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组高考题信息设置反思日常地理教学过程

2020-11-13 09:20浙江王振坤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山风天池显性

浙江 王振坤

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思路已从根本上发生转变,从过去的知识立意到能力考查,再到现今的素养体现,对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要求少了,对从图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和对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表达要求加强。这些无不说明高考试题这一充当人才选拔的重要工具正在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发展需求。一道高考地理试题一般包括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且图表的呈现形式是多样的,信息也各具特色。从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来看,每套试卷基本都会由文字材料和6~8幅的图表组成。这些图文材料代表的是相关显性地理信息,需要学生基于这些显性信息进一步推测、判断试题背后蕴含的隐性信息,再将显、隐性信息结合起来答题。所以如何从相关图文中获取和解读相关地理信息是答题的关键。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解析图文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死记硬背模板就能培养的。这一过程应重点渗透到日常地理教学活动中,包括师生对教材的学习运用、对高考真题的解读、模拟试题的训练等。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并加强学生从教材、试题等媒介上获取图文显、隐性信息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笔者选取了近几年高考全国卷Ⅰ中的两组典型试题,通过对相关高考试题的显、隐性信息特征的解析,说明如何加强日常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一、从真题解析中掌握信息特征

【真题一】(2016年全国卷Ⅰ,43题)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这一真题,虽没有图像素材,但此题的文字信息已足够支撑学生对该区域的认知,文中隐图,反而能更好地体现高考所强调的能力和素养立意。我们对区域的认知应该是多元的,而这种多元可以表现为图文转化、文图转化、图图转化等。本题便是文字材料以显性信息凸显,而图像信息则隐藏于文字中,属隐性信息,需要学生挖掘。命题者通过题干和问题的设置对试题情境进行精心构思,将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很好地组合起来,利用极其简约的文字有效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试题着重考查区域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主要涉及青藏高原东南部古乡沟冰川堆积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对下游的影响。考生必须清楚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进而分析出其致灾因子,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古乡沟材料信息解析

【真题二】(2017年全国卷Ⅰ,1~3题)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图1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试题基于小尺度空间视角,考查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以城市街道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为背景,要求考生结合图文材料,准确解读出相关地理信息、时空特征等,进而判断出隔离带景观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绿化隔离带材料信息解析

从上述试题分析可知,要从题目的图文显性信息中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关键的隐性信息,考生需要通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地理事物的时空差异,并能结合多要素的综合影响,对相关显、隐性地理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归纳、整合、评价,进而从相应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视角来思考地理要素的变化特征,并最终获得合理的地理结论等。

二、从教材教学中挖掘信息内涵

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一节为例,教材以较大篇幅的图像呈现了“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情况,需要学生从图中挖掘相关信息内涵,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等对水稻分布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抓住“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图,先从图中直接读出显性信息,再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出影响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的隐性信息,结合显性信息进一步得出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具体分析过程如下图所示。

教材“季风水田农业”图示信息解析示意

从上图分析中可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与高考试题的考查内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置相关信息,需要学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精准处理教材中给出的相关信息,适当挖掘、延伸,以显性信息为抓手,建立知识框架。既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又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系统理解,这无论是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还是综合思维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从试题命制中凸显信息设置

在对日常模拟试题的解读过程中,如果教师在评析试题时有意识地对试题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凸显,甚至通过原创、改编试题将需要的信息进一步设置和加工,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以自己参与命制的2017年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试卷中的一道选择题(4~6题)为例,来说明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命制有针对性试题、凸显相关信息设置的渠道试图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显、隐性地理信息的能力。

天山天池位于新疆三工河上游地区,天池气象站位于天池的偏北端,该日图示区域天气晴朗,无大风。图1为天山天池气象站及其附近地形图,图2为天池气象站该日山谷风风速变化状况。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天山天池气象站附近地形图

图2 山谷风风速日变化图

4.该日气象站昼夜风向

( )

A.以西北风为主

B.以东南风为主

C.白天为东南风,夜晚为西北风

D.白天为西北风,夜晚为东南风

5.该日气象站山风与谷风比较

( )

A.受天池影响,山风较谷风快

B.受河谷地形影响,山风较谷风快

C.受山地冰川影响,山风较谷风快

D.受昼夜长短影响,山风较谷风快

6.该气象站山谷风特点及其转换说法可信的是

( )

A.谷风较山风更为湿润

B.冬季时,受山风影响时间更长

C.山谷风转化的时间大致发生在日出日落前后

D.山风转谷风时,当地气温显著下降

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范围较大区域的风向考虑较多的往往是行星风带或季风;但在范围较小的区域,受特殊地形、海陆位置、城市活动等影响下的地方性风向,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笔者在本题信息设置方面的具体命题思路如表3所示。

表3 天山天池题组信息设置思路

猜你喜欢
山风天池显性
今夜的天池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黄天池
山里的风
天池
烛光被山风拉长
花莲的山风海涛
探秘天池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最美家乡好花红山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