,合并萎缩性胃炎者625 例,合并肠化生者994 例。≥60 岁患者中合并萎缩性胃炎的构成比为22.4%(共344 例),明显高于年龄<60 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样,≥60 岁患者中肠化生构成比为34.0%(共521 例),明显高于<60 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然而在年龄<60 岁组中,Hp 感染者的构成比较高;≥60 岁患者组合并Hp检出构成比最低,为15.1%,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五、不同年龄组两两组间比较的统计结果

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组间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将≥60 岁的一组患者与另外4 个年龄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具体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60 岁组与30~39 岁组、40~49 岁组分别比较,组间的GP检出率、病理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60 岁组与50~59 岁组比较发现,2 组间的GP数量和病理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测这可能与2 组间年龄差距相对较小有关,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6)。

讨 论

GP 是胃黏膜的良性突起病变,通常由于上皮细胞、体细胞的增殖而发生,是胃癌的癌前疾病。因此,GP 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3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的GP 检出率为2%~3%[1]。女性的GP 发病率比男性更高,男女间的发病比为1∶(1.8~2.5)[5-7]。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的GP检出比为1∶1.92,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

既往有多个研究提示GP 患者的平均年龄超过60 岁,Argüello Viúdez 等[8]的研究显示,入组的GP患者平均年龄为65.6 岁。Sonnenberga 等[2]的研究则显示,病理分型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的GP 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9.5 岁、64.9岁、68.8 岁,且所有病理类型GP 的检出率都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多项研究显示,近年来GP病理类型中胃底腺息肉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这与质子泵抑制剂使用及Hp 感染的根除有一定关系[9-10]。本研究纳入GP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08 岁,病理类型中较常见的是炎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占比分别为37.35%、31.88%,而腺瘤性息肉的占比较低(1.24%)。本研究GP 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外国研究低,考虑与我国胃镜检查费用低,且普及率较高有关。本研究中GP 检出率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60 岁及以上的患者GP 检出率为14.75%。

表5 患者年龄与胃镜病理结果间的关系[n(%)]

既往多项研究发现,炎性和增生性GP 患者的Hp 感染率显著高于胃底息肉及腺瘤性息肉患者[5]。有研究认为,增生性息肉最常与慢性胃炎(Hp 杆菌或自身免疫诱导)相关[11]。Hp 感染的水平很重要,因为其是胃癌的既定危险因素[12]。本研究未进一步分析Hp 感染与GP 组织学类型间的关系,但年龄≥60 岁患者的Hp 感染率较年龄<60 岁的中青年人下降,考虑与≥60 岁患者的GP 患者中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构成比相对较低有关。此外,本研究中的Hp 感染以病理诊断为依据,会比实际的Hp感染率要低。

一项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在老年男性患者中最常见,并在60%的病例中发生上皮内瘤变,有一定恶性潜能[3]。有研究回顾分析了腺瘤合并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行胃镜下治疗的患者的数据,中位随访28 个月,结果显示,胃镜下治疗后新发胃癌在胃腺瘤性息肉患者中为每千人年14.4 例,在早期胃癌患者中为每千人年18.4 例(P=0.309)。由此作者认为,胃腺瘤性息肉患者接受胃镜下治疗后新发胃癌的发生率与早期胃癌胃镜下治疗后新发胃癌的患者间无差异,建议胃腺瘤性息肉患者在接受胃镜治疗后,应与早期胃癌患者一样,接受仔细的胃镜监测随访[13]。研究提示,直径≥2 cm 的GP 的进展为胃癌的概率更高[14],增生性GP 的癌变率较腺瘤性GP 低,但增生性GP 的癌变不仅可以在GP 内出现,其周围黏膜也被认为易发生癌变[11,15-16]。胃底腺息肉的恶性潜能相对较低,一项14 年的随访显示,患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散发性胃底腺息肉均未发展为浸润性癌,部分发现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7]。本研究提示,≥60 岁患者中GP 直径≥2 cm 及腺瘤性息肉构成比明显升高,故对于这一类患者需提高警惕,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Na 等[18]评估了胃腺瘤性息肉患者和早期胃癌患者胃黏膜中的萎缩和肠化生情况后发现,胃腺瘤性息肉患者中萎缩、肠化生的发生率在胃窦部分别为52.7%、78.2%(早期胃癌组分别为58.8%、76.4%)。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对于患有胃腺瘤性息肉或早期胃癌的患者,应同样应用肿瘤的监测策略[19]。本研究提示,≥60 岁患者中萎缩性胃炎及胃黏膜肠化生者的构成比明显增加。因此,对于≥60岁的GP 患者除了观察息肉本身的胃镜特征外,应着重观察息肉周围及其他胃组织的病变情况,同时对相应的部位进行病理活检。

本研究比较≥60 岁组与<30 岁组发现,2 组间的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测这可能与<30岁组例数较少有关,具体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分析。

总体来说,通常GP 直径较大、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以及合并上皮内瘤变、萎缩、肠化生患者中老年人的百分比较高,而具有这一特征的GP 通常合并早期胃癌或异时性胃癌的概率较高。因此,对于年龄≥60 岁的GP 患者应加强胃镜的观察、病理检查及胃镜随访。

猜你喜欢
内瘤腺瘤上皮
雷公藤甲素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肾脏足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
胃镜活检对胃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
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分析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腺瘤的类型有哪些?
LEEP刀联合rb-bFGF凝胶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治疗价值
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中P16、ki-67免疫组化检测的应用价值
长期吸烟容易患肺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