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上用功 匠意高远
——赏仇英《仙山楼阁图》

2020-11-11 11:07周子牛
老年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仇英学识青绿

□周子牛

在中国绘画史上,明代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阶段,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并存同辉,呈现出崭新的景象。其中,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最具代表性,而仇英又是四人中最另类的一位。他临古功深、修为全面,对唐宋以来的优秀传世画作娴熟于手、铭记于心,尤其长于工笔重彩人物画与青绿山水画,艺术取向严谨不苟。仇英的每幅作品都刻画入微,是一位“心上用功”的杰出画家。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出生年月有诸多争议,大致在1495年左右,江苏太仓人,长期生活于苏州吴中地区。他家境贫寒,初为漆匠,后逐步进入画坛,凭借扎实的绘画技巧和深邃的艺术造诣在山水、人物等诸多领域获得声名。他的传世画作较多,光《仙山楼阁图》就有多幅。从落款来看,本文要提的《仙山楼阁图》应为1550年前后完成,而两年后的1552年仇英便离开了人世。此作内蓄的意境之美,昭示出仇英绘画的无穷魅力。

《仙山楼阁图》题跋 明·陆师道

从画面上看,此作为青绿山水。青绿山水流行于隋唐北宋时期的宫廷绘画,其青绿相映的设色效果营造出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乃为宫廷院体绘画的重要特征。南宋之后,青绿山水逐渐式微,明代代表性的画家并不多见。仇英能够在他的山水画中,从设色、用笔以及画面结构诸多方面表现出青山白云、翠竹苍松、亭台楼阁等等独特的景致,而且笔力遒劲、细致入微,都是传承“院体”绘画的具体体现。无论是临习,还是创作,仇英都十分严谨、一丝不苟。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曾经描述仇英绘画时的神态:“作画时,耳不闻鼓吹阗骈之声,宛如隔壁钗钏戒,顾其术亦近苦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仇英又融合了个性化的理解和探索,基本遵循了中国绘画“传承后拓展、拓展后创新”这一规律。美术史论家单国强曾言:“仇英的画,从南宋‘院画’脱胎而出,并汲取文人画和宋元名家之长,既形成了自身特色,又显现出多样风貌。”

受元末战乱的影响,明代社会的生活境况并不理想。苏州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仇英乔迁于此,极大可能是迫于生计。而在苏州吴门地区鬻艺为生,并不是他的理想。从他创作并传世的多幅《仙山楼阁图》来看,仇英追求的是一种陶渊明式的“仙境生活”。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苏州吴中地区聚集了大批文人墨客,他们大都家境殷实、学识深厚。出身卑微的仇英明显感受到了异样的目光。这幅《仙山楼阁图》中的楼阁里“二人对望与论道”,正是仇英期待进入主流文人生活圈的象征。画中的山水形貌既有江南山林的风貌,又融入了北方山水的形质。而从他自身的条件来看,并不具备周游四方绘画写生的经济基础,因而此画中的南北山水便有了一定的臆想成分,也由此含蓄地表达出仇英渴望游历大江南北、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美好愿望。可以说,此画正是仇英追求“仙境生活”的一次淋漓尽致的展示。

与文人画家“以道驭技”的创作理念不同,仇英走的完全是一条“技进乎道”的探索路径。鬻画为生,首先要博得买家的欢心,与“聊以自娱”的文人画家有着本质的区别。仇英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学识作支撑,唯靠笔墨功夫赢得众心。在《仙山楼阁图》平衡、工稳的对称构图中,他在边角的景致上略加突破,将内心的阴郁稍稍显露。虽然掩隐在工致灵动的笔画之中,但却是对现实状态的无声抗争。他抗争什么呢?首先是生活的窘境,其次是文化生态的游离。在文人圈中,笔墨功夫与学识修为相比,后者自然占比较大。然而笔墨上的积累已经让仇英严重透支,学识上的修为自然无暇顾及。可以想象仇英是多么的憋屈,但为了生计,他必须去面对。因此,《仙山楼阁图》的幽深旷远应该是仇英发自内心的向往。

从现有史料来看,仇英一生短暂,只活了五十多岁,其绘画的影响力主要在苏州吴中地区。学识、出身是文人墨客诟病他的重要原因,然而一旦面对他的作品、阅读他的绘画,人们又不由得肃然起敬。在此作中,陆师道用工稳的楷书题写了《仙山赋》。陆师道既是文人,也是官员,有地位、有学识,但在仇英的这幅作品面前却以弟子般的虔诚和饱满的热情表达了由衷的赞佩:“构图绘兮非人间。将神游之恍惚兮。抑倒景之曾攀。山莫妙于九叠屏风。又九九而无穷……”

《仙山楼阁图》明·仇英 绢本设色 118cm×41.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仇英学识青绿
熊石望
仙境烟台,只此青绿
仇英的绘画人生
仇英:一个油漆匠的逆袭人生
大秦岭·山水
大千世界 磅礴浑厚
《剑阁图》背后的草根仇英
高校教师自我学习的方向探究
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从青绿到枯黄,以芳心书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