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2020-11-13 08:53安徽程继明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季风环流热力

安徽 程继明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考试大纲》的要求,高考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以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及论证与探讨地理问题这四大能力,其中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最为关键。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往往通过专题讲解与训练来达到这一要求。专题复习也多是通过搭建知识框架、题型剖析、对比分析等进行思维整合,促进这一能力的提升。下面结合部分实例,略谈“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的一些设想和探究方法,以供广大教师参考与借鉴。

一、调动地理知识(知识本体)

在读到“巴山夜雨涨秋池”“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些著名诗句时,学生会想到哪些地理知识,又会想到这些地理知识源于课本的哪章哪节,学生思考的方面是否广泛,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调动,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例题1】四川盆地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悠久,2010年,重庆正式成立了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两江新区主要由嘉陵江、长江环抱的大片区域组成,将在区域内形成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布局。读图并回答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巴山”即大巴山地,在此代指大巴山地南麓的四川盆地部分地区。请列举这句诗中蕴含的气候现象,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设问中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有关其蕴含的气候现象,学生能抓住的信息可能就是“巴山夜雨”,“秋池”却很难把握。“山”与“雨”的出现,学生会联想到地形雨等。但注意到“夜”与“秋”的学生可能就会使自己陷入沉思。此时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山地为什么会有夜雨?巴蜀之地河池秋季为何涨水?学生的思维才可能会被拉回到正常的轨道——小尺度时空的山地降水,小型的大气环流(热力环流);大尺度时空的区域降水,大型的大气环流(季风环流)。学生调动的知识就有了出处,思维也就有了落点。

【例题2】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从河水补给角度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理解为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

A.大气降水 B.地下水

C.湖泊水 D.冰雪融水

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后句说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

( )

A.海陆间循环 B.陆上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三者都不是

本题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对容易理解,可简单地理解为天空来水补给了黄河水,河流水源补给的知识很快就被学生联想出来。后句“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中水循环的知识也容易调动。两问紧邻也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联系,构建知识系统。当然,如果深究“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天上”是何义,可能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单纯的天空之上;另一种是“天”与“上”,“天”为天空,“上”为上游巴颜喀拉山。释义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不会影响到本部分知识的调用。

二、运用地理知识(知识体系)

知识要加以运用,就需要理解知识的结构,更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体系构建。例题1中涉及的两种大气环流——热力环流与季风环流。其形成的过程、运用的原理、体现的规律等,都是掌握大气环流系统必备的知识,也是构建这一知识体系的必要过程。例如,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主要是两地间地面受热不同,较热之地近地面空气上升,使得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较冷之地近地面空气下沉,使得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在近地面,空气便从较冷之地流向较热之地。同理,在近地面的上空,空气从较热之地流向较冷之地,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在热力环流中运用的原理主要是物体的热胀冷缩,即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作上升运动;空气冷却收缩——密度变大,作下沉运动。热力环流所体现的规律便是,在热力作用下,近地面空气由冷区流向暖区,即风由冷区来。那么,整个热力环流中垂直气流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上升气流不稳定,水汽上升冷却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下沉气流相对稳定,气流下沉增温,水汽难以凝结,天气较稳定,多晴朗天气。然而,不仅仅垂直气流对天气变化产生影响,水平气流也同样会产生影响,水平气流从江河湖海等湿润区来,携带的水汽量增加,降水的频率增多。若抓住“水汽”这一关键词,由物质迁移的角度,通过引进“水汽输送”,自然顺利地进入了水循环的内容。所以,热力环流的研究,既可以对环流圈中点、边进行分析,形成热力环流的知识体系,也可以连带相关知识丰富体系和促进另一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形成,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调动和运用基本技能(知识迁移)

在地理知识体系形成的条件下,对地理知识的调用,是整体还是部分、是选择性还是非选择性调用等,都是有关知识择别、知识迁移与运用方面的能力问题。调动和运用基本技能,实际上就是对地理知识选择、归类、拆分、整合等形成通法再进行知识迁移的方式及过程。通过知识迁移与运用,有利于学生在进行问题思考时形成思路、发散思维,从而形成相对成熟稳定的解题方式和技巧。

【例题3】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称为热带辐合带,其主要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季风辐合带是指在北半球夏季,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相遇而形成的热带辐合带;信风辐合带是指东南信风直接和越过赤道的东北信风相遇组成的辐合带。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某辐合带季节分布位置差异

1.图示辐合带的主要分布区有

( )

①东热带太平洋 ②北美地区

③东南亚 ④热带印度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乙图所示季节

( )

A.巴西高原草木枯萎、一派凋零

B.天山冰雪带下限海拔季节性降低

C.海河径流量变大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季节性增强

本题与例题1均涉及季风环流,在季风环流知识体系中,季风主要出现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而热带季风主要出现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结合本题图文材料很容易发现,只要调动和运用南亚热带季风成因的过程分析,便很快能对第1题作出正确选择。然而,善于思考的学生可能会进行深度分析:第1题选项中东热带太平洋地区为什么不是季风辐合带的主要分布区?虽然不是季风区,但信风同样会季节性越过赤道偏转成季风,越过赤道形成的季风与信风相遇会形成台风吗?信风辐合带与季风辐合带位置差别究竟有多大?如果是海陆分布造成了信风辐合带与季风辐合带的位置差别,那么厄尔尼诺现象是否与东南信风南移后退至南美大陆而势力减弱有关?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呈现,会推动着学生在知识迁移与扩散中产生新思维、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极大地提升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参考答案与解题分析

【例题1】四川盆地多夜雨。原因:四川盆地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水汽丰富;地形较为封闭,水汽不易扩散;多云雾,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升温慢,对流运动弱,降水较少,夜晚保温作用强,温度高,对流运动相对较强;同时夜晚山风盛行,冷空气下沉加剧,暖空气抬升,降水多。

秋季降水量大。原因:秋季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锋面回移,降水较多。

【解题分析】材料中提到,巴山代指四川盆地部分地区。“涨”字说明降雨多,池塘水都满了,又点明是“夜雨”,所以得出四川盆地多夜雨这一气候现象。原因: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水汽丰富;盆地四周多为高原山地,地形较为封闭,水汽不易扩散;水汽多,云雾多,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升温慢,对流运动弱,降水较少;夜晚保温作用强,温度高,对流运动相对较强;山区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夜晚山风盛行,冷空气下沉加剧,暖空气抬升,所以夜晚降水多。“秋池”说明秋季夜晚降雨更多一些,可知秋季降水量大这一气候现象。原因:秋季这里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同时影响我国降水的锋面雨带从北方回移到这里,导致降水较多。

【例题2】1.A 2.A

【解题分析】1.从河流补给角度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理解为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A选项正确。地下水、湖泊水、冰雪融水是黄河不同的直接补给形式,不是从天上落下直接补给的,故B,C,D选项错误。

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说的是水循环模式中的海陆间循环,A选项正确。陆地内循环没有“归海”,海上内循环与“百川”无关,故C,D选项错误。

【例题3】1.C 2.B

【解题分析】1.图示辐合带在北半球夏季,东北信风位置偏北,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转向成西南风,这种西南风与东北信风相遇而形成的热带辐合带,常称为季风辐合带;北半球冬季,南半球信风和北半球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转向成的西北风相遇,组成辐合带。季风辐合带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C选项正确。

猜你喜欢
季风环流热力
采 莲
基于全三维动网格技术的变长径比间隙环流的研究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热力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因素及解决
热力站设备评测分析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电厂热力系统稳态仿真软件开发
户撒刀
谜底大揭秘
万马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