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和博弈:公共危机事件谣言现象成因及治理路径

2020-11-14 19:34
声屏世界 2020年18期
关键词:谣言危机话语

网络谣言是信息媒体下滋生的言论乱象。在个人言论得到充分崛起的今天,谣言在自媒体这片土壤中野蛮生长。网络谣言的类型不一而足,从伪科学到养生玄学,为博眼球发布捏造不实消息;从微博大V到网络水军,为了经济利益发布不实消息煽动网民情绪。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兴起,国内公民的媒介素养远远低于媒介接触使用率。尤其在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下,网络空间利益主体围绕热点事件进行话语权的争夺,谣言在媒介的推动下迎合大众的情感需求且真假参半难以分辨,以更广更快的速度向大众进行传播,造成民众恐慌情绪,出现失智行为。

话语博弈下网络谣言的爆发成因

一、媒体建构“拟态环境”影响公众价值行为判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代人的媒介依存症更强烈地表现在对网络的依赖上,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要从网络媒介中寻找依据。技术赋权给网络媒介建构“拟态环境”带来了便利,“拟态环境”不是对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进行加工重构向公众展示的环境。网络媒体是公众了解信息的主要信息来源,公众对于信息认知皆来自于媒介。公众所认知的世界是网络媒体呈现的“拟态环境”,由于对媒体的信息依赖,误将“拟态环境”作为现实环境去感知。网络媒体提供的“拟态环境”虽然与现实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公众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拟态环境”提供的信息来判断和采取行动的,在谣言中公众难以辨别真伪而采取行动,这些行动的结果作用于现实环境中会带来消极影响。

二、圈层壁垒引发群体极化致使公共对话难以为继。网络群体圈层化是指在网络舆论场中,持相同意见的民众聚集化,使所持意见、观点不断强化,个体可以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圈子,圈层可以为成员带来归属感。长此以往,与圈层内部所持价值理念不同的意见会被隔断,圈层之间是彼此不了解的,所谓的圈层壁垒就是隔开“圈内人”和“圈外人”的壁垒。互联网连接大众信息,但它无法突破圈层壁垒。圈层化的传播环境,导致人群壁垒之间障壁很难打破,最终导致群体舆论极化。“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由传播学者斯通纳)提出,而后桑斯坦做出了最具影响力的总结:团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些倾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网络谣言中,在选择性信息接触机制下,个人和群体通过回音室效应,重复接收同质化内容,强化原有观点,造成智识上的孤立,极易出现群体舆论极化,传播壁垒致使公共舆论难以达成共识。

三、网络传播“把关”功能弱化。首先,个体把关人过泛。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用户既是信息内容的接收者,也是内容的生产者与传播者,传统意义上的传受双方界限被打破。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职业把关人会出于政治、经济、文化及组织利益等因素将信息进行筛选过滤传递给用户,易于社会意见整合聚集。在新兴的UGC模式下,用户的“自我把关”作用得到凸显,网络的匿名性与把关人泛化致使网络传播伦理受到挑战,个体把关人的媒介素养、知识背景存在差异致使传播的信息碎片化,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网络空间中信源的传受方不仅仅是主流媒体和自媒体,更多出现的是亲身经历个体用户,用户依据个人感受描述记录自身经历。但由于个体的局限性,发布的信息记述的仅能表述微观真实,且个体把关标准更多依据主观情感,失去新闻客观性价值。

其次,专业把关人缺失。从狭义新闻传播角度来分析,把关理论是针对在传统媒介组织的新闻生产流程,由于大众媒介的专业化和分工细化,媒介组织分化出了职业把关人:记者和编辑。记者依据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选择信息加工,编辑依据媒介的宗旨、新闻价值倾向和社会文化规范等标准向受众传递新闻,线性传播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完全断裂。首先是是传受双方一体化,传统的媒介组织在网络传播中只能占据一席之地,专业把关人无法对自媒体与网民进行内容信息把关;其次是媒介因为商业利益过度追求时效,对网络海量信息只进行选择不进行把关,造成了网络话语空间虚假信息泛滥。再者是职业把关从业人员的缺失,在自媒体蓬勃兴旺发展,专业人员大量涌入新媒体行业,传统把关意识被消解。

四、自我意识觉醒触发非理性表达。在Web2.0时代,媒介接触拥有了平台技术保障,受众在接近和使用媒体平台方面已经越来越熟练。网络空间拥有的“身体缺位”带来的隐匿性的特点使得公众自我个性得到彰显,积极在社交平台对社会关注焦点发表意见,在面对高度聚集关注的社会议题时,谣言的泛化衍生出受众的个性化解读,由于信息公开不够及时透明的原因,公众产生恐慌情绪,失去对信息真假判别的理性能力,对外来信息作出本能性反应。在群体感染情绪下的公众,加之圈层壁垒导致的群体极化,某种情绪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谣言趁虚而入,引发公众的非理性化表达,不断冲击网络空间话语秩序。

话语博弈下网络谣言的治理路径

一、主流媒体是“桅杆上的瞭望者”。主流媒体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报道出现了很多错误做法,比如说对事件只字不提,转移公众关注焦点;过度正面宣传事件中的好人好事,引起公众质疑情绪;在信息自由发布平台上进行事后把关,删除与报道理念相悖的言论,激起公众对抗心理。传统的危机报道观念难以引领公共舆论,将社会声音进行规范整合。危机发生之时,主流媒体作为可靠信源,应重塑事件报道观念,破除谣言,引领网络舆情,使其在危机舆论海洋中成为“桅杆上的瞭望者”。

首先,满足公众对信息的知情权。法国学者卡普费得在《谣言》一书中指出:谣言总是从公众对事件自发地提出问题而未曾找到答案中产生的。谣言并不会止于智者,而是止于公众对信息全面公开的知晓。正因为公众未能在官方媒体得到及时完整的信息,出于恐慌情绪和对公共事件的探索欲,转向对谣言的轻信。应该满足公众对公共事件的知情权,建设完善信息公开渠道,对虚假信息及时澄清,危机事件信息透明化,增强官方媒体公信力,安抚公众情绪,维护危机状态下的社会稳定。

其次,合理研判舆情动向,把握舆论引导。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传统新闻传受双方线性固化,主流媒体占据舆论场上的垄断地位,通过制造舆论的方式来促使社会的发展方向符合集体利益。当今的网络舆论场,主流媒体、自媒体与民间舆论三方传播主体争夺话语表达权进行激烈博弈。主流媒体一味地追求正面宣传报道,不仅会致使舆论引导失效,甚至会使得政府和主流媒体陷入“塔西佗陷阱”。夯实主流媒体的新闻真实基底,合理研判网络意见领袖的舆情动向,舆论监督与宣传并进,增强主流媒体在危机事件下的引导传播力。

第三,可视化、解释性报道系列报道。回落到新闻报道基点上来,什么样的新闻内容被公众需要的?主流媒体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报道?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下,主流媒体不应该满足于对事件本身的进度报道,更应深耕解释性报道,利用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上的优势,着眼阐释事件发生的原因,预测事件未来的发展走向。在新闻报道的形式上,可视化新闻以数据为核心,以可视化为载体的跨媒体新闻报道形式在报道中脱颖而出,基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复杂性,可视化新闻顺应人脑对图像信息处理的高效性,直观传达图像化信息更易于将抽象信息具像化,将碎片化信息整合系统化,不仅利于受众对传递信息的理解再译,在受众充分理解信息传递意义时,感悟其价值会传播给同层群体,提升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最后,不失声不缺位,回应民众人文关怀。在网络话语场上,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是与公众话语协调致力于产生共识的过程,新闻工作者要对危机事件报道树立正确的新闻观,立足于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上回应民众关心热点话题。在报道危机事件时聚焦舆论热点,在舆情沸腾时做到不失声不缺位,体现主流媒体的人文关怀。

二、自媒体平台规范法治,提升信源可信度。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是泛化的公民传播者借助网络平台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参与信息把关的由传统的职业把关者转向信源本人,信息内容由大众化走向个性化,信息过载且真假难以确认。

首先,平台:从“规制”到“法治”。近来年,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法规也在不断出台,2015年11月1日起在我国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中增加了规定:编造虚假险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或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2018年发布的《微博客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七条指出,在微博客使用过程中,应遵循“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对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进行核验。先后出台行政法规司法强制后台实名,刑法厘清网络言论发表的边界,为制止利用网络进行谣言传播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标尺,加快在自媒体平台上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规制法治研究。

其次,传媒业者:提升信源可信度。传统媒体的职业把关人在自媒体平台上似乎已是明日黄花,平台的信息发布者成为了信息内容的实际把关人。UGC模式的兴起,使得传受一体化的趋势愈发明显,由此带来的信息过泛致使平台消解了传统的把关作用。长久以来,自媒体的准入门槛低造成的传媒业者素养良莠不齐一直遭人诟病。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本身的负面影响,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降低。自媒体信源可信度的提升需要从传媒业者的专业素养入手,对信息生产者来说需要承担发布信息的社会责任,个体加强对信息真实性的把关,评估言论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培养信息再传播者(转发者)的再传播信息与言论负责意识。

三、公众跨越迷信与理性的新鸿沟。公众的判断力是来自于信源的多样性,长期接受单一的信息只会造成信息茧房,公众思维出现定式化、程序化,抗拒接触茧房外事物的机会,茧房中的个体融入群体时,个体洞察力会消失,沉浸在群体自我的话语场中。久而久之,社会黏性将所剩无几。在社会公共危机事件来临时,数字鸿沟带来的公民素养失衡一览无余,公众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有效抵御网络谣言。媒介素养主要是指公众在信息过泛的网络空间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信息的能力。面对复杂的网络话语博弈,真相与谣言齐飞,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有效的信息,理智辨析信息的真伪,有效抵御负面谣言,并在理性辨析之后负责地发布信息和言论并进行信息的再传播。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体现在识破伪科学谣言,披上科学外衣的谣言更具迷惑性,伪科学谣言反复翻炒扰乱民心,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刻不容缓。

结语

网络话语空间的激烈碰撞实际上是主流媒体、自媒体和民众舆论为争夺话语权进行的博弈行为,多方利益主体的话语博弈以“公共利益”为核心探索关于危机事件符合自身情感和社群认知方面的事实。随着媒体技术更迭,信息裂变式传播,承载公众的信息海洋只会越发浩瀚,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绝不会终止,多方利益主体将在正和博弈下共同构建未来网络话语公共危机环境的协同治理。

猜你喜欢
谣言危机话语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
谣言大揭秘
“危机”中的自信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