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考试杂志社“优师计划”阶段性成果展示
——高考重难点相关试题选登

2020-11-13 08:53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洞穴选项错误

一、自然地理

【考向】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下图表示为3月21日北京时间18:22在某校园拍摄的日落前景观。据此回答1~2题。

1.据图推测拍摄者拍摄上图时面向的方向是

( )

A.正西 B.西偏北

C.正北 D.西偏南

2.据材料判断拍摄者所在地可能是

( )

A.乌鲁木齐 B.拉萨

C.长沙 D.台北

【答案】1.D

【选项分析】根据材料中的3月21日,可知该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该图显示太阳在地平线以上,是日落前的时刻,日落时是正西,日落前应是西偏南,图片中太阳在正中间位置,说明拍摄者是面朝西偏南方向拍摄的,D正确。

【答案】2.C

【选项分析】3月21日当日全球昼夜平分,日出6时日落18时,根据图中显示日落的位置可推测该地接近日落,地方时应该接近18时,而北京时间是18:22,所以该地应该在120°E的西边,经度相差6°左右。乌鲁木齐和拉萨与北京时间时差都在1小时以上,经度差在15°以上,台北在北京东边,只有长沙(113°E)与120°E相距7°,符合条件,C正确,A,B,D错误。

【考向】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理想海洋的部分洋流和盛行风分布图”,完成下题。

3.下列关于甲乙洋流叙述,正确的是

( )

A.所在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甲洋流增温增湿,使沿岸气候温暖湿润

C.乙洋流为补偿流,形成大范围渔场

D.如果乙洋流在太平洋上,附近多地震

【答案】3.D

【选项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大洋位于北半球,甲乙洋流位于高纬度,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所以,甲为寒流,乙为暖流,故A,B选项错误;能形成大范围渔场的主要是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补偿流(寒流)海区,乙处为暖流,不利于渔场的形成,故C选项错误;乙如果位于太平洋上,则附近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故D选项正确。

【考向】地球上的大气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非洲几内亚湾沿岸气候炎热多雨,但每到冬半年,大约从10,11月到次年3,4月期间,会刮来一种像火一样干热的风,当地人称为“魔风”——哈马丹风。这种风每次一般持续2~5天,刮了几十个小时之后,狂风会源源不断地把撒哈拉沙漠的红色细沙夹带着吹来,在空中形成无数旋转着的六七百米高的沙柱,形成高不见顶的“土墙”,使天空红蒙蒙一片,待红色细沙沉降下来,本来绿色的大地被抹上了一层红色,屋顶、树木及其他植物的叶片上都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红色尘埃,使得这里成了一片红色世界。

非洲气候分布图

(1)分析非洲几内亚湾沿岸气候炎热多雨的原因。

(2)从气压带的季节移动角度分析哈马丹风的形成过程。

(3)说明当地人把哈马丹风称为“魔风”的原因。

【答案】4.(1)原因:纬度低,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炎热多雨;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2)形成过程:冬半年,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及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南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来自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区炎热干燥的热带气流,由高压区不断地流向低压区;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气流不停旋转形成大风,把沙漠里的红色尘埃一并带到了几内亚湾沿岸,形成哈马丹风。

(3)原因: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下的当地居民,难以适应极端干热天气;哈马丹风造成食物的水分快速蒸发,变得干散而无法食用;极端干燥的空气,使人的皮肤干燥、裂口;持续的哈马丹风会引发干旱、土地龟裂;风沙遮天蔽日,能见度极差,影响人们出行和交通运输。

【解题分析】(1)结合世界其他区域热带雨林气候非地带性分布的成因进行分析,主要从纬度位置、行星风带、海岸地形、风向来源、沿岸洋流等方面进行作答,注意风向(东南信风北越赤道后右偏成西南季风)、洋流性质。(2)本题注意限定词,按照设问要求分析回答,主要抓住气压带名称及移动方向,根据风的形成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以及文字材料中“旋转”“红色尘埃”,结合地转偏向力、沙尘来源地等进行作答。(3)本题主要从哈马丹风(干热风)对生活、生产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可从生存环境(住)、食、行等方面分析作答。

【考向】地表形态的塑造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地貌的演变过程,T1时期早于T2时期。随着河曲的发育,河道会越来越弯曲,直到发生如洪水、决堤等事件,河水冲破河道,河流发生自然截弯取直,而原来的“河湾”由于没有补给,变成湖泊,而其形状从高空俯瞰像牛角,所以也叫牛轭湖。被废弃曲流环绕的基岩被孤立在一侧,成为离堆山,也是河流“截弯取直”袭夺的结果。据图分析5,6题。

5.自由河曲到嵌入式河曲阶段该区域地壳经过

( )

A.快速抬升 B.快速下降

C.缓慢下降 D.缓慢抬升

6.牛轭湖和离堆山形成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 )

A.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B.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侵蚀、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堆积

【答案】5.A

【选项分析】通过对比T1时期和T2时期河曲地貌的差异以及河流地貌的发展可推断出,河流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弯曲程度加大,对比图片差异可推断出地壳抬升,故B,C错误;缓慢抬升会使蛇曲边切割边向侧方侵蚀,变得更弯曲,而上游河水可能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故D项错误;快速抬升,使向侧方侵蚀变慢从而形成嵌入式河曲,故A项正确。

【答案】6.C

【选项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牛轭湖的形成原因,从而推断出离堆山的形成原因,即都是通过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故C项正确。

【考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羌塘草原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平均海拔4 600 米,多大风,几乎没有树木生长。当地的一些鸟类和老鼠同住在一个洞穴内,老鼠负责打洞,当鸟雀发现香鼬等进入洞穴时,立即向老鼠鸣叫报警,鸟鼠和谐共处,形成奇特的“鸟兽同穴”现象。随着全球变暖,羌塘草原大力发展畜牧业,但首先进行了大规模的灭鼠行动,据观测发现“鸟兽同穴”现象不断减少。

(1)指出羌塘草原不利于树木生长的自然条件。

(2)分析“鸟兽同穴”现象形成的原因。

(3)简述全球变暖使“鸟兽同穴”现象减少的原因。

【答案】7.(1)纬度高,气温低;冻土分布广、冻土层厚;风力较大,树木易折断和倒伏。

(2)没有树木,鸟类无法筑巢;多大风,不利于鸟类飞行;洞穴内气温较高,避风;洞穴安全性强,易躲避天敌;鸟类为老鼠警示天敌。

(3)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部分洞穴被淹没;冻土融化,洞穴内较潮湿;冻土融化,洞穴易坍塌;灭鼠,老鼠洞穴减少;人为毁坏老鼠洞穴。

【解题分析】(1)由材料可知,羌塘草原平均海拔4 600 米,纬度高,气温低,无法满足树木生长需求;进而推断该地冻土分布广且厚度大,树木根系无法正常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当地多大风且大风日数多,不利于树木存活。(2)结合材料“几乎没有树木生长”,可知羌塘草原树木极少,鸟类无法筑巢;结合材料“多大风”,可知羌塘草原多大风,不利于鸟类飞行;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多大风,鸟类生存环境恶劣,洞穴内气温较高,避风;结合材料“当鸟雀发现香鼬等进入洞穴时,立即向老鼠鸣叫报警”,可知鸟类为老鼠警示天敌;再结合生活常识可知,洞穴安全性强,易躲避天敌。(3)全球变暖使“鸟兽同穴”现象减少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洞穴被淹没、潮湿和坍塌等角度分析;人为原因主要结合材料从洞穴间接减少和人为直接毁坏等角度分析。

二、人文地理

【考向】人口增长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读“中国人口红利变化及趋势(1950—2030年)图”,完成8~10题。

注: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8.“人口红利”期间,最适合发展的产业类型是

( )

A.动力导向型 B.市场导向型

C.劳动力导向型 D.技术导向型

9.“人口债务”时期,我国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 )

A.高—高—高 B.高—高—低

C.高—低—高 D.低—低—低

10.“人口债务”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 )

A.养老负担沉重 B.居住条件差

C.人才流失严重 D.就业压力大

【答案】8.C

【选项分析】“人口红利”期间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劳动力导向型企业,故C选项正确。

【答案】9.D

【选项分析】“人口债务”时期,人口进入现代型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特点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故D选项正确。

【答案】10.A

【选项分析】“人口红利”消失,大量劳动年龄人口步入老年人的行列,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社会、政府、青年人养老负担沉重,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考向】农业区位因素

膜下滴灌,即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这种技术是将加压的水经过过滤设施滤“清”后,和水溶性肥料充分融合,形成肥水溶液,通过可控管道系统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供根系吸收。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最需要推广膜下滴灌技术的是

( )

A.河西走廊 B.四川盆地

C.江汉平原 D.珠江三角洲

12.与一般灌溉技术相比,膜下滴灌技术的最大优势是

( )

A.设备成本更低 B.水肥资源利用率高

C.除草用工成本更高 D.改良土壤结构

【答案】11.A

【选项分析】滴灌技术是一种节水农业,它能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最适用于干旱缺水地区。河西走廊属于我国的干旱地区,水资源成为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A正确;四川盆地、江汉平原、珠江三角洲位于湿润地区,对滴灌的需求相对较少,B,C,D错误。

【答案】12.B

【选项分析】膜下滴灌技术需要投入灌溉管道系统和地膜,设备成本更高,A错误;膜下滴灌技术使植物行间无灌溉水分,因而杂草比全面积灌溉的少,可减少除草工作量,用工成本减少,滴水灌溉使土壤不易板结,可减少锄地次数,则用工成本更低,C错误;滴水灌溉使土壤不易板结,有利于土壤原有结构的保持,并不能起到改良作用,D错误;膜下滴灌技术采用易溶肥料施肥,可利用滴灌随水滴到作物根系土壤中,使水肥的利用率大大提高,B正确。

【考向】工业区位因素

目前,新能源车市场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从购买动因看,目前政策是最主要的推动力,一旦政策调整,新能源汽车销量很可能急剧滑坡;相较同级别传统车,新能源车成本仍然很高;新能源车运营标准相对更高,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供给尚有缺口。阅读材料,完成13~15题。

13.目前,推动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是

( )

A.市场需求大 B.国家政策支撑

C.新能源技术发展 D.传统能源汽车衰落

14.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汽车企业应该

( )

A.降低运营标准 B.增加充电桩数量

C.加大广告投入 D.降低生产成本

15.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了获得技术支持,应该接近

( )

A.高新技术产业区 B.交通枢纽和航空港

C.新能源丰富地区 D.人口稠密地区

【答案】13.B

【选项分析】新能源汽车符合环保要求,但造价高,不利于推广,为此国家出台补贴政策,鼓励购买,所以目前市场不是主要因素,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新能源汽车技术目前还不成熟,电池储量、续航能力、充电时间等亟待提高,故C选项错误;目前,传统能源汽车依然占据绝对的市场优势,故D选项错误。

【答案】14.D

【选项分析】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企业应着力解决技术问题,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应解决政策支撑、合作协调、技术标准、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工作。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运营标准,不利于企业创新和发展,不可取,故A选项错误;加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要协调解决的工作,故B选项错误;加大广告投入,提高营销水平,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故C选项错误;提高技术水平,加大科技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加大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推动行业发展所需做的,故D选项正确。

【答案】15.A

猜你喜欢
洞穴选项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洞穴传奇
动物知识猜猜猜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鬼斧神工!世界各地迷人洞穴大盘点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